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直到21世纪头10年,中国和美国都经历了全球经济的巨大变革。首先引发这一变革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全球范围内货物运输成本急剧下降。长途海运成本几乎接近于零。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可靠性大大提高,通讯行业的成本也从昂贵变得低廉。
制造业的全球化由此产生。对于生产商而言,产品可以在距离总部很远的地方进行生产,然后再将其发送到世界上其他任何能够高价售卖的地方去。这就使得生产商可以将厂房设在某个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对于绝大多数由发达国家在全球进行生产的产品而言,即便产品本身很先进,但实际上制造这种产品所需要的技能却很低。这就必然导致发达国家把制造这些产品的大量工作都外包给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韩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是同时期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工资水平只是同时期美国的百分之一。
在于全球范围内更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中,产业工人开始失业。这种高度整合的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是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此前,美国农业从业者只是和镇子另一边的人在竞争。而现在,他们是与世界另一边的人在竞争。忽然间,劳动力价格的差异使得一切都大为不同。
同样的情况也很快发生在中等和高等技能劳动领域。在美国,医生将白天拍下的X光片发送给印度的医生做分析,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到对方传回来的分析结果。这样人工成本就比由美国医生完成医学影像分析低廉许多。
这种现象发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们看到,在全球范围内,所有技能层次的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大规模整合。这最终意味着,那些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他们所需技能层次的最廉价劳动力。在高技能层次的劳动力市场,这些技能甚至可以由互联网另一端的某个人提供。制造商并不需要飞到当地并把那些人带回自己的国家,也不需要把研发机构搬去那些人所在的国家。同一个研发团队的成员甚至可以相隔千万里。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全球劳动力市场增加了许多新的劳动力。印度过去的劳动力市场基本上是内向型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存在交换与流动。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印度破产之后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其中相当一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众所周知,在1978年之后,中国施行对外开放政策,为全球带来了12亿的劳动人口。同一时期,当铁幕落下,数百万的东欧人也流入了全球劳动力市场。这不仅是先进技术创造了全球劳动力市场,而且是在短时期内整个市场规模急剧扩张。
美国在199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将工作外包到如中国这样的国家,意味着几乎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正在被逐步驱逐出美国。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并不相信,然而今天再回顾20世纪90年代,这一结论早已得到证实。从那之后,自动化工作的成本急剧下降,同时自动化设备迅速发展,原来需要人工的许多工作都可以被自动化生产所取代,生产成本随之下降。因此,劳动力价格上升和自动化生产价格降低,不仅促使雇主更多地购买机器而不是雇用人工,而且在市场竞争中,它变成了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局面。
据报道,有工厂预定了10万台机器人来代替工人工作。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力价格也相应增加。因此在中雇佣工人数量到达30万到40万的工厂,可能将会使用机器人来代替工人生产。中国尚且如此,美国劳动力价格是中国的4倍,其情况更可想而知。目前,那些只需要常规技能就可胜任的工作,有一些薪水不高,而另一些薪水尚可的岗位可能将很快被大规模自动化机器生产所取代。因此,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不仅发生在发达工业化国家,而且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这些发展变化会给教育领域带来潜在的影响。在中国,这意味着有6亿人进入中产阶层,这一惊人的发展在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更为发达的国家,其结果将会更为复杂。在美国,数百万的低技能劳动者具有比其他国家同水平劳动者高很多的工资。这可能是影响当前美国大选走向的最重要的社会现实,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政治意义。
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未受过太多教育、不具有太多生产技能的人都需要与自动化机器中的电脑共生,并且将被自动化机器所掌控。我可以大胆地预言,绝大对数接收过学校教育的人都只有普通水平的劳动技能,他们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失业。这意味着什么?现在,美国高中毕业生的语文能力不会超过8年级水平。未来15—20年之内,这部分人将很有可能被自动化机器所取代,也就是说他们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事实上,毕业生即将进入的是低技能劳动力市场,这一领域正在被摧毁。我们让孩子们为未来的生活世界做好准备,然而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和模糊的。将来,在一个大公司中长时间从事同一项工作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绝多数人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
这意味着,那些不能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国家将会面临骚动,并且在低收入人群中出现更高的失业率。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讲,尽管美国已经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况要好许多,但是却同样面临着平均工资停滞不前的问题,收益质量猛增同时失业率攀升。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与中国及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是能够受益的。但是,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并非如此。与以往相比,现在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和能做的事情都更多了。个体所受的教育和培训的水平决定了他能够实现价值的程度。但是对于美国而言,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的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学业表现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这期间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但是最终收效甚微。然而,即便是考虑了40年来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中小学教育系统支出的增长比率也已经达到了240%。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双倍的钱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所以说,美国教育正处于不利的境地。
