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与中国收入分配格局

2016-04-11 06:14:40王宇锋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差距产业结构分配

文/王宇锋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与中国收入分配格局

文/王宇锋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根据相关理论和经验梳理中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要统筹优化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格局,需要采取系统性思考,着重去除既影响长期经济发展,又恶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 收入分配 政策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极为复杂的经济格局。要实现长期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各个地区都将面临内部的产业调整与升级,地区之间也将在市场和政府引导下进行产业转移。收入分配也会对产业结构以及调整转移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一过程又伴随城镇化、农村内部改革以及消费结构变化等进程。产业结构、城镇化以及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极其复杂,在中国特殊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过程中,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区际间产业的转移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甚至可以说,产业升级和区际间转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作为衡量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拉大,这一趋势在近几年才有所缓和,但仍处于相对高位。而且其他一些指标如财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地区间和城乡收入差距也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拉大。

陈钊等(2010)考察了行业间收入不平等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变化,研究发现,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由行业间收入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在各种扩大收入差距的因素中,行业间收入不平等的因素越来越大[1]。

总体而言,我国的收入差距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很大程度上由城乡差距、地区间差距和行业间差距构成。这一分配状况将影响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在制定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时,需要将收入分配的调整统筹考虑。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理解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机制。

一、收入分配一般性理论分析

通常收入分配被定义为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物品分配,不过,本质上,收入分配决定于一个社会对人所控制的(广义上的)资源的评价。所以,理解收入分配,就是理解广义上的社会“评价”机制。一般而言,社会评价机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愿交易机制,一类是非自愿交易机制。掌握强制力的组织和个人所制定的分配规则,包括各种劳役、税收,依据等级、身份所制定的分配机制等等都是非自愿分配机制。而自愿交易机制则是基于交易方自愿的原则进行交换。当然,任何社会都是自愿交易机制和非自愿交易机制的综合。

自愿交易机制中,最理想的即是完全竞争市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旨在理解竞争性市场(价格)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在竞争性市场中,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假定下,要素的分配取决于要素的边际产出。资本所有者得到资本的边际产出,劳动者得到其劳动的边际产出。主流经济学对配置结果的效率评价的基础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表明,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的配置结果。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表明,任何帕累托最优的配置结果都可以在一定的初始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Arrow,1951;Debreu,1989(1959))。这两个定理使用的是帕累托标准,而不是平等性标准,其对配置结果的平等性这一话题没有正面应对。

不仅如此,自愿交易有许多情形并不能满足竞争性市场的假定条件。规模报酬、垄断、产业集聚效应、城市集聚效应和公共物品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自愿交易机制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自愿交易机制也不能保证这些效应作用时,可以良好地实现社会资源配置能达成社会合意的状态。总的来说,自愿交易既有可能扩大收入差距也有可能缩小收入差距。同一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方向和大小也并不相同。非自愿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同样显著,即便在现代社会同样如此。

上述极为简略的理论讨论表明,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由一个复杂系统决定,其动态变化过程是系统中各变量和时间作用的结果,而且往往不是线性的、随时间收敛的。产业结构是决定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并且收入分配对产业结构和长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反作用。竞争性市场所配置的只是社会的部分资源,配置部分环节的社会交易。非自愿交易机制,如各种税收法令、政府规划、产业政策等有可能能改善社会的境况。

二、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相关经验研究简述

要理解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一个重要切入点是考察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关于二元经济模型认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提高而传统部门和进入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保持很低的状态,会使收入差距拉大,在劳动力转移完成,即拐点到来后,收入差距将缩小(刘易斯,1989;Robinson,1976)[2]。这一理论受到理论上的质疑(Anand和Kanbur,1993;王检贵,2000),如前所述,经验上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证实。二元经济模型抽象掉了现代部门中不同产业的差别,而事实上,现代经济中不同产业的差别以及产业升级可能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地区(省际)间的经济互动对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赵莹(2003)建立一个考虑有两种不同技术的贸易模型,以说明低收入国家也有可能由于自由贸易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3]。由于类似的原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省份)间经济的互动也会影响各自的收入分配,这意味着一个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受到地区间经济活动影响,产生空间关联关系。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关联方面,许海平和王岳龙(2010)考察了劳动力转移对升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4]。此外,田卫民(2012)估计了各省收入差距状况[5]。

曲玥等人(2013)在县级经济体的水平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是否发生“飞雁”模式的转移。该研究发现,产业聚集的效应在2004年以前一直发挥着促使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重要作用,而在这之后该效应的效果逐渐下降,表现为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移转的趋势。此时,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和要素成本的提高逐渐成为诱致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6]。

