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碎片 非为碎片:艺术界抗战史的全面反映── 评陈洁、陈天白《重拾历史的碎片──中国艺术界抗战备忘录》

2016-04-08 15:24刘文荣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陈洁艺术界抗战时期

刘文荣(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是为碎片 非为碎片:艺术界抗战史的全面反映── 评陈洁、陈天白《重拾历史的碎片──中国艺术界抗战备忘录》

刘文荣(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我国艺术界人士以各自擅长的艺术手段为战斗武器,留下了众多轰轰烈烈、激昂悲壮、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重拾历史的碎片——中国艺术界抗战备忘录》重拾那一时期艺术工作者抗战精神、抗战活动及强烈的家国情怀,使抗战艺术精神与抗战艺术史料双双得到充分呈现。

历史碎片;抗战史;艺术界;档案文献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陈洁、陈天白的《重拾历史的碎片——中国艺术界抗战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出版了。编著者以艺术工作者身份,深入挖掘并广泛搜访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艺术界抗战事迹及史料。两位作者本着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与民族自尊心,为备忘录的纪实性反映艺术界相关抗战事迹,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备忘录》虽是两位作者对抗战艺术历史相关场景的回顾和整理,但并非简单的碎片掇拾,而是在不同历史场景的影像里,折射出抗战时期艺术界走向人文的自觉性、面对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记忆中的艺术界抗战人物以自身经历阐释的“抗日救亡”精神气概。

一、求全求实与两个“客观”和两个“全面”

(一)整体结构布局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习惯被称为“八年抗战”,这种提法主要是以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的全面侵华为时间起点。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事实上是始自1931年“九一八”事件的爆发,至1945年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14年的抗战历程。在这14年中,中国艺术界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迅速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民族斗争中去。如“九一八”发生后的第5天,上海国立音专便成立了抗日救国会,黄自、萧友梅开始创作《抗日歌》、《从军歌》等。而美术界,“九一八”后,上海美专成立了MK木刻研究会,开始创作、展览进步主题版画,宣传抗战。戏曲界,9月29日,上海齐天舞台演出新编京剧《东三省流血惨痛》。话剧界,李健吾开始写抗战三幕剧《火线之外》。舞蹈界,李伯钊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排练首演《海军歌》等等。将“九一八”爆发后至1945年间艺术界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抗战人物及事迹进行全面的编著与报道。该书分两部分,上部分选取了音乐、戏曲、美术、话剧、电影、舞蹈等抗战时期活动最广泛,影响最深远、战斗力最强的六大艺术门类为考察对象,以时间为经,事件和人物为纬,记述各艺术门类在抗战期间的活动与事迹。下部分采用编年体例,对中国艺术界抗战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纵向的深度整理与汇编。将一桩桩独立的事件,按目收类地铺展在读者面前。

(二)两个“客观”与两个“全面”

作者在整个编著过程中,对“全面”与“客观”下了很多功夫,并始终把握两个两点:一为客观资料与客观叙史;二为全面反映整个艺术界参与抗战的经及其相关资料。如作者对抗战时期出版的艺术刊物进行了统计,汇编了《慰劳画报》等48种进步美术报刊和《国耻唱歌》等271种救亡音乐书刊[1]592—605,以量化、直观的形式,全面深刻地反映了美术界、音乐界的抗战面貌。另外,作者还统计了中国艺术界抗战时期赈灾救助及捐资捐物支援抗战的义举事迹一百零八条[1]585—592,从时间、主办者、艺术形式、义赈缘由及地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以突显抗战期间艺术界的战斗激情与付出的代价。

相关事象的表格统计及史籍资料的掌握,作者前前后后共用16余年时间。从最初手工誊抄,以卡片的形式点滴记录,到后来电脑输入、储存技术的多样化,科技手段的进步过程为研究者的工作开展和提升效率提供了便捷。更重要的是,随着各种档案文献的逐步公开,那些原本不为人知、或人为遮蔽的历史事实逐渐浮出水面。与此同时,萧友梅、黄自、刘海粟、吴伯超、黎锦晖等人的全集、年谱、评传等专著的出版,更为包括陈洁、陈天白在内的后辈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尽管如此,唯恐统计遗漏,作者亦曾多次走访各地民国时期有关抗战的各博物馆、资料室、档案馆、展览馆,甚至私人收藏的抗战文物及旧书店、书摊,力求能从其中找到与艺术界抗战有关的资料。然而对于如潮水般涌来的各种历史资讯,如何筛选甄别,以求还原历史真相,成为摆在史家面前的一道道难题。诚如作者所说,自己常被来源不同,说法不一的文献材料困扰。遇到此类棘手问题,往往要花数倍的工夫和精力,查找更多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在对作曲家、教育家潘伯英的生卒时间的判断上,就有来自多个信息源的年代描述。潘伯英是民国年间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上海新华艺专创始者之一,曾任该校教务总长,教授过大提琴、小提琴和声乐,编写过《开明音乐教程》、《儿童新歌曲》,还为弘一法师的词《山色》谱曲,收入《清凉歌集》。“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不久,新华艺专校舍被焚毁,学校曾一度被迫停办。有关潘先生的生年记载见于出版物的有1890年、1898年和1900年三种说法,而卒年更是很少有资料提及。通过多方打听,陈洁联系到了潘伯英的外孙女于放女士,获知潘先生准确的生卒年月(1900年7月8日—1978年7月4日),以及潘先生其它鲜为人知的艺术事迹。国内史家看到后,告诉陈洁已采用了这种说法。为了几个数字花许多时间去考证,这只是陈洁在资料收集和辨析中的一个小故事而已。

