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陈尚富
以“史观意识和学科思维能力”为突破口高效备考
四川 陈尚富
全国卷高考历史命题“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种情况下,单纯追求掌握各个知识点和投入到为做题而做题的题海战术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考生首先需要具备史观意识,其次掌握一定的学科思维方法,在此前提下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方可提高备考效率。
史观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基本的视角,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们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在备考中,考生对史观的学习掌握不能仅从知识的角度,而要从史观引领的角度高度重视。在学习知识和习题练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从史观的角度出发审视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将史观引领作用潜移默化的内化为习惯,确保科学思考、正确审题,避免因被表象蒙蔽而不能领会试题的考查意图,也避免因先入为主的偏见而误把正确选项当错误排除。
例1.(2014・全国Ⅰ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B 此题考查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社会史观为指导,提供了思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新视角。作为社会上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心理在社会上极具代表性。参加会试的绝大多数举人对请废八股取士反应激烈,尽显抵触情绪,表明戊戌变法不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如果考生缺乏社会史观意识的引领,不明白试题设计的考查意图,就容易被材料的表面信息所蒙蔽,误以为C项是正确的。
提高史观引领意识,需要了解各种史观的基本要求,知道某种史观下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历史史观主要有唯物主义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及革命史观。唯物主义史观要求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强调历史背景和整体面貌;全球史观要求把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放在世界或国际视野下审视;文明史观要求从文明进步的角度评判历史事物,关注文明的特征、传承、演进、相互关系和文明的统一与多样;现代化史观要求从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经济市场化、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的角度认识近现代史,关注现代化的路径和反思;社会史观要求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社会民生等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生态史观关注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乃至文明类型的影响;革命史观要求从阶级关系、革命斗争的角度看历史发展。
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是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时所特有或强调要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对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熟练掌握和自觉运用指导着思维活动顺利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的思维方法有: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强调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解读史料,把握关键词,从而全面准确地提取史料信息。通过史料佐证教材结论,补充教材的不足,都需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强调史实准确、充分,与论点有内在联系,论证逻辑严密。
例2.(2014・全国Ⅰ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D 此题特别要求学生依据史料,而不能束缚于教材结论先入为主。人民版教材关于苏联工业化初期有如下表述:“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虽然没说完全停止新经济政策,但“实际”二字强调的是“停止”。若不以论从史出的方法实事求是,则极易因教材结论的影响而轻易排除D项。而据材料分析,建设的两个钾矿矿井中就有一个是苏联自主建设,表明A项错误;其中一个矿井由德国公司建设,没有严重到依赖外资的程度,故C项错误。工业化初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不存在突破的问题,故排除B项。工业建设引进外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因此史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取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D项正确。
2.历史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同类或相似历史事物的异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规律、特征。
例3.(2015・全国Ⅱ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此题要求考生比较分析孟子与苏格拉底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不同点和历史价值的共同点,认识到不同的法制思想是各国国情的产物,都对历史发展有着贡献,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
3.系统思维。一是知识的系统性,以通史意识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二是思考角度的系统性,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历史问题。基本要素有原因、条件、内容、结果和影响,基本角度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主客观、国内国际和积极消极等。如历史评价,从属性(即历史事物的性质、历史人物的阶级身份+职业身份)、特点、影响、地位以及史实发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等入手。有了系统的思维习惯,才能灵活调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4.(2015・全国Ⅱ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略)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此题要求考生从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政府民生政策、历史文化的继承等多角度全面分析我国节假日变化趋势的形成。
4.历史时空意识。将历史事物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结合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脉络,看其是否与相关的历史时代吻合,及与相关事物的联系,从而完整、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之间内在联系。
例5.(2013・全国Ⅰ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C 此题关键就是时间“宋代以后”。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发生在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后,陆王心学日益兴起于明代,即可排除A、B、D项。新儒学的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它将孔孟宣扬的“仁”提高到天理的高度,视之为“理”的核心。因此,道统说即儒学的渊源上自然上溯至孔孟,而非周公。故C项正确。
综上所述,根据全国卷高考历史命题特点分析,实现高效备考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史观意识,二是提高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壤塘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