三、我国产业结构转移、城镇化与收入分配格局的相互作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封闭的二元的计划经济快速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部门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进入21纪以后,对外开放进程大大加快,成为经济全球化推进的重要一环,经济对外部需求依赖加大。同时经济也主要依赖于投资和房地产业。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首先是从以非自愿交易为主转变成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收入分配的改善首先表现为权利的趋均等化,并不完全能以货币收入度量。所以在本世纪以前,虽然货币度量的收入差距在上升,但社会不平等的感受并不如基尼系数反应的那么强烈。在市场化程度加深并且货币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时,社会的不平等感受迅速拉大,最近几年,虽然基尼系数可能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财富的分配和收入分配并不完全同步以及社会流动性的下降,社会的不平等感受仍相当高甚至相对更高。

从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机理来看,首先是二元经济中,资本的回报较高,因而资本控制者、所有者会获得较高的收入,从而拉开收入差距。经济的发展,伴随城市聚集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这些都会拉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另外,由于不同的产业渐进发展,会使得新的高技术产业部门获得较高的创新租金,从而拉大和其他部门的收入差距。

在促进工业化,增加我国产品竞争力的过程中,我国主要以降低工业用地土地成本,走外向型工业与城市化道路,与此同时,在国有土地制度基础上,将市场机制引入民用和商用土地市场,依靠这部分土地的收益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战略可以比较充分发挥工业产业集聚效应,但不能充分发挥城市集聚效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和教育给潜在的进城农民设置了很高的障碍。这些从计划时代仍然延续至今的许多非自愿交易机制,户籍、身份带来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分割,都会导致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而且,这些因素会影响产业集聚、城市聚集效应,影响长期的人力资本储备,降低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四、统筹优化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格局的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进入新常态,这表明,以投资和房地产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不可能长期持续,我国经济必然要走向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经济。这意味着,长期的良好经济增长态势,必须统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根据前文相关理论和经验梳理以及中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的讨论,本文认为,要统筹优化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格局,需要采取系统性思考,着重去除既影响长期经济发展又恶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因素,其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权利平等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效力,需要使市场主体处于平等位置。否则既不利于市场效率的实现,还往往恶化收入分配格局。市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和个体。企业的权利平等意味着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得到市场的充分评价。个体劳动者在平等的劳动力市场上其收入才是其真正的市场价值。因此,需要让各类企业在进入和退出、融资、产品市场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清除制造不平等地位的障碍。从个体来说,要进一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建立平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二)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要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战略协调有层次地推进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点在于城市化,这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同时这也是长期来看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措施,尽管短期来看似乎没有直接关系。应充分认识到城市的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这些不可违背的经济规律,在挖掘这些效应以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进行收入分配的调整。

有不少论者指出,要缩小城乡差距,消除贫困,应加强农村农业建设,进一步扶持补贴农业与农村。也有论者指出,要中小城镇化而不要过度大城市化。本文认为,这种倾向值得进一步讨论。城市的集聚效有其客观作用规律。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大中城市规模不一定是过大了,甚至很有可能过小了。大城市病需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大城市病是集聚效应的体现,而且缓解大城市病的成本比建设分散的小城镇并不一定更高;二是我国独特或者更严重的大城市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规划、体制和历史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创造条件使得农村中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产业工人进入城市,特别是能够吸引工商业集聚的城市。当农村人口变少,农业部门中个人的边际产出会相应上升,这也会在边际上缓解农村贫困问题。为此,政府应降低城市生活成本,提供普惠的公共物品。在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无差别待遇。

(三)加强地区间协调发展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弥合地区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产业结构升级和梯度转移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不过,由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存在,市场并不总能及时有效的调整。这时候,需要加强宏观的规划和协调,减少盲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间的过度竞争。

由于各地要素禀赋不同,发展的节奏也不一致。这意味着,应从区位定位、均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进行地区之间的再分配。以激励不同区域按照其要素禀赋的优势进行建设发展。

(四)构建公平合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再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长期收入分配状况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城乡分割、地区分割、体制区隔和行业区隔的碎片化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进行了一定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构建让人民满意社会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保障水平、民众福利与经济同步发展。

[1]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J].中国社会科学,2010(03).

[2]Fishman A,Simhon A.The division of labor,inequality and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2,7(02):117-136.

[3]马晓河.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析[J].管理世界,2003(09).

[4]许海平,王岳龙.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0(10).

[5]田卫民.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科学,2012(02).

[6]曲玥,蔡昉,张晓波.“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3(02).

责任编辑:唐若兰

F121.3

:A

:1008-6323(2016)04-0082-03

王宇锋,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2016-06-20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JL09)。

猜你喜欢
差距产业结构分配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这就是差距
探索地理(2013年9期)2013-11-25 05: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