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春 矫兴艳 盛桂颖 张大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 阜新 123000)
女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究
张慧春矫兴艳盛桂颖张大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内容摘要】本文从女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入手,对女大学生自身优势和企业对她们的职业素养要求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学生自身、高校及社会三方面提出了提高女大学生就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身体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这些职业素质的对策。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从政府和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这对于做好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就业
*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研究成果“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研究”(课题批准号:lslgslhl-067)阶段性成果;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L15BSZ024);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全程践责’机制下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14JDSZ3032);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lslktzidsdj-02)阶段性成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度党建课题“安全文明寝室建设视角下学生党建工作考评与实践创新研究”研究成果。
女大学生的就业处境虽然比之改革开放甚至是前十年来说,已经大大提高。但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在校女大学生人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1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1],女生占在校生总数比例已达到50%左右,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产生的对女性的歧视,社会对于女性工作者就业状况的低认可等等,让处于大学和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面临种种就业难的困扰。学校和社会对其的重视度,在近几年逐年加强,也有一些相关的探讨,但是真正的有效的决策却不显著。无论是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罢,甚至社会国家的影响,都过多地忽视了女大学生的特殊性,更关注男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需求。现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分析中发现除受传统的性别歧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社会客观因素影响外职业素养是女大学生求职成败的基础,对于女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但是当务之急,更是女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故此探讨女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对促进在校和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政府、企业和高校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一)女大学生的自身优势
综观当代女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我们发现,不少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第一,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女大学生普遍学习勤奋刻苦,能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第二,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内于先天性优势,女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且外语应用能力掌握较好。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高于男性,她们制定的工作计划、构思的设计方案多数情况下都会使人觉得优美和谐、直观真切;而她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也更加新颖别致。同时,女大学生多数能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及应用能力。第三,女大学生通过参加大学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掌握一般的求职技巧。
(二)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用人主要看重成本和效益,从过去的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有的企业更看重专业素质能力。企业招聘在能力方面主要看重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在品质方面主要看重优良的人品、爱岗敬业、诚实、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团队精神和较好的心理素质等来衡量女大学生[2]。近年来,大量事实表明,虽然女大学生具有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耐受力的优势,但在就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身体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这些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方面却与社会对人才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这也给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大学阶段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来解决女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就业难和职业发展的问题。
(一)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培养意识
女大学生作为中国女性中的佼佼者,应该树立独立意识,并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自我探索来认识自我,培养和加强“四自”精神,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她们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技能、价值观,还要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特长爱好以及自己的优缺点才能调整和修正自己期望值,建立良好的求职心态。其次,女大学生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即要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要精深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意识地提高这些知识并学会融会贯通、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调研能力等等,为将来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女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要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注意尝试参与一些竞争的项目,体验竞争情景,以增加在求职过程中竞争的胆量和智慧。当面对挫折时不悲观、不回避、不气馁、不怨天尤人,把它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在自我努力中完善自我,提升能力。
女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女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形成学习和生活规律,做好身体素质的准备。女大学生应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切忌自大骄傲和过分自卑,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自身优势,摆脱依赖心理,增强自信心,健全的自我人格,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加强高校对女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1.高校开设女性专长特色课程
性别教育是指承认和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并针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设置学科和课程,包含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内容。为女性的成一长提供帮助和引导。如《性别学概论》、《女性心理与成才》、《情感、恋爱与婚姻》等等。如在东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开设的《女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课程,开展了“导论女大学生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女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人的全面发展与女大学生素养漫谈”等方面课程。使女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女大学生普遍感到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进行引导,帮助她们摆脱困境;对女大学生全面开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袭;强化其自我开发、自我设计的主体意识,发掘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
2.设立女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
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利用就业指导设立女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开设职业素养相关课程,并开展女大学生的就业专题培训。首先,课程的设计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而设立,例如女性自我认识与社会职业、职业女性的素养、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等。了解社会市场需求,提供方便有利的条件让女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变化,逐步融入社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利用女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及时向女大学生提供实际的职业指导及职业素质教育。其次,结合女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通过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组织职业培训、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途径,提高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随后,学校还应当以竞赛培养创业意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合作教育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了“多会合一”、“订单式培养”、“创业拉动就业”等多种就业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就业。学校积极组织SYB等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讲座,将“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想驿站”等创业活动,结合女性创业多在第三产业、民营小企业、个体经营等特点,开展层次多样,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创业活动来增强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一方面可以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过渡期,一定程度上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可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提供平台。最后,提供给成绩优异的女大学生攻读第二专业的机会,提高她们的专业能力。依据女大学生特点,帮助女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调整职业定位,并通过求职心理、求职礼仪、求职技巧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增强女大学生求职的决心和信心。
3.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女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校应格外重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高校内设立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卫生保健和心理咨询机构,达到每2000名女大学配备1-2名专职人员,并配备3名兼职人员。还要为女大学生编辑心理健康刊物,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二是学校各相关部门间要协调配合,如校学生处、就业处、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机构为女大学生在校内外多提供一些实践锻炼的场所和创造机会,使她们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视野。三是学校要发挥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针对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生理上的困扰和难以启齿,恋爱过程中的失迷、沉迷,毕业就业时部分单位对女性性别歧视等定期举办这些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让女大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讨论,甚至亲自角色扮演、体验情感,促进她们的心理健康。组织开展人际交往相关座谈以及布置一些活动任务,通过活动任务的成功体验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同时,提高女大学生的成材意识和自我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追求自身价值的热情,增强她们心理承受能力,进一步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关技巧。
(三)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女大学生职业素养除了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培养外,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许多用人单位发现想把毕业生按照他们的意愿直接投入“使用”,存在很大的困难。现在的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培养也十分有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首先,在学科建设、专业知识和课程设置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起来培养女大学生,并切实地为她们提供专线基地建设或者就业训练营以及科研实验基地。其次,利用社会培训机构进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专业的入职培训、权益保护、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建立女性人才库,与企业联系专门组织女性人才供需见面会。最后,聘请专业人士、知名企业家走进高校,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并定期召开职业素养讲座,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等素养的养成。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就业难目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从政府角度讲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各级领导决策主流,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完善促进女性就业的政策法规。成立相关机构,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用人单位的引导和监督减轻单位负担,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女职工生育保险责任由单位承担改为由社会承担,以减轻企业的成本,并给以相应的鼓励政策,从而增强企业录用女性员工的积极性。还要专门设立女性就业基金,用于实施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的发放,以此来补偿企业的成本损失。
从高校教育讲要促进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衔接。高校要着力培养女大学生的复合型能力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首先,要指导女大学生掌握就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从新生入学起就要有意识的开展科学合理的性别职业规划。其次,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来鼓励和扶持女大学生自主进行创业。政府部门还应当在信息、资金等方面提供倾斜和优惠,并为女大学生专门设立自主创业资金,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多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典型,并加大女大学生与优秀杰出创业女性先进典型进行沟通与交流,发挥自身优势,转变择业观念,为迎接社会的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总的来说,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将这一任务顺利地进行,这就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教学[2011]12号.
[2]王红,马天芳,陈晓娴,卢志标.从企业角度看高校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李晓明.女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就业指导[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5.
*作者简介:张慧春(1975—),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党建和实践育人工作研究;矫兴艳(1980—),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盛桂颖(1982),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大明(1979—),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讲师,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矿山环境灾害控制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1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