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版本考❋

2016-04-06 11:47史焱李君傅海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书林新刊万历

史焱,李君,傅海燕△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沈阳110847;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版本考❋

史焱1,李君2,傅海燕1△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沈阳110847;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医学汇函》十三卷,另有卷首及序录一卷,聂尚恒编撰,是明代重要临证古籍汇编,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跃剑山房本为其首刻本。书中部分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古今医鉴》八卷,初刊于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由金陵书林周曰校刻印,名《新刊古今医鉴》。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由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刊刻,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为第2次刻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当为第3次刻本。明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由叶华生刻印的《古今医鉴》书名改为《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并将原八卷本简单分拆为十六卷,另外增加了“燥证”一条。本书为目前通行本之底本。从《医学汇函》与《古今医鉴》两书所载病证分析,《医学汇函》来自八卷本《古今医鉴》,可以用来改正通行本的错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医学汇函;古今医鉴;版本;勘误

我们在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医学汇函》的整理研究中发现,《医学汇函》卷三至卷十一的内容取自《古今医鉴》,但《医学汇函》所据版本与今日所见《古今医鉴》通行本略有不同。下面对《古今医鉴》明代版本及《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的版本情况进行探讨,并以《医学汇函·卷之十一》对通行本《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的错误内容进行校勘为例,探讨《医学汇函》的版本价值。

1 《医学汇函》概述

《医学汇函》由明·聂尚恒编撰。聂尚恒,字久吾,清江(今属江西樟树)人,明代医学家,编著有《医学汇函》《活幼心法》和《奇效医述》等著作。《医学汇函》十三卷,另有卷首及序录一卷,是明代重要的临证古籍之汇编,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崇祯戊辰年跃剑山房本为其首刻本。主要选取《医学入门》《医学正传》《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俗解八十一难经》及《古今医鉴》等书内容,间附聂尚恒《奇效医述》中医案。由于本书保存了明代版本的内容,因此本书具有重要的文献版本价值。

2 《古今医鉴》明代版本考

《古今医鉴》为明·龚信编著,其子龚廷贤续编。作者搜集上自《黄帝内经》《难经》,下迄金元、明初诸家著作,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编纂而成。全书总述脉诀、病机、药性、运气作为临证的理论基础,分论内外妇儿五官等科100多种病证的脉、证、治、方,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法,是一部有实用价值的临床医学著作。本书现存多种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明代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明万历四年(1576)金陵书林周曰校刊刻《新刊古今医鉴》八卷本

据沈津《书城挹粹录》考证,此书初刊于万历四年丙子(1576),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由明万历间金陵书林周曰校刻印。前有中宪大夫知江西南康府事刘巡序,又龚廷贤序。卷一题有“金陵书林对峰周曰校刊行”,卷七题有“金陵书林竹潭周宗礼梓行”,卷八题有“金陵书林前山周庭槐刊行”字样,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76。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载有“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孟冬之吉,金溪后学龚廷贤书于有慎堂(注:“慎”疑为“恒”之误)”的“自序”,其言“医有十三科,此为粗备,厘为八卷,名以《古今医鉴》”[2]459。可知原刊本为八卷本,其刻印时间,据作者自序“稿甫成,不敢自秘,爰付诸梓,以公诸天下后世”及“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孟冬之吉”[2]456落款推算,时间当在万历四年(1576)阴历十月初一之后不久。

周曰校,字应贤,号对峰,是明万历年间金陵书坊主,其书坊名“万卷楼”。书坊曾刻印龚信、龚廷贤《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万历四年本,现仅存美国国会图书馆)[3]19。又据茅坤序《新镌云林神彀》云:“而最后有《神彀》若干卷……因姻对峰周君,图付刳劂。”可证廷贤与曰校之间有着联姻关系[2]76。

