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点、热点问题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北京峰会”会议综述

2016-04-11 04:4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

吴 俊 王 璇

学术动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点、热点问题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北京峰会”会议综述

吴 俊 王 璇

2016年10月19日,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北京峰会”在清华大学顺利召开。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艳国、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郑登文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五十余所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等报刊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峰会。

与会学者通过大会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和大会总结交流诸环节畅所欲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立得住、如何才能传得开、如何才能入人心、如何才能化于行等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力求在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中达成对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的基本共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立得住?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三个倡导”“24字”的表达,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命题。经过近几年的教育和宣传,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初步的社会共识。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践行是一项长期工程,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认同的价值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真正取得实效,首先就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立得住的问题。无论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理论,立得住都是就其生命力而言的,唯有立得住的东西才会留得下,也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立得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提供长期、有效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如何才能立得住,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得住,要积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思想资源。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道义最重要的载体。安启念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注重挖掘马克思思想中关于价值理性的思想资源。颜晓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从而牢牢占据真理和道义的“两个制高点”。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得住,必须以社会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支撑,才能与西方价值观相区别。刘书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他强调要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升人生价值观的境界。他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突出人生价值观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处理一切社会关系,二是把劳动与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学者们还对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和信仰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万资姿认为,加强信仰教育是在青年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张治银则明确指出,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青年,使之成为青年的人生信仰。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得住,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构建在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抑或是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者的实现都需要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作用。包心鉴指出,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在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尤其要凸显人这个核心要素,彰显价值观规范人、塑造人、提升人的功能。他着重强调,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培养人、发展人、尊重人、提升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立足点。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得住,要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阐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上下功夫。佘双好系统梳理了2014年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指出,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带头宣讲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特征解读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以及社会各行业的培育和践行。此外,多位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价值理念进行了深入挖掘。袁久红、卢雷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层次的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是竞争性民主和协商性民主的高度统一。管向群指出,和谐是人类社会孜孜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关系的价值尺度,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价值体现。杜帮云把合于正义的公平界定为公正和平等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与讨论,探索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黄明理、顾建红论述了友善被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出友善的基本要求是对他人要有真诚的仁爱之心,自觉地与人为善,主动地相帮互助和珍爱自然。

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得住,还必须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思路。李兵从实现“三个转变”的角度剖析了这一问题,即实现从认识论向存在论、从单一建设主体向多元建设主体、从“义务清单”向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转变。他认为,当前的任务已从“以言行事”转化为“以言取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呈现出来,发挥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主体的积极性,不仅把12个价值理念理解为公民的义务,而且将其解读为公民的权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开启新的实践进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传得开?

所谓传得开,就是指受众多、接受面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全社会传得开,“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165,就必须广泛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把握好其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话语亲和力建设,还要在讨论和争鸣中实现进一步传播的效果。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得开,首先要让人民群众听得会、看得懂,还要能够说得出并记得住。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曲高和寡、受众不多的艺术精品甚至经典。然而,与这些小众的艺术精品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大众的,是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并为民众所普遍接受的,因而在其凝练和表达上,应力求使用普通民众听得会、看得懂、易接受的语言,言简意赅、形象明了、朗朗上口又鲜明生动的表达才能让大众说得出并记得住。陈延斌指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意深刻的思想性、广泛的适用性,又要注重表达的高度凝练、形象生动,如此才能使之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奋斗的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他不仅概括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尝试提出了五种方案供与会学者参考。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得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郑小九从孔子的“富之”“足食”“足兵”等论述入手,分析了《论语》中有关富强观的思想渊源,他认为理解《论语》中的富强观的内容和特质对于当前实现国家富强目标有着宝贵的启示价值。唐明燕深入挖掘了孟子哲学中关于友善价值观的思想因素,从激发友善的心理动因、落实友善的心理助力、营造友善实施的心理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肖芬芳、陈继红则对传统“敬事”观念展开了深入探讨,为现代敬业价值观的理论建构提供学理支撑。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得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道德建设相交融。“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168李建华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导向,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道德合理性基础。李伟结合我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具体实际,指出多民族道德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互动、共生共赢、共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我国多民族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基础,而我国多民族的道德生活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精神血脉。王泽应则从个体道德培育的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信、行五个阶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相应地分为五个环节,要以强化认知为基础、以陶冶情感为要义、以坚定意志为动力、以培育信念为核心、以行为养成为宗旨。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得开,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亲和力。徐柏才、邓纯余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亲和力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价值话语传播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要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亲和力,就要坚持价值观传播的受众本位,从提高传播者的话语责任能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思维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亲和力测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众传播机制和价值协商平台等几个方面,共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合力。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得开,要鼓励百家争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讨论、争论甚至批判中广为传播。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倡导”的方式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为人们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留下了空间。近年来,“三个倡导”“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了政界、学界和民间的充分讨论,这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的完备表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戴木才在发言中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百家争鸣。他以儒家思想的争论为例,认为各学派的讨论既是对儒家思想的不同理解,也是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在争论和批判中传播不失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入人心?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163,“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2]164。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与会学者认为,必须在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和认同方面下功夫,使其真正地融化在人们的心灵里,铭刻在人们的头脑中。