在两个“客观”上,《备忘录》主要采用近代史学所倡导的“历史叙事”的写作方法,即让看似“碎片”的史实自己发声,力求客观呈现“九一八”到1945年艺术界全面抗战事迹的报道。另外,让历史进行“自我”叙事,亦不做主观的评价。如抗战期间李凌、赵沨与陆华柏有关“新音乐”的争论等历史事件,在纪事中只事实陈述,让历史说话,不做主观妄判。

在编著的过程中,作者始终想尽各种办法,探查第一手史料来源。如今,有关中国抗战的研究,虽成果丰厚,但艺术界的抗战研究相对较少。作者发现,有些书籍对抗战艺术家的记载,有描述的不清或表述的疑问,以及误字等。故作者在整理艺术史抗战信息的基础上,往往要寻求第一手原始资料的直接出处,亲手逐字逐句与原载进行详细勘正校对,以还历史的客观真实。

另外,图片是直观的历史史料与历史见证。作者十分重视艺术抗战图片史料的收集,重视图片对艺术抗战记录的价值,强调发挥图片的历史记录意义,并注重在图片史料中解读历史。该《备忘录》选取艺术界抗战珍贵图片518幅,增加了历史叙事的客观性、直观性与真实性,让历史不再仅因文字的叙述而变得模糊,读者可以直观面对历史,触摸历史的真实感。

《备忘录》偏重史料收录,并且放眼于音乐、美术、电影等艺术界全面抗战事迹的报道,并非只续写艺术界抗战名人或经典事迹,而是为重现艺术界相关人物、事迹的全局性报道。换言之,只要是艺术界做了对抗日战争有功、有利的事迹,均力求全面展示和报道其相关活动、事迹与精神面貌,其客观意义在于,不仅展现了《备忘录》的研究视野和社会价值,而且为当代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和学术空间。正如著名艺术史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先生在详细看完该著后,曾感叹地说:“我非常欣赏两位作者这种注重历史细节的挖掘和描述的治史方法和态度,因为它的具体和详尽,让我们能够更加走近历史,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1]2

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艺术工作责任感

《备忘录》的编著和出版,反映了作者对抗战时期艺术界前辈无限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艺术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作者在编著“前言”中所言:“我们如何更全面地反映和纪念那个难忘的时代,是值得思索的”[1]3,而“以此书纪念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及为“献给曾为抗战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艺术家们”的学术过程,正是这种“思索”的一个侧面。

作者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作,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校长刘海粟积极参加抗日,冒着生命危险在南洋巴城、垅川等地举办筹赈画展,捐助资金支援国内抗战。[2]作者如今也在刘海粟执教过的地方执教艺术,常常为刘海粟及艺术界抗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感到无限敬佩。

在艺术史的研究与素养方面,陈洁亦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在撰写此书之前,陈洁已有多部著作面世,有较好的学术积累。从2005年出版的《民国音乐史年谱》算起,到《民国戏曲史年谱》(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上海美专音乐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和《民国电影艺术编年》(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等的陆续出版,学术的训练与史料的积累从来没有停止。在青年学者里,其成果已是颇为卓硕了。

陈洁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国内著名的乐器学领域专家。早年学习钢琴,有着很好的艺术修养。硕士师从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伍国栋教授攻习中国传统音乐专业,期间曾参与《南京文化志·音乐志》(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3年),《中国音乐理论书目大全(1949-1999)》(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编撰工作。2008年到2012年师从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秦序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十一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中华大典音乐编》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正如秦序先生所说:“她既有很好的艺术实践,又有不错的民族音乐学学术训练,她还有很好的治史基础”[3]。我国近当代音乐史家梁茂春曾说:“陈洁是一位研究民国音乐艺术史方面著述丰硕、成果突出的学者。她的学术成就,正是近年来‘民国史’研究热潮中取得长足进展的一部分”[4]。

正是由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直在正规、严格的艺术史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下,作者进行了对民国与抗战史料的积累与研习,并常对抗战时期艺术工作者的伟大抗战事迹与精神所感动。陈洁不止一次的警示自己,要以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全面报道、反映艺术界的抗战活动。因此,陈洁怀着强烈的艺术工作者责任感,撰著与反映抗战时期艺术工作者的艰辛与战斗精神。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动意是撰写一本专门记载中国艺术界在抗战时期的人物和事迹,以此来纪念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竭力想复原抗战时期艺术界活动的历史面貌和对后世的影响,使他们不至于萎落在图书馆的尘埃和逐渐远去的记忆中”[1]621,故“重拾历史碎片”。