明代金陵书坊业中同族经营的现象十分突出,最著名的就有周姓家族。据戚福康所著《中国古代书坊研究》介绍明代金陵周姓书坊有13家之多,其中包括有金陵书林周曰校(字应贤、号对峰)、金陵书坊周竹潭、书林周宗颜、金陵书林周四达、金陵书肆周庭槐等[4]177。上文言此书卷一题有“金陵书林对峰周曰校刊行”,卷七题有“金陵书林竹潭周宗礼梓行”,卷八题有“金陵书林前山周庭槐刊行”,说明万历四年(1576)《新刊古今医鉴》主体部分由周曰校刻印,而第七卷由周宗礼的书坊刻印,第八卷由周庭槐的书坊刻印,合作完成。

2.2 明万历五年(1577)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新刊古今医鉴》八卷本

《新刊古今医鉴》首刻之后,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经“姑苏文台沈公重参校正”重新刊刻,书名沿用《新刊古今医鉴》八卷。比照原刻本,本书前面新增了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正月都察院右督御史刘自强“新刊古今医鉴序”,保留了中宪大夫刘巡“古今医鉴叙”和龚廷贤“叙古今医鉴弁首”,还有“新刊古今医鉴发明凡例”,每卷卷首题有“太医院医官金溪龚信编、男廷贤续编、姑苏文台沈公重参校正”字样。此本现收录于2012年出版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三辑)中,“提要”言其版本为“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日本古活字本”[5]252。查《聿修堂藏书目录》所载“《古今医鉴》八卷八册,皇朝万历丙子活字本。明龚信撰”[6]826,疑为此本,因龚氏自序中落款为“万历四年岁次丙子”而误。

刘自强在“《新刊古今医鉴》序”中言:“顷以衰病,乞休林下,蒙诏赐归……一日,金溪世医龚生持《古今医鉴》谒余,曰:是书乃家君暨廷贤所编辑,欲付诸梓,幸得名言于弁首。余观之……先之以脉息,次之以病证,终之以治方,立为纪纲,列为八卷。[5]253”刘自强(1508~1582),字体乾,河南扶沟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累授广平府推官、吏部考功主事、山西副使、南京户部尚书等职,累至刑部尚书。隆庆六年(1572)七月初七日辞去官职回乡,万历十年(1582)正月十三日卒,年75岁。据刘巡序“龚子以名吴楚为未足,由是游大梁,历许昌,遂北如燕而售其术于公孙(注:原作“孤”,误,据改)之前,如大学士中玄高工,大司寇三川刘公,咸雅重龚子,授之衔以示褒奖。[5]255”“大司寇三川刘公”即指刘自强,其平素即器重龚廷贤,在龚廷贤欲刻印《古今医鉴》到河南扶沟向其求序时,写下这篇序言。序文写于“万历五年丁丑春正月上澣之吉”,即1577年农历正月初一。落款为“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刑部尚书侍经筵,奉命藉田充九卿官,大阅分阅前南京户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都察院右都御史扶沟三川刘自强书”[5]254。

刘巡所作序言亦明言该书“厘为八卷,要诀悉备”,落款为“中宪大夫知江西南康府事鄢陵水山刘巡书”[5]255。龚廷贤在自序“叙古今医鉴弁首”中言:“医有十三科,此为粗备,厘为八卷,名以《古今医鉴》”,落款为“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孟冬之吉,金溪后学龚廷贤书于有恒堂”[5]256。两篇序言同为万历四年丙子(1576)原版之序,保留于书中。以上3篇序言均未言及王肯堂订补之事。

2.3 明万历年间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7]401、《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6]827还著有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周四达,字誉吾,为明代金陵人,其书坊名为得月斋[3]813。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疑为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新刊古今医鉴》的再版刻本。不过天津图书馆书目题录又记载:“《重刻古今医鉴》八卷,龚信编辑,王肯堂校正,周四达梓行,五云楼出版,时间为明末1621-1644,4册1函。”从“王肯堂校正”一语可以推知,此本《重刻古今医鉴》当为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之后刻本,刻于明末1621-1644可信。

2.4 明万历十七年(1589)叶华生刻本《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十六卷本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7]401、《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6]827均载有明万历己丑十七年(1589)叶华生刻本《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此本更改为十六卷,为目前《古今医鉴》的通行本。此十六卷本与之前八卷本相比还有如下几点不同:

