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文本

2016-04-07 15:25梁玲华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多角度

梁玲华

【关键词】解读文本 《圆明园的毁灭》 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3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学生读书、看报并理解其内容,而解读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会。所谓多角度解读文本,就是教师不仅仅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而是从字词、表达方式、文本等多角度、多侧面地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逐步具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下,笔者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一、抓重点词,理文悟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如果说文章是一座高楼,那么字词则是筑起高楼的一块块砖石,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对文章内容、表情达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多方面、多角度揣摩这些词语在文中的独特作用。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七组课文的主题是“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单元导读要求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圆明园的毁灭》是本组课文的开篇之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获取阅读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阅读理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文中的“不可估量”一词在第一自然段中出现两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记叙了圆明园曾经拥有的文化是不可估量的?哪些自然段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两个问题既要求学生理解内容,也让学生从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笔者继续抓住重点词“众星拱月”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教学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从字面上理解“众”和“拱”的意思,“众星”和“月”在课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二是读文想象画面。笔者引导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想象众园围绕圆明园的画面。三是利用课件再现画面,当多媒体播放昔日圆明园的宏伟布局图时,学生们纷纷称奇,表达了对圆明园的缅怀之情,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高年级语文教材篇幅较长,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词词讲、句句解说,应以关键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细细领悟文章传达的情感。

二、换角度,品味文章深意

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入选教科书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谋篇布局独特,如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构思独具匠心,教师不应简单地对这段文字进行讲解,而应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文中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如以下是笔者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片段。

(一)把第三自然段中的每个句子拆开,组成一首美丽的小诗。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色、雷锋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二)朗读上面的句子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段话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仔细观察,体会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2.找出文中的分号“;”,体会其作用。

3.全班交流文中分号的运用效果。

这段话的前面两个句子采用了先概括后分述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层次分明、言之有序。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置疑:文章在列举圆明园有很多建筑时采用了“有……也有……”的句式,如“有……也有亭台楼阁;有……也有山乡村野”;“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为什么作者不是直接列出,如“圆明园中有殿堂、楼阁、买卖街”……一连串问题在课堂中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多次解读得出见解:“殿堂”与“亭台楼阁”是大对小的关系,即殿堂的建筑是雄伟高大,亭台楼阁相对小巧玲珑;“买卖街”与“山乡村野”是动与静的关系,即买卖街是热闹的(动),而山乡村野是寂静的(静);“仿各地名胜”与“古诗画意”表现了实与虚,即仿各地各胜表示现实中有但北京没有,聪慧的劳动人民就把各地名胜“搬”到圆明园中,“古诗画意”表示现实生活中没有,而人们根据诗人的想象而建造;“民族建筑”与“西洋景观”是中方与西方的对比,即民族建筑是中国的,西洋景观是西方国家的……学生换角度品味文本,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更在多角度品读中喜爱语文学习。

三、拓宽文本,仿写别样的文章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作者并没有将文中圆明园的美一一列举出来,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字词教学中,而应挖掘课文隐藏的意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扩写、仿写。例如,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将要结束时,笔者设计了两项课堂小练笔(学生可任选其中一项):

1.圆明园的美无处不在,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美景还会有哪些呢?请大胆发挥你的想象用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2.请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向游客介绍金秀县的风景名胜。

以下是两位学生的习作片段:

习作一:圆明园中不仅有洁白无瑕的汉石柱,也有色彩斑斓的玛瑙柱、不规则的桌子……

习作二:金秀大瑶山,美在你的眼中。瞧,她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八角林,也有被誉为中国活化石的“银杉”(数量多与数量少,普通与珍稀的植物进行对比);不仅有美名远扬的功德桥,也有遗臭万年的缺德桥(“功德”与“缺德”对比)……县城里有象征着瑶族传统文化的瑶族艺术中心,也有高耸入云的电梯楼(传统与现代的对比)……

这样教学,立足于文本的拓展,实现了文本解读的延伸与补充,拓宽了学生的习作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笔者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多样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多角度
一道三角函数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一道不等式题的多角度证明
激活文本张力,构建立体阅读体系
用心解读文本 构建有效课堂研究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