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新
让温情与敬意在课堂上流淌
——读《课堂里发生了什么》随想
◇沈丽新
五年前的暑假,读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后,那份“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的感慨,一直在敦促我更好地尊重教育常识。如今,再读吴非老师的新书《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几乎是在不断地求证自己近年来诸多想法与做法的正确性。
在教育现场,大多数时候我都很坚定,知道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妥协什么。但是,难免偶尔会犹豫、会孤独。而读《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对那些犹豫与孤独的慰藉。为此,我对吴非老师深深感念。
这是一个讲究效率的年代,课堂也不例外。教师时常被要求:课堂节奏要紧凑,教学任务要“堂堂清”,教学效果要高效。教师时常使用各种方法,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可是,吴非老师说:“用硬办法逼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会让学生疲劳不堪。人的精力有限。学生这节课上‘全神贯注’了,下节课他就要靠‘坚持’了。”他还说:“在课堂上,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感到疲劳。”
这样对学生的脉脉温情,书中随处可见——
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只要没有妨碍别人,教师不一定要“管”。有可能教师讲的知识他已经会了,他完全可以想自己的问题。
一个学生被教师反复练习书写“盛”字,在写得比较好的情况下,教师还是要求孩子重写,并批评孩子“态度不端正”。吴非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再让这个孩子反复练写同一个字。
吴非老师的温情,提醒我们:心中真正装着学生,自然会判断学生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我已经懂了,想做点别的”,也就可以允许心不在课堂的行为;有着对孩子真正的理解,才能看到孩子勉强重写时的厌烦,并担忧这样的练习会造成孩子的厌学。
读吴非老师,不仅感受到他对学生的温情,也能感受到他对学生生命个体的深深敬意。
在学生运动会上,3000米长跑比赛的最后两圈,师生们都在齐声高喊“加油”,可是,吴非老师却在跑道的另一处对每个跑过他身边的运动员喊“慢慢跑”。对他来说,学生的健康最重要,在已经筋疲力尽的情况下,放慢速度才是合理的。“我不会让学生这样去拼命来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增加一行字”——这样的句子掷地有声。我很高兴自己也是秉持这种信念的班主任。
同事因“低分政策”导致班上孩子某学科三分之二不合格,想借此来压迫学生提高对这门课的重视。面对这样的情形,吴非老师直接找同事沟通,指出“你的教学观有问题”。这样为了学生不惜与同事正面“交锋”,有多少教师可以做到?很多班主任或许会趁机教导学生一番:“一定是你们不认真。”而吴非老师却看到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看到了这种低分政策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恶果。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特级教师,全书毫无对普通教师居高临下的指引或者教导。吴非老师是那样谦逊,反复声明:“作为教师,能依据教育教学的常识去做,就不错了,我能有什么‘建树’?”作为一个名校的高中教师,他完全有足够多的名牌大学录取数据来证明他的“教育实绩”,可是,细读此书,也一并回想起五年前的《致青年教师》,没有一句话提到这些数据。相反,在本书的第36页,吴非老师坚定地声明:“你的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
当温情与敬意在课堂上流淌,学生一定可以在课堂上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对此,我深信不疑。
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