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储蓄—投资恒等式的改进

2016-04-06 09:00刘念赵珊
财经界·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恒等式投资规模禀赋

刘念 赵珊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恒等式,即储蓄—投资恒等式。这个恒等式揭示了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即:经济投资规模由相关部门的储蓄额度大小决定,进行投资需要考量储蓄的规模,否则就不能实现供求均衡,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储蓄—投资恒等式在分解经济部门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投资规模由四个部门的储蓄额度决定的观点,即居民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等四个部门的储蓄决定着经济投资规模。一般来说,如果储蓄是现实和可操作的,则它是显性的;如果储蓄是隐含和不易觉察的,则它就是隐性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所表达的储蓄都是显性的,而没有体现出隐性的储蓄,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一、传统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如上所述,传统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分解经济部门的基础上,从两部门经济开始,推导出经济投资规模由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等四个部门的储蓄规模所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是假设只有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的经济体系,而暂时不考虑政府、进出口部门等,也不考虑企业间接税、折旧等问题。

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系的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同时,我们知道,衡量国内生产总值有两种主要方法,即:支出法和收入法。在支出法中,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有:GDP=Y=C+I,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在收入法中,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有:GDP=Y=C+S,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

无论支出法还是收入法,二者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故有:GDP=C+I=C+S,进而有:C+I=C+S,从而可以得到:

I=S (1)

恒等式(1)是最简单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其表明:在两部门经济体系中,投资规模等于消费者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体系中引入政府部门就成了三部门经济。在支出法中,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总和,即:GDP=Y=C+I+G,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在收入法中,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储蓄以及政府净收入,有:Y=C+S+T,T表示政府净收入税收,为政府全部税收收入(TO)与政府的转移支付(TR)之差,即:T=TO-TR,

如上所述,可以得到:GDP=C+I+G=C+S+T=Y1,从而可以得到:

I=S+(T-G) (2)

恒等式(2)中的T-G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的储蓄,正值表示盈余,负值表示赤字。S为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统称为私人储蓄。恒等式(2)表明:投资规模等于整个社会的储蓄之和(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三部门经济体系中增加国外部门(境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为了方便分析,这里只考虑国外部门的对外贸易活动,暂不考虑资本流动。在支出法中,有:GDP=C+I+G+(X-M),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假设总收入不变,可以得到:C+I+G+(X-M)=C+S+T,两边约去消费(C)得到:I+G+(X-M)=S+T,进而得到:

I=S+(T-G)+(M-X) (3)

恒等式(3)中的可以看作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正值表示入超,负值表示出超。恒等式(3)表明:投资规模等于传统的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总和。

二、自然资源禀赋与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关联性

自然资源禀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在经济社会的储蓄投资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自然资源禀赋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一个范围广泛和动态变化的概念。一般来说,生产要素包括人力、企业家、土地以及资本,在现代社会中,还将技术、信息等纳入生产要素范畴。

威廉·配第将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为资源的三大要素,并分析了自然资源的积极作用。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分析国际贸易时,也将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分析,认为各国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导致了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使得各国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同,进而产生了国际贸易。因此,自然资源禀赋是开展社会生产的重要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原始积累和推进发展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投资行为和规模。

(二)自然资源禀赋的特征描述

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资源禀赋具有外部性、持久性和递减性等方面的特征,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特征,才需要在投资分析中对它进行考量,否则就会不周严。

1、外部性特征

在萨缪尔森看来,外部性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之间或者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其关键是指某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个人或经济组织,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自然资源禀赋符合这样的特征:私人使用自然资源进而影响其他人,其个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但却没有因此付出更多。自然资源禀赋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它的使用将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治理成本,在制定投资政策的时候不可不加以考虑。

2、持久性特征

弗里德曼在分析消费和支出关系时提出了持久收入理论。他认为,消费支出由消费者的持久收入和当前收入共同决定,而前者起着主要作用,这启发我们衡量收入不能只考虑当前。

从短期或者中期来看,自然资源禀赋是用之不竭的,如下图所示。作为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自然资源禀赋一方面制约着生产规模,一方面可以保障社会持久的收入,发挥原始积累和推进发展的作用,我们用Z1表示自然资源收入。因此,在考虑投资规模时,需要将自然资源禀赋一并考量。

