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雷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形态的特殊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课堂。课型作为推动课程发展的抓手,让许多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老师受益匪浅。但在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着机械照搬、千课一面,实践活动课程课堂化倾向,按图索骥、忽视学生能力发展差异等诸多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对课型固有的结构进行改造、整合、创新。为此,我们打破线性思维,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尝试着对不同课型进行整合,让课堂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整合;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52-0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突破了课堂的限制,回归自然和社会,强调体验和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教学形态的特殊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课堂。
随着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的深入,课型作为推动课程发展的抓手,走进了老师们的视野。主题确定课、方案制定课、阶段交流课以及各种方法指导课……我们通过提炼不同课型中教与学的基本步骤、指导要点,帮助老师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这极大地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让许多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老师受益匪浅。但在实践活动中,一些教师却抱着固定的课型结构和教学流程来指导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每一次主题实践活动,这样不但不能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反而成了一种约束,禁锢了学生的成长。面对鲜活的学生个体,面对鲜活的活动内容,我们迫切需要对课型固有的结构进行改造、整合、创新。根据具体的活动主题和学生能力发展需要,逐渐灵活选择课型,进行整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照搬,千课一面
很多教师在主题研究活动过程中,往往把课型的基本结构当做固定的模式,使得不同的主题活动内容的指导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比如说方案制定课,学生在三年级刚开始接触方案制定的时候,对如何针对课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确定研究步骤,如何合理分工合作,如何选择适合的成果展现形式等不是很清楚。但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经验的丰富,学生们对于如何制定一份小组活动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此一来本来需要40分钟的教学内容十几分钟或者半节课就能解决。而有些老师不管面对的是几年级的学生依然为了这个课型耗费时间,一定要上满一整节课,这就导致了课堂的低效。
(二)实践活动课程课堂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课堂只是学生活动的一个中转站,我们的课型研究和实践应避免较多地被局限在课堂内。
而很多老师却过于看重课堂指导,在课内教学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探究。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对接,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最后致使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如一节外出活动指导课,教师在黑板上罗列了外出活动的几个注意事项,并逐项分析,指导学生掌握解决办法。在课堂上还进行了场景模拟,在预设的情境中进行了演练。那么效果如何呢?其实在课堂上讲的不少问题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而在外出实践过程中的许多突发情况却是老师在预设时没有想过的,活动最终草草收场,未能达到预定效果。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没有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只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
(三)按图索骥,忽视学生能力发展差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适度选择。正是由于学生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也必须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发展性,不同年级段课型的整合实施也同样如此。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同样的研究主题,小学的中、高学段、初中、高中都可以选择研究。如果再沿用相同的课型按序进行指导,那该怎样体现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呢?
同一课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尽相同。比如选题指导课大家常用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经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但这个方法对于三四年级效果并不太好,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生活积淀。虚拟的情景并不能唤起学生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或进行活动体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得对问题更多认识,这样或许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
(四)简单叠加,为了整合而整合
打破课型模式化,需要创新课型,需要将课型融合实施,但是又要避免创新课型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为了课型整合实施而创新课型,生搬硬套,简单叠加不同的活动内容,从而导致新的问题出现——活动有效性大打折扣。
总之,课型整合实施最终是以学生的发展实际需求进行的。不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没有生根点。
二、在实践中探寻不同课型相互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将不同的课型进行整合,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两种课型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叠加,需要有整合的依据或者理由。在课型融合实施的途径与策略方面,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打破线性思维,整合不同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大多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划分的,选题指导课、方案制定课、课题论证课、方法指导课、阶段交流课、信息整理课、成果展示课、评价反思课等课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经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序,体现学生活动的时段性。
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主题的变化、学生能力的发展,这些课型的时空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课型的选择要从学生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指导的系统性”,对一个主题活动中所涉及的课型作出合理的取舍和排序。比如在主题确定课上,当学生提出几个候选主题,无法确定时,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分组针对几个候选主题进行研究活动,信息搜集整理、社会考察、问卷调查、采访……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体验,进而明确主题。如此便与主题确定课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再比如,方案制定课上,指导学生制定小组研究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选择问题。成果展示是学生实践效果的显现阶段,选择适合的展现形式能更有效地展示和交流实践活动成果,为主题活动评价提供依据。但成果展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选择必须和小组研究的子课题,小组成员的能力特长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结合在一起考虑。如此一来,将方案制定课与成果展示内容、形式选择的方法指导课结合在一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阶段交流课应随着学生活动的进程反复安排多次,方案制定、方法指导、信息整理等课型,也可以根据活动本身的特点而适时整合插入。