第一,书中发明凡例、目录、每卷卷首均增加“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字样,卷下落款增加“金坛王肯堂订补”字样。王肯堂,字宇泰,为明万历时金坛人,平生酷爱医书,曾辑录颇有影响的医学丛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200卷(吴勉学刻印),刻印过众多医书及其他书籍。据《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记载,王氏先后刻印过《六科证治准绳》共44卷、《千金翼方》30卷,《婴童百问》10卷,《医说》10卷,《古今医鉴》16卷,《秘传证治要诀》12卷等医书[3]524。其订补十六卷本《古今医鉴》的时间当在万历五年(1577)至万历十七年(1589)刊印之前。此书也因此提高了价值。

第二,刘自强“新刊古今医鉴序”改为“古今医鉴序”,文中“立为纪纲,列为八卷”改为“立为纪纲,列为十六卷”,落款删除了时间与官名,只记为“扶沟三周刘自强撰”。“三周”为“三川”之形误。三川指洛阳。唐·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赵殿成注:“《史记》索隐:三川,今洛阳也。”这里的三川泛指河南。

第三,此本亦有龚廷贤的自序,与万历四年龚廷贤的自序相比,落款“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孟冬之吉,金溪后学龚廷贤书于有恒堂”改为“万历己丑仲冬之吉,金溪后学龚廷贤书于恒我斋”。“万历己丑仲冬之吉”指明万历十七年(1589)阴历十一月初一。考查龚廷贤的序言,完全没有言及王肯堂订补之事,也未言及卷数之修改,仍然言“医有十三科,此为粗备,厘为八卷,名以《古今医鉴》”,推测本书重订时龚廷贤的序言沿用万历四年的序言,内容未做修改,只是更换了落款的时间。书斋名“有恒堂”与“恒我斋”也有略微的变化,但是大意相同。另外,龚氏序文中有两处异文,也考虑为刻印错误所致。一是《医籍考》中所载万历四年原文及万历五年序言均作“天下疲癃残疾,皆吾无告兄弟”,万历十七年本作“天下疲癃残疾,皆吾兄弟”。本句出自宋·张载《西铭》:“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无告指孤苦无处投诉。《尚书·大禹谟》:“不虐无告,不废困穷。”孔颖达疏:“不苛虐鰥寡孤独无所告者,必哀矜之。”这里“无告”脱失,语义残缺,当补。二是《医籍考》中所载万历四年原文及万历五年序言作“会家君起家医学,朅来燕豫”,万历十七年本作“会家君医学,朅来燕豫”。家君指龚廷贤的父亲龚信,字瑞芝,号西园,为江西金溪人,出身医学世家,后离开家乡(朅,离开)来到京城(燕豫),供职太医院。本句“起家”指出身。《西京杂记》卷二:“公孙弘起家徒步为丞相。”万历十七年本脱“起家”作“会家君医学”,则句中缺少谓语,文义不通,当补。

第四,刘巡序言的落款也由“中宪大夫知江西南康府事鄢陵水山刘巡书”,省改为“鄢陵水山刘巡书”,序文内容没有变化。

综上,《古今医鉴》初刊于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阴历十月初一之后,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由金陵书林周曰校刻印。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正月初一之后,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刊刻的《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为第2次刻本。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当为第3次刻本。《古今医鉴》由八卷改为十六卷,当为王肯堂订补所改,万历十七年(1589)由叶华生刻印,书名《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共十六卷。

3 《古今医鉴》八卷与十六卷本所载病证比较

据《中国医籍提要》记载,刊于1576年的八卷本《古今医鉴》:“一卷,述脉诀、病机、药性、运气、中风。二卷、三卷,论内科时病及杂病,计三十二种。四卷,载内科疾病二十种、外科疾病四种。五卷,论杂病和上窍五官诸病,计二十二类。六卷专论妇科,述9种经产疾病。七卷专论小儿,载儿科病证20种。八卷,论十九种外科病之证治,兼载数十种外科轻微病证之简易治法、各种膏药的配制、救济饥民的方药、论医者须有医德的歌诀。[8]465”