历时14年的抗战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而结束,但对于中国漫长的艺术史发展来说,它极为短暂。然抗战留给人们的反思以及14年艺术界肩负起抗战宣传及战斗的伟大使命,在异族血腥侵略与残酷统摄下,艺术各界人士彰显出的团结、进步、爱国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正如作者在前言《抹不去的民族受凌记忆》中所言:“我们撰写这本备忘录,既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无数革命先辈,又是为记载中国的艺术家们为抗战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提醒身处和平环境中的我们和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历史”。[1]3

三、编著的意义与价值

《备忘录》编著的意义、特点、价值与难能可贵之处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对艺术界抗战历史事实进行历史的阐释,并不是对现已存在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转述,而是想方设法寻求第一手资料。作者曾言及在该《备忘录》编著的过程中,常常因感到寻求与采集第一手资料的困难与不易而退缩,甚至有多次放弃继续下去的念头。好在经各级领导与爱国人士的关怀与帮助,才得以持续坚持并完稿付梓。

二、该《备忘录》不仅较为详实地记述了抗战艺术相关史料内容,而且收集抗战时期对相关事件的报道、宣传等史实。即不仅有“历史一”,也有“历史二”。资料信息的获取不仅从档案、当时报刊进行收集,而且还从日记、书信、手札以及第一手图像资料进行收集编著,《备忘录》所配五百多幅图片,是对相关历史进行直观叙事的重要写照。

三、因体裁和编著需要,作者将各个不同“艺术板块”进行梳理整合。其中,有关抗战期间艺术界同仁之间的互相交流、支持、团结与合作,在《备忘录》里有大量的反映。例如,1940年,西北影业公司为反映各阶层人民在抗战背景下由屈辱到觉悟再到奋起抗敌的精神面貌,拍摄了《风雪太行山》。在记载这部史实性抗战电影时,作者不仅补述了音乐界冼星海为该片所谱写、后来流行全国的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一事,同时还记述了美术界以电影歌曲《太行山上》为主题而配制的同名木刻版画的历史事迹。

四.精神洗礼,是《备忘录》编撰工作给读者留下的又一深刻印象。我曾问作者,《备忘录》付梓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她毫不迟疑的回答,除了寻找第一手资料的困难外,就是为抗战时期艺术界人士所做的动人事迹、战斗和爱国精神所感动。

特殊的14年抗战时期,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爱国史实。同样,艺术家亦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自身的爱国精神和社会经历。如1939年中央电影摄影厂拍摄《孤城喋血》,该影片是“中电”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完成的第一部故事片,电影摄制组怀着满腔抗日爱国热情而拍摄。这本是以电影艺术反映史实的爱国表现。但是电影摄制组又不取寻常题材,而是取材于“八一三”上海抗战中,姚子青营爱国官兵死守宝山城的爱国事实,有力配合了抗战初期团结一致、爱国抗日的宣传。艺术家以爱国出发,创造艺术,又在反映的艺术中表现爱国故事,即艺术家爱国中的爱国,这便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洗礼”。

时值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备忘录》出版后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遴选宣布,成为120本书入选“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物”之一,该书也是120部出版物里面为数不多的有关艺术的著作。

结 语

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我国艺术界人士以各自擅长的艺术手段为战斗武器,他们以“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等的音乐、以《木兰从军》等的戏曲、以《救亡漫画》等的美术、以《怒吼吧!中国》等的话剧、以《风云儿女》等的电影、以《送郎当红军》等的舞蹈,艺术界各勇士均以万分投入的激情与艺术的灵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写出了众多轰轰烈烈、激昂悲壮、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为中国当代艺术留下了特殊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洁、陈天白编著的这部《备忘录》,立足艺术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与中华民族自豪感,以客观叙史、历史叙事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反映抗战期间中国音乐界、戏曲界、美术界、话剧界、电影界、舞蹈界的抗战活动、抗战事迹及抗战面貌。它不仅为研究中国抗战时期艺术界文化观念、艺术视野及社会题材的转换,以及相关文艺思潮、审美趣味的流变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也为普通读者了解抗战时期艺术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及相关艺术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全民性”抗战历史场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1]陈洁、陈天白.重拾历史的碎片——中国艺术界抗战备忘录[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2]李军萍.刘海粟陈述在巴城等地为抗战展画筹赈函[J].民国档案,1986(2):77.

[3]秦序.《20世纪中国音乐编年史》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校对出版中.

[4]梁茂春.《闪光的音乐史料》——《20世纪中国音乐编年史》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校对出版中.

(责任编辑:钱建明)

J607;J606

A

1008-9667(2016)02-0143-04

2015-06-17

刘文荣(1981- ),甘肃天水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乐器学。

猜你喜欢
陈洁艺术界抗战时期
“已死”还是“回归”?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困境以及根源探究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乐谱2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喇叭花儿摇铜铃
Efficient C N Formation for Preparing α-Branched Primary Amines by Recycled Intramolecular Reactions of 1,8-Naphthosultone Using Ammonia as Nitrogen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