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利
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对比分析
张春利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口腔正畸排齐阶段的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80例患者均于2013年6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轻弹力牵引尖牙的方式进行矫治,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Laceback牵引尖牙的方式进行矫治。对比观察两组牵引尖牙方法排齐前后患者牙列情况。结果 (1)观察组排齐后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平均排齐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尖牙远移速度、排列前后前磨牙旋转度、磨牙旋转度、磨牙尖宽度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弹力牵引牙尖可以缩短排齐时间(上下牙齿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咬合关系则视为排齐),而Laceback牵引对牙尖移动程度的控制相对稳定,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牵引牙尖方式。
【关键词】口腔正畸;排齐阶段;牵引;尖牙
本文主要探讨轻弹力牵引尖牙与Laceback牵引尖牙两种方式在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中的作用,选取了2013年6月~2014年7月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口腔正畸排齐阶段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1 患者资料
将80例口腔正畸排齐阶段的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80例患者均于2013年6月~2014年7月我院接受治疗。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40岁,平均年龄(29.4±2.6)岁;其中倾斜移动23例,整体移动17例;病例分型:安氏Ⅰ类12例,Ⅱ类17例,Ⅲ类11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39岁,平均年龄(27.5±2.2)岁,其中倾斜移动22例,整体移动18例;病例分型:安氏Ⅰ类13例,Ⅱ类18例,Ⅲ类9例。
80例患者均于我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本次研究为所有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获得其同意与配合,并经过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牵引方法
矫治开始前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认真消毒仪器设备,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1)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轻弹力牵引尖牙的方式进行矫治。首先将磨牙段整平排齐,然后对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进行整体结扎,结扎所用的弓丝末端进行回弯。用链状皮圈对尖牙进行远中移动,更换链圈时将测力值控制在0.5~0.95N[1],保证足够排列间隙后将尖牙扎紧,保证尖牙竖直。确保弓丝没有大的弯曲,行进一步排齐牙列。(2)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Laceback牵引尖牙的方式进行矫治。患者在NiTi圆丝上排齐牙列,采用向后结扎的方式将尖牙结扎,结扎时应控制好力道,确保患者稍有胀感而未达到痛感。对于尖牙较直的患者可以采用切牙段不粘托槽的方式进行,结扎所用的弓丝末端进行回弯[2]。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种牵引方式后患者的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尖牙远移的速度以及平均治疗时间,其中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采用X线光影测量[3]。具体测量方法参照文献[4],见图1、图2。
图1 X线头影角度测量
图2 X线头影线距测量
1.4 数据处理
以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尖牙远移的速度、前磨牙旋转度、磨牙旋转度、磨牙尖宽度以及平均治疗时间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患者排齐前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齐后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两组尖牙远移速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两组排列前后前磨牙旋转度、磨牙旋转度、磨牙尖宽度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4)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3.2±0.6)个月,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4.9±0.8)个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齐前后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比较(±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齐前后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比较(±s)
注:*与本组排齐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尖牙旋转度(°) 尖牙间宽度(mm)排齐前 排齐后 排齐前 排齐后观察组 40 53.4±10.5 41.5±8.4* 35.7±1.4 41.1±1.1*对照组 40 53.7±10.4 48.6±4.2 35.5±1.5 38.2±1.2
表2 两组尖牙远移速度比较[(±s),mm/月]
表2 两组尖牙远移速度比较[(±s),mm/月]
组别 例数 上颌 下颌观察组 40 0.34±0.31 0.43±0.28对照组 40 0.33±0.29 0.39±0.30
牙颌畸形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其共同点在于对外观有负面影响。牙齿排列不齐表现在牙齿里出外进,牙齿重叠等,造成牙齿不易清洁,易患牙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面部美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牙颌畸形的治疗需求也逐渐增大。牙齿矫正的治疗方法是重点内容,其原则是满足美观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持液体组织的完整结构,保护牙龈健康[5]。
其中口腔正畸排齐阶段是正畸的重要时期,在矫治过程中要尽早使牙齿排齐,减少支抗的损耗。轻弹力牵引与Laceback牵引是目前临床上牵引尖牙的常用方法[6]。轻弹力牵引属于OPA-K矫治技术的一种,它通过轻弹力牵引和弓丝末端回弯,化解牙齿拥挤的状况,并对牙列进行排齐。Laceback牵引属于MBT矫治技术的一种,它主要通过尖牙向后结扎和弓丝末端回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7]。