刊于1577年的八卷本《新刊古今医鉴》与上述内容相比第一、二、三、五、六、八卷所述内容相同。第四卷载内科疾病21种多出1种。第七卷载小儿病证23种多出3种。疑为再版新增加内容。

王肯堂订补的十六卷本《古今医鉴》,是将原八卷本简单分拆为十六卷,另外增加了“燥证”一条。具体八卷本与十六卷本所载病证比较内容详见下表。

4 《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情况

本书卷三至卷十一病证部分取自明·《古今医鉴》,其间附有聂尚恒《奇效医述》中的医案。下面列表探讨《古今医鉴》十六卷本、八卷本的分合与《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的情况。

从表中分卷来看,《医学汇函》与八卷本《古今医鉴》均无“燥证”,分卷除伤寒、中寒、瘟疫3处外几乎相同。另外对两书的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对比,内容一致,因此初步确定《医学汇函》来源于八卷本《古今医鉴》。用《医学汇函》可以改正通行本《古今医鉴》的错误,《医学汇函》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

5 通行本《古今医鉴·卷之十五》勘误举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称中医药本)[9]和商务印书馆(简称商务本)[10]出版的《古今医鉴》为目前的通行本,两书均以万历十七年(1589)由叶华生刻印的《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十六卷本为底本校注而成。由于《医学汇函·卷之十一》的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卷之十五》,本文暂对两本通行本《古今医鉴·卷之十五》中的《痈疽》《疔疮》《便毒》《杨梅疮》《疥疮》《臁疮》及《癣疮》中的错误进行校勘,明确《医学汇函》的版本价值。

表1 《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内容比较

5.1 误字例

5.1.1 中医药本、商务本两本均误例

①《古今医鉴·痈疽》:“托里消毒散,治一切痈疽,六七日未消者,服此药,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消。能壮气血,固脾胃,使毒气不得内攻,脓毒易溃,肌肉易生。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药,恐毒气未尽,反增溃烂。如有疮口,便贴膏药,以御风入,至疮口闭合,如不用贴,此守成之方也。[9]465[10]458”《医学汇函·痈疽治方》“已成即消”作“已成即溃”,“至疮口闭合,如不用贴”作“至疮口闭阖后不用贴”。

校注:托里消毒散能壮气血,固脾胃,具有托里消毒的功能。在疮未成时用之使之消散,使毒气不能内攻;若疮痈已成使脓毒易溃,肌肉易生。可见,服托里消毒散后,疮已成即溃,“已成即消”误。“消”为“溃”之形误。“消”当改作“溃”。龚廷贤在其后所著《万病回春·痈疽》托里消毒饮中亦言:“治一切痈疽六七日未消者,服此药,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能壮气血,固脾胃,使毒气不能内攻,使脓毒易溃,肌肉易生。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药,恐毒未尽反溃烂难愈。[11]437”下文言“如有疮口,便贴膏药,以御风入”,疮口闭合后则不用贴。“如不用贴”不合文义,“如”为“后”之误,“如”当改作“后”。

②《古今医鉴·疔疮》:“《内经》以白疔发于颈鼻,赤疔发于舌根,黄疔发于口唇,黑疔发于耳前,青疔发于目下。盖取五色以应五脏,各有所属部位而已。[9]473[10]466”《医学汇函·疔疮病证》“颈鼻”作“右鼻”。

校注:本段所言《内经》之语不见于今本《内经》,见于《中藏经·论五疔状候》。其言:“白疔者,起于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头白……赤疔在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言……黄疔者,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黑疔者,起于耳前,状如瘢痕,其色黑,长减不定……青疔者,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12]39”疔的名称与所处部位是以“五色以应五脏,各有所属部位”的依据而确定。故《中藏经》下文言:“白疔者,其根在肺;赤疔者,其根在心;黄疔者,其根在脾;黑疔者,其根在肾;青疔者,其根在肝。[12]40”据此白疔属肺,其发病部位当为鼻,不在颈,“颈鼻”当改作“右鼻”。

5.1.2 中医药本或商务本一本误《古今医鉴·痈疽》真人活命饮:“穿山甲三大片,切碎,以蛤粉炒过,服后倒卧,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亿度。[9]464”《医学汇函·痈疽治方》“三六片”作“三大片”。

