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瑞
(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基于标准的英语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冯建瑞
(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起着导教、导学、导评价的功能。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学期及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为例,在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案例,探讨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教学目标语言技能知识基础学生发展SMART
*本文为郑州师范学院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省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ZSJGY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程度,是教师教学活动将引起的学生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改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通常分为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学期及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指导纲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本文将依照《课程标准》,探讨小学英语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起着导教、导学、导评价的功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指导纲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要依照《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并按照能力水平设置了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1.总目标的启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总目标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凸显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所以,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注重学生外在能力形成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
2.分级目标的启示
分级目标是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应达到的综合行为表现。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四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六年级完成二级目标。《课程标准》显示一至五级分级目标均用四段表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其中对情感态度的要求放在了第一段,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一起放在了第二段。这表明在语言学习中,兴趣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3.分级标准的启示
分级标准是对分级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它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具体目标。针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分级标准提出了级别要求。其中一级标准只涉及语言技能方面,二级标准则涉及到了五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三、四年级英语学习重在语言技能的形成,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玩五个方面能用英语“做什么”,这符合此年龄段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并将大大提升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五、六年级则提高要求,注重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原则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设计英语课时教学目标除了遵循《课程标准》指出的课程教学的六条基本理念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促进英语语言技能形成
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一至五级分级标准是对学生各个级别学习结果的详细描述,其中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贯穿了始终。所以,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特别关注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形成,以学生学会了什么,能够用英语做什么为基本原则之一。然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容易把“学习行为”当作“学习结果”,把“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技能的形成”混淆。例如下面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read and know about the two cities introduced in the reading passage;
(2)choose proper prepositions used with relative pronouns…
(3)learn some expressions to describe a city or a place…
(4)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Beijing。
其中(1)、(3)条目标中“read and know about”和“learn”关注的均是学习行为,是培养英语语言技能的过程,而不是英语预压技能形成的结果。所以,目标(1)可以改为“read the passageaccurately and memorize the two cities introduced in the reading passage”;目标(3)可以改为“use some expressions to describe a city or a place”。
2.熟悉已有知识基础,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了解这些差异,更要熟悉学生已有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这样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既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下面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语言描述动物的大小、外观、动作特点及习性等基本特征。
(2)能在讨论中说明自己对动物的喜好并给出理由。
——摘自《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6教学实例4
案例中,目标“1”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描述动物的特点及习性,学生们的表现可能会比较接近;然而目标“2”要求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说明”自己是否喜欢动物、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性将体现出来。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此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都应该完成的目标,而且大部分学生给出的描述应该就是课堂上教师带领大家学习的那几条关于动物基本特征的范例。然而,在第二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中,学生们肯定会因为个人的喜好以及英语学习水平的差异而给出不同的回答。这样的目标设计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3.把握教学目标难度,确保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是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难度,设计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外语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这个难度的把握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原有水平和现有能力。Krashen的“i+1”理论指出教学要在学生原有水平“i”上加一个难度“1”。“跳一跳,摘桃子”也强调,目标的设置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就像长在树上的“桃子”,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都是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果目标设置太低,学生无须蹦跳就能摘到桃子,他们将失去跳的动力,不利于发展。相反,如果目标设置太高,学生连跳数次仍然摘不到桃子,他们将认为努力是无效的,最终失去跳的动力,停滞发展。
我国教育专家林格曾说过,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只有“跳起来”学生才能掌握发展的机会,只有“够得着”学生才能收获发展的喜悦。例如下面的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1)听、说、认、读short,thin,strong,quiet,friendly;
(2)能灵活运用句型I have a good friend. He/ She is…并适当利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自己的朋友;
(3)能听懂、学唱歌谣。
这个案例中的教学目标“(1)”是对全班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基本要求,目标“(2)”则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目标“(2)”需要学生在灵活掌握句型“I have agood friend. He/She is…”用法的基础上才能达成;目标“(3)”需要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并经过反复说唱才能达成。“(2)”、“(3)”两个目标的达成将会使学生明显感受到本节课的收获与进步,因为他们不仅学会了一首英文歌谣,还能够用简单的英语描述人的外貌及性格特征。
4.坚持SMART原则,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SMART(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alistic,Timing)原则是指教学目标中关于行为的设计原则。即教学目标设计的五个要求“具体化、可测性、可达成性、可操作性和时间性”。“具体化”指教学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用英语具体做什么。例如,用英语说出什么、写出什么或表演出什么等。“可测性”指教师设计的英语学习行为要便于检测。“可达成性”指教师设计的英语学习行为要让学生能够完成。“可操作性”指英语学习行为的设计要具体、避免笼统,越具体的教学目标操作性越强。“时间性”指教学目标中的英语学习行为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下面是从多个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案例中摘录的句子:
(1)能朗读并理解本课的内容。
(2)能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3)了解世界地图,知道世界上几个国家的城市。
(4)养成乐观自信的学习态度。
(5)能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的热情。
上述目标设计案例中的句子都太笼统,不易于操作,也难以检测,更不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都能达成。此外,目标“(3)”中“了解世界地图”超出了《课程标准》要求,不符合“可达成性”原则;目标“(4)”中“养成乐观自信的学习态度”和“(5)”中“提高英语学习的热情”都不符合“时间性”原则,是无法通过一两节英语课实现的。对于这些教学目标,可以这样修改:
(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回答课后问题。
(2)阅读中能够通过略读(skimming)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段落大意,能够通过跳读(scanning)完成课后练习题。
(3)能够说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英语国家的首都。
(4)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课堂任务。
(5)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结语
虽然课时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它却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等的设计,也将指导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确定,同时还将指导教学评价的设计。所以,只有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最终落实。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Lenneberg,E.H.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New York:Wiley1967.
[3]王萱.小学英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皮连生.教学设计(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张祖忻,张伟民,刘美凤.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鲁子问.英语教学论第2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崔允漷.有效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李龙.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鲁子问.英语教学论第2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鲁子问.英语教学设计第1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冯建瑞(1978—),女,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1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