3、递减性特征

如上所述,自然资源禀赋是社会持久生产的重要要素,在短期或者中期来看,它是保障社会持续收入的重要来源,我们可以将自然资源禀赋作为一项持续收入来考量。

但同时,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开采和消费,甚至是掠夺式开采和消费,以及伴随自然资源开采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长期来看,将会导致自然资源禀赋的降低和总量的递减,以及产生巨大的损失和治理成本。与自然资源收入相对应,我们称之为自然资源成本,用Z2表示。二者的差值就是在排除资源治理成本之后的自然资源所能带来的持续收入,也是一种储蓄。这个差值在短期或者中期是正值,在长期则有可能为正值,也有可能为负值,它是一个动态的变量。

三、对储蓄—投资恒等式的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知,自然资源禀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储蓄的一部分,它对我们考量投资规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传统的储蓄—投资恒等式进行改进。

(一)引入一个新部门——社会部门

自然资源禀赋作为一种储蓄,是属于经济体内部整个社会的,它由每个国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理人进行管理、使用和收益。为了与上述国家作为税收主体,以及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主体相区别,我们将管理、使用自然资源的主体称之为社会部门。这样,四部门经济就变成了五部门经济,即:消费者(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和社会部门。

(二)改进储蓄—投资恒等式

引入社会部门之后,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和自然资源成本支出(同期)的总和,即:GDP=C+I+G+(X-M )+Z2;从长期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带来的持久收入(分期),因此可以得到:GDP=C+I+G+(X-M)+Z2=C+S+T+Z1,变换形式后可以得到:

I=S+(T-G )+(M-X)+(Z1-Z2) (4)

恒等式(4)就是改进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其表明:投资规模由私人部门(包括居民消费者和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和社会部门所持有的储蓄额度决定。

(三)改进储蓄—投资恒等式的意义

如上所述,自然资源禀赋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考量投资规模的时候,必须将其一并考量,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1、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种情势下,将自然资源成本纳入储蓄—投资恒等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换句话说,国内生产总值受到自然资源禀赋的约束,因此,破坏自然资源禀赋就等于降低了国内生产总值,阻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可持续发展,在投资的时候,不能认为自然资源利用是没有成本支出的,不能不考虑自然资源成本而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否则会大大增加自然资源成本,反过来制约投资规模。

2、增加成本支出计量的稳健性

经济发展需要投资等因素来拉动,而投资规模决定于上述五个部门的储蓄规模。对于社会部门掌握的自然资源储蓄,从短期来看,由于自然资源成本很小,该项储蓄比较稳定,可以保障社会的可持久收入。但从长期来说,自然资源禀赋的巨大消耗、浪费,以及治理成本所带来的损失,导致了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治理成本,将增加经济发展的成本支出,从而影响社会投资的规模。因此,必须将自然资源禀赋要素纳入储蓄—投资恒等式,在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时将各生产要素的支付一并计量,才能得到客观稳健的投资成本数据。

3、动态考量和调节经济投资的需要

如前所述,自然资源禀赋是一个重要、长期和动态的生产要素,将这个动态要素引入储蓄—投资恒等式,将促进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考量社会投资和经济发展的效果,从而调节经济投资规模。比如,若自然资源成本增加过快,导致自然资源的迅速减少或者损失浪费,则需要适当调节投资的规模,从而保持自然资源禀赋和降低自然资源成本。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秩序、大规模、重复性的投资,不仅会带来通货膨胀,同样也会带来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浪费,甚至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支出损失,既有既得利益损失和代际利益损失。用今天的收益为明天的损失买单,就是没有动态考量和调节经济投资的结果,这并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US]Richard T. Froyen著:《Macroeconomics——Theories and Policies》(Eighth Edition),P24-p25,北京大学出版社;

[2][US]Robert S. Pindyck, Daniel L. Rubinfeld著:《Microeconomics》(Fourth Edition),P569-57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US]Rudiger Dornbush, Stanley Fischer, Richard Startz著:《Macroeconomics》(Seventh Edition),P2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恒等式投资规模禀赋
活跃在高考中的一个恒等式
从《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探讨禀赋与病机关系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极化恒等式在解题中的妙用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
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
创业投资的资金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委托代理冲突下的企业投融资决策想
与两个正切、余切恒等式相关的锐角三角形等效条件及其应用
康德论根本恶和心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