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讨

2016-04-08 23:35
大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培育人文院校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加强需求侧即需求方面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注重和着力加强供给侧即供给方面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新供给的潜在能量转变为新常态现实的领先动力”。[1]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为经济社会、行业发展与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技能,还要传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与基本原理,特别是要从国学文化、哲学思辨、法律思维、礼仪修养、文学艺术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地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文知识、崇高人文精神和良好人文行为的现代化、专业化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人文”与“素养”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如,《周易·贲卦·彖辞》中说:“阴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2]而宋代程颐在《伊川易传》(卷二)中将其解释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3]《辞海》又将人“人文”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的培养或心灵的教养”。之后,拉丁文“Humanitas”又被译为英文“Humanism”,通常被译成“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文精神”。无论中西方,对于“人文”,从广义上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主要是指哲学、历史、文学、教育、艺术、法律等。但都“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关注人的精神与道德,重视人的权利与自由,追求人的旨趣与理想的一般主张。”[4]

“素养”通常指“素质”与“修养”,都是由长期的、系统的训练和持续的、渐进的实践才能获得的技巧、能力或品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明确指出,所谓素养,一般是“指个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基本的品质,是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的重要概念。”[5]

(二)“人文素养”

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6]有学者则强调“是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人格、气质、学识和修养,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7]还有学者将其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们在长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社会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8]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结合本研究内涵,笔者认为,所谓人文素养,一般是指对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特质、状态的总和,主要包括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与和谐人格,特别是能够集中反映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仰、高尚道德、丰富情感和顽强意志等人生境界追求与生命价值彰显的总体发展状况与水平,既是思维能力、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的有机统一,又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人文行业的完美结合。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中的佼佼者,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他们是否具备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健全与深厚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质量,也决定着中化民族能否在新世纪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以推进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水平。为此,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人素养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技术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哲学、文学、历史、艺术、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不断学习与长期积淀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相对稳定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人格等总和,其核心是个体对生存意义与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与理性思索,直接指向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聚集并具象化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人文行为。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社会交往等各个领域。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当代价值

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渐强,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既是祖国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决定当代中国人的综合素质,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为,通过培育人文素养,将“人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9]高职院校学生相对稳定的品格、气质和修养。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更需要不断培育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而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一方面,通过培育人文素养,能够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事实上,以提高人文素养为基础,以培养高尚道德品质为根本,从而全面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由传统意义上的“制器”向现代意义上的“育人”的实质性转变,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兼具工程师与艺术的双重职业修养与人文底蕴。另一方面,通过培育人文素养,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智慧。通过加强与改革人文素养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及其他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内化为高职院校学生相对稳定的优秀品格、独特气质与良好修养,并以此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人文行为,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可以使广大学生既具备完善的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又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深厚的人文素养,进而不断提升生活品位与生活智慧。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路径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和谐、合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证明,培育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能够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视野,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而充分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为,高职院校通过培育人文素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在培育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进程中,能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的良好示范,通过优质校园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人类文明成果、高尚的人生境界与优雅的精神追求不断内化为高职院校学生个体与崇高理想、优秀品质与价值诉求。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然选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与文化力量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过不断的历史洗礼与文化积淀,日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新时期,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大力培育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进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实践证明,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不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推进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高职院校要通过不断加强与改进人文素养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社会主义人文观,要立足现实,从基础抓起,解决学生道德素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于全面发展与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教给学生立身做人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学寓于行,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准则、信念和行动,”[10]从而真正领会与不断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与真谛。

(四)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作用。而要在高职院校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一功能,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加强与改进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与坚定政治信仰,不断完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此同时,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程中,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切实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力军作用。因为加强与改进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更加广泛地涉猎人文学科知识,能够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增进学生的人文意蕴,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策略

(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通过专门培养、理论进修、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培育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此,要“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等培训班的学习,努力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他们深入一线工作,以获得直接的行业信息和职业实践经验,以便将学生引领到专业的精深处;鼓励他们在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形成专业化团队,从而切实提高服务与育人的质量。”[11]另一方面,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组织者与实施者,高职院校教师要自觉地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实践智慧,从而“懂得在内容与形式上吸引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心灵,用爱心来润泽生命,用情感与理性来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审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12]

(二)科学设置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课程提升到与“两课”、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同等重要地位,并通过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保障人文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为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开放中西文化简史、文明礼仪、艺术鉴赏、社会心理、演讲与口才、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等人文教育课程。同时要正确处理专业课教学与人文教育课教学之间的关系,科学安排课时,畅通教学渠道,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注重和强化人文教育的实践教学,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创设与企业相一致的模拟仿真工作环境、工作场景与工作流程,使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环境,逐渐培养对优秀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效率、竞争、团队与服务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人文教育课程的兴趣,并在日益受到人文熏陶的基础上升华人文情怀。

(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资源,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职院校理应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进而将其塑造为具备完整知识结构,拥有博大宽广胸襟,追求高尚人生境界的新时代青年。事实上,通过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历史责任与文化认同,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北京大学首创的“文明修身工程”、清华大学开设的“人文讲座”、首都师范大学设置的“传统美德与现代人生”等课程就值得高职院校学习与借鉴,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四)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培育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进程中,要以丰富而具体的社会实践载体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地参与人文修养实践活动,即引导学生真切感知周围事物,充分体验生活实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具体地掌握人文知识,领悟人文精神,践行人文行为,真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打开他们的思想之门。如果说完整的知识、良好的习惯与规范的行为主要靠习得,那么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修养和崇高的境界则主要靠修炼。如通过“为父母洗一次脚”以感受父母的艰辛,“走进敬老院”以培育学生的怜悯之心,开展“三下乡”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了解社会、认识职业的实践中增强综合能力,锤炼品质;通过顶岗实习或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在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体会组织文化,提升职业核心能力。”[13]

(五)积极构建优质校园文化环境

新时期,高职院校全面构建的优质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经营与维护的,因充满人文关怀,彰显办学特色,拥有文化品位而被师生与社会公众普遍认同,从而为学校不断赢得知名度与名誉度的学校精神、规章制度和校园环境的总和”。[14]为了全面构建优质校园文化环境,高职院校要通过组织学习与深刻领会校训的精神实质以营造良好的校风样貌;通过积极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通过组织彰显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从而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如,结合专业特点、职业规划与未来岗位需求,定期邀请当代著名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企业家开设“道德讲堂”或“人文讲座”,着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

注释:

[1]陶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辩证法[N].浙江日报.2016-5-10(015).

[2]韩路.全注全译本四书五经(第1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883-884.

[3]昂晴.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5B):86- 87.

[4]何光沪.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0.

[5][8]董艳艳.大学生人文素养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刍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5-56.

[6]张延.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高教研究, 2012,(8):230-231.

[7]刘楚佳,庄丽丽.目标、体系与策略:高等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64-67.

[9]欧阳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69.

[10]裴建新.浅析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6-97.

[11][13]王明杰.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12.

[12]陈明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8):190-191.

[14]卢亚莲.对高职院校构建品牌校园文化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92.

猜你喜欢
培育人文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