我认为,美国过去40年来为了应对世界发展趋势而尝试过的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增加教育投入、减小班级规模、市场和竞争、信息技术、学生学业标准和配套考试、加强教师资格考试和学校问责。
如前所述,美国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是全球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然而,这并没带来改变。其中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用于缩小班级规模。我并不建议中国采用同样的小班化改革,因为这几乎是美国曾经做过的价格最贵、收效最小的教育改革。我们斥巨资将班级规模缩小至比其它发达工业化国家都低的水平,然而依然没有任何成效。
在这种局面之下,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将教育从泥潭中拽出来,就成为了呼声较高的候选方案。其背后的理念主要是基于芝加哥经济学派的理论。学者们通过分析认为,美国教育的问题在于专业化的教育垄断了教育行业,因此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基本理论是,如果经济领域中出现垄断,那么解决之道便是引入竞争,个体需要通过提供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那么,将该理论用于教育领域就能解决问题吗?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州、省、国家层面的竞争均引发了教育成就和质量的竞争。但是这种通过竞争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并没有使低收入者从中获益。在美国,实际上没有证据显示特许学校和教育券等政策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发挥了作用。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美国对教育技术的投资比其他发达工业国家都高。他们的另一项关于成人劳动力及基本技能的研究显示,美国人在工作中使用常规工具,如软件、科技等,能力比该研究中其他国家的人群低很多。因此,很难说给中小学教育技术上的投资带来了多少成效。近年来,美国在开发学生成就的国际可比指标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最近在奥巴马执政之下,开始设计开发测验工具用以考察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事实上,从小布什政府基于测评的教师和学校问责开始,美国不断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直到奥巴马政府之后情况更甚。然而,所有这些都像是一场灾难。
当前,美国对于市场改革的政策方针显著扩张。其政策效果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这些不断增加的改革是作为更宏大的政治议程的一部分,在意识形态基础上推出的。对于学生学业标准而言,我认为这是很需要做的,并且到目前为止做得很好。但是这项政策在美国的实施情况一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对学业标准持很强的反对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政策推行得太快而没有实现做好计划。
尤其当奥巴马政府推出教师评价的政策之后,更是如此。教师评价的标准很快就改成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但同时并没有向教师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几乎美国所有的顶尖研究者都认为这样做有失公平。无论如何,这项改革还是在持续推进,并且其收益在极大程度上从国家的一边转动到另一边,先是反对学业成就标准,现在是反对所有的测验和考试,并且在更广的范畴反对各个层面政府设计出来用以提高学生学业表现的标准,以及反对那些用以测量学生学业进度是否达到标准的统一考试制度。所有的发展几乎都停滞不前了。由于这多是由联邦政府大力推动的,而在美国通常人们都会反对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候发挥太强的作用,因此,为了在2015年内能完成《基础教育法》修订工作,美国国会在过去几年进行了一场很长的争论。在许多人眼里,这场争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联邦政府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了,同时州政府的作用得到适当加强。但是,这却导致没有人最终为美国的未来负责。我认为,美国联邦政府不用花很长时间就将恢复在制定教育政策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州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仍然只是发挥较弱的作用。因为这些决策多是由单个的学区来做出,尽管学区很多,但是它们都很小。
美国的《基础教育法》和现在的《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案,除了使民主党和共和党团结起来共同削弱联邦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权力之外,没有在任何实质内容上达成共识。尽管目前的法律中充满了矛盾,但是国会并不打算通过在法律层面求同存异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因此,将呈现出一种混乱不堪的局面,即法院停止对法律含义做出判定,并且最重要的是,两党对美国教育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没有形成共同愿景。
未来,美国首先会继续关注STEM教育项目以及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第二,对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教育的关注也不断升温,但是尚未出台新的政策以推动建立有效的学徒制体系。第三,将更加关注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以及为教师创设专业化的工作环境,但是目前尚未出现政策资本的投入。第四,开始关注美国与其他国家教育的比较。目前一些前沿的研究问题还包括“21世纪技能”的测量方法、基于技术的测试、非认知因素(如毅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如何推动教育研究成果的使用等。
据观察,亚洲国家的教育对于“拔尖”和“卓越”非常关注,但是在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教育策略方面千差万别。美国虽然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研究系统,其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被许多其他国家所借鉴,但是美国最大的难题在于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系统,将实践经验制度化,并形成完善有序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