本文中主要将以上两种牵引尖牙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排齐后尖牙旋转度、尖牙间宽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轻弹力牵引牙尖可以缩短排齐时间。但是两组尖牙远移速度、排列前后前磨牙旋转度、磨牙旋转度、磨牙尖宽度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数据中可以得知,磨牙有近中腭向旋转的趋势,同时磨牙近中颊尖轻微向中间移动,牙体长轴稍向近中倾斜,磨牙间宽度稍有减少。尽管如此,但在数据方面,轻弹力牵引与Laceback牵引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说明支抗控制较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轻弹力牵引的力量仅为70~100 g,不足以使磨牙向整体近中靠近,且在牵引的过程中,后牙段采取连续结扎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后牙支抗。直接说明Laceback牵引能够很好地控制排齐前后牙列程度。在临床治疗中,为了控制磨牙近中倾斜和近中腭向旋转,可在使用轻弹力牵引尖牙的同时,予以口内加强支抗的装置,以减少磨牙的倾斜和旋转[8]。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疗程,还可以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表3 两组前磨牙旋转度、磨牙旋转度、磨牙尖宽度比较(±s)
表3 两组前磨牙旋转度、磨牙旋转度、磨牙尖宽度比较(±s)
磨牙旋转度(°) 磨牙旋转度(°) 磨牙尖宽度(mm)排齐前 排齐后 排齐前 排齐后 排齐前 排齐后组别 例数观察组 40 32.4±11.2 29.5±10.2 33.2±6.3 35.7±10.5 53.2±3.6 52.4±3.5对照组 40 29.2±13.4 29.9±13.3 36.4±11.3 36.7±11.1 54.2±3.2 53.4±4.6
综上所述,轻弹力牵引和Laceback牵引均有一定的特点,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牵引牙尖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朱剑航. 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对比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800-801.
[2] 刘娟. 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比较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4(12):2788-2790.
[3] 杨华,王宏伟. 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对比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210-211.
[4] 武冠英,徐宝华. 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25(9):561-564.
[5] 赵嘉颖. 牵引尖牙在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261-262.
[6] 侯兴奇,朱继根. 口腔正畸排齐整平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对比探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3(12):2807-2808.
[7] 向荣辉,明志强,陈定根,等. 应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阻生尖牙不同牵引方式前后牙根的吸收[J]. 激光杂志,2014,35(2):67-69.
[8] 王嵬. 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对比探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2):116-117.
Orthodontics Line Phas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Methods of Traction Fangs
ZHANG Chunli, Jiangsu Suqian Dental Hospital,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orthodontics line phas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methods of traction fang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stage of orthodontics are aligned according to table Numbers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80 patients were in June 2013 to July 2014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were treated by the way of treatment for light elastic traction fangs, control group 40 cases were treated by the way of treatment for Lace back traction fang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traction fangs method of dental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row of neat columns. Results (1) the observation group are aligned teeth after rotation, teeth widt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verage line tim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2) two sets of teeth far before and after the moving speed, arranging premolar rotation and molar, rotation, molar peak width,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lightweight elastic traction tooth tip line can shorten the time (upper and lower teeth to create a relatively fixed occlusal relationship as a line, on degree of cusps mobile Laceback traction control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to choose the right means of traction cusps.
[Key words]Orthodontics, Line phase, Traction, Fangs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01.084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01-0119-03
【中图分类号】R78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223800 江苏省宿迁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