引领广大民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入人心的首要前提。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人类价值共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归根结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钱广荣考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认知维度,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基础、优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社会现实条件、富含影响人类命运与前途的世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理论与现实根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入人心这一问题提供了信心依据。李东坡则依次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演变历程,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历史性与时代性、价值性与科学性、普遍性与民族性、通俗性与凝练性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认同、培育和践行。

引领广大民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入人心的必然要求。能够融化于人们心灵之中的价值观一定是主体高度认可、充分信任的价值观。民众认同和信得过的价值观,除了其本身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外,还要看其满足民众需求的程度。陆玉林提出,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价值观的代际差异问题,通过培养青年的自觉性,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杨峻岭指出,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实现当代中国之价值观认同的关键在于引导民众在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黄蓉生、石海君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转化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科学转化,要从大众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着眼认知、情感、行为的认同过程,实现形式认同向实质认同、理论认同向心理认同、评价认同向实践认同的转化。

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入人心的重要方式。潘忠宇提出,要构建多民族人民都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特点,与他们特定的生活方式相关,以民族文化认同的差异为前提,与宗教信仰相联系,以民族的风尚为传承方式,既要重视物质利益问题的妥善处理,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塑造。

正视不同阶层人群价值观念中的思想症结,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是价值观入人心的有效途径。王淑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为例,强调不能忽视社会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对公正的不同诉求及接受能力的差异,不能把社会成员异质性的思想问题简单地同质化,既要重视当代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价值差异性,又不能忽视社会成员的阶层和群落的价值特性,也就是说,不能抽离不同群体的价值个性而笼统地进行整齐划一的宣传教育。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化于行?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165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付诸行动,才能够彰显它的实践意义。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诸多方面达成了理论共识。

扎根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于行的起点。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价值观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成为老百姓生活情景、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才能发挥持久的作用。张红霞、谭春波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其主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表现为宣传领域从非日常生活领域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宣传方式主要从知识灌输转向价值熏染。梅萍、张艳斌、韩静文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入手,认为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的现实场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的主根基,夯实这一根基,就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对接与融合。辛世俊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认识到源于生活而被老百姓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需求与期待,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重视重复、持续的影响,并将价值观教育与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化于行的重要载体。部分学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入手,强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闵永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借鉴对分课堂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阶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观”、交流和沟通以及理论的践行。高良坚则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1”对话式课堂建构的理论基点,认为建构“1+1”对话式课堂实现了对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教学范式的超越,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的实践创新。还有学者把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高德毅通过学理分析和实证调研,厘清了实施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导向性需求、科学性需求和系统性需求。陈郭华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的大中小德育课程的顶层内容体系。李兴华梳理并总结了上海市开展实施“两纲教育”“学科德育”的理念和经验做法,为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宋伟则提出,要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陶倩指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对国家伦理实体进行建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也有助于促进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

对各行各业不同群体的具体要求为化于行提供了实践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对于各行各业的不同群体也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来说,他们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者、执行者和参与者。邓卓明、冯佳认为,党政领导干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当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和融合作用。对于军人来说,核心价值观是一支军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王燕群从主客体价值关系谈到了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张海峰、陈志波指出,要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就要牢牢抓住体系化设计、树立大教育观、突出实践育人等重要环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李兰芬认为,当前政治课教师面临两大危机,即角色危机和职能危机,并指出网络时代的教育更注重魅力,要有吸引力。马加名以大数据为分析视角,认为以全国高校辅导员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细落实、入脑入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峰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诸多理论共识。然而,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长效机制等问题上,仍需研究者不断进行探索。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张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