(二)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当的课型进行整合
课型与课型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特定的主题研究中,可以交叉,也可以融合。
课型是为学生主题研究活动服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那么课型的选择、融合也应该是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线索展开的。例如“限塑令调查”主题研究活动中,有的小组要对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需要对他们进行采访方法指导,学习如何编写采访提纲、开展采访、记录采访过程、撰写采访报告。而有的小组需要到超市、菜市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拍照、采访、统计等活动。这样,两个组的活动内容就产生了交叉,那么在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总结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采访的方法指导课和社会考察指导课融合在一起。如此就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指导效率。
而在“市花、市树、市竹”主题研究活动中,“市树”小组想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连云港市的市树——银杏树的认识。另外一个小组“市花”小组想去苍梧绿园,采访市民们对保护市竹——金镶玉竹的建议。两个小组的活动都涉及到了问题的设计、与人的交流沟通,和最后的信息整理归纳。那么我们就可以将采访指导课与问卷设计指导课整合在一起!
(三)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整合课型
课型的整合,需要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来考虑,从学生的能力发展点来寻找。学生的能力发展要素多种多样,不同的能力发展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整合课型来培养、塑造。
比如在“走进重阳节”主题实践活动中,就打破了常规课型的束缚,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把选题指导课中的学生分组环节和方案制定课中的活动设计环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组合作指导课与活动设计指导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组织规划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脱离实践而单独进行,如果能将其整合于同一主题活动之中,就能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指导学生分组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分组的不同要求,进一步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养成合作品质、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小组交流。同时,分组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规划的尝试。在了解自身性格、能力特长的基础上,根据研究课题选择适合的小组同伴,规划自己的实践研究活动。
学生分组设计小组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习惯,能考虑到活动相关要素、情况,并尝试对计划进行完善和改进,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规划能力。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设计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也实际体验了按不同要求分组的好处,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研究的优势与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对分组合作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在后面的小组展示活动设计环节,同学们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用比较清晰的语言,围绕主题,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陈述。通过手抄报、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对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有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在进行学生沟通表达能力、自我反思管理能力的锻炼,一举多得,学生受益良多!
三、课型的整合实施对指导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但作为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课型的融合实施对我们课程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扎实掌握各种课型的基本规律
要融合各类课型,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类课型的特点,通过提炼课型的基本要素、基本特点、主要任务和教学要点,掌握不同课型教学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各类课型的结合点,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解读《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书籍、文件,更多地阅读、了解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案例,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与自己的实践活动相对接,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课程规划与活动设计能力,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二)从学情出发选择课型整合的切入点
任何课型的选择与应用,都要基于具体的活动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课程融合实施还要求指导教师对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并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一个规划、目标。如此才能在具体的主题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开展、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将不同的课型相互整合,优化教学指导效果。
(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综合实践课需要课程指导教师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在了解各种基本课型的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与开放性。因此教师在实践运用中,要根据需要对各种课型进行批判、超越与创新。要能够更深刻地领悟课型的融合实施问题,唯有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
课型本就是一个人为的划分,没有一定的界限,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任何两种甚至几种课型都可以整合。我们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能力发展的需求,尝试对不同课型进行整合,让课堂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 伟.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纵向序列[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2]万 伟.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钱新建.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