校注:真人活命饮又名仙方活命饮、真人夺命饮,功效消痈散毒,主治一切痈疽。其中穿山甲活血散结,消肿止痛,善走能散,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用为使药。其用量为三大片,“六”为“大”形近之误。龚廷贤在明万历十五年(1587)编著的《万病回春·卷之八·痈疽》真人夺命饮中言,用“穿山甲三大片,切,蛤粉炒成珠”,[11]435-436可证穿山甲用“三大片”,商务本亦作“三大片”,“六”当改作“大”。

(2)《古今医鉴·便毒》通直散:“上锉一剂,好酒煎,早晨空心服,少食,至已时,泻下脓血便愈。[9]478”《医学汇函·便毒治方》通真散“至已时”当作“至巳时”。

校注:本段言通真散治疗便毒时间短,疗效好。从早晨服药至巳时,泻下脓血便愈。巳时,指上午9点至11点。古代计时的时辰中无“已时”之词,“已”为“巳”形近之误。据医理,“至已时”作“至巳时”。商务本正作“巳时”。“已”当改作“巳”。

5.2 脱文例

《古今医鉴·痈疽》金银花酒制作方法:“金银花连茎叶捣烂,取汁半钟,和热酒半钟,温服,可保无虞。如秋冬无鲜者,水煎和酒服。[9]464[10]457”

《医学汇函·痈疽治方》金银花酒制作方法:“取汁半钟,和热酒半钟,温服”后有“甚者不过二五服”7字,“如秋冬无鲜者”后有“以收下干者用”6字。

校注:金银花酒用于治疗一切痈疽发背、疔疮、乳痈便毒及喉闭乳鹅,已溃或未溃者,其制作方法是用金银花连同茎叶捣烂取汁,与热酒混合温服。若只“取汁半钟,和热酒半钟”即“可保无虞”,过于夸张,不合医理。《古今医鉴》脱“甚者不过二五服”7字,即严重者不超过二五十服,才可保病愈。《景岳全书·外科钤》金银花酒言: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喉痹等证。用金银花藤叶捣烂,取汁半钟,和热酒半钟,温服,甚者不过三五服,可保无虞。[13]858”两书说法相近。另外,如果冬天无新鲜的金银花,则用晒干的金银花,用水煎后和酒服。《古今医鉴》脱“以收下干者,用”6字,致使“如秋冬无鲜者”与“水煎和酒服”无法接续。故《古今医鉴·痈疽》当补“甚者不过二五服”及“以收下干者用”二句。

从以上勘误中可以看出,《医学汇函》在改正通行本《古今医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版本学价值。

[1]沈津.书城挹粹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76.

[2]丹波元胤.医籍考[M].郭秀梅,冈田研吉,整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59.

[3]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9.

[4]戚福康.中国古代书坊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77.

[5]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委会.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三辑)子部载新刊古今医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52-253.

[6]王瑞祥.中国古医藉书目提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826.

[7]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01.

[8]中国医籍提要编写组.中国医籍提要[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龚信.古今医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0]龚信.古今医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11]龚廷贤.万病回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2]华佗.华氏中藏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13]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Edition reference of Yi Xue Han Hui quoting Gu Jin Yi Jian

SHI Yan1,LI Jun2,FU Hai-yan1△
(1.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China;2.China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book Yi Xue Hui Han which has 13 volumes with one volume of preface and synopsis,was compiled by Nie Shang-heng.It w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collection in Ming Dynasty,and published in 1628,and Yue jian shan room version was its first version.Part of the book was taken from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 which has eight volumes and was first issued in the early Ming Wanli four years (1576) ,calibrated and engraved by JinLing ZHOU si-da,named as the new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And Gusu SHEN Wen-tai made heavy reference in 1577,also name as the new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8 volumes,as the second carving copy.Jinling ZHOU Shi-da in Ming wanli period made re-engraved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 ,eight volumes,as the third carving copy.In Ming wanli seventeen years (1589)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carved by YE Hua-sheng ,the title is changed to“Mr WANG Yutai revis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and the original eight volumes were split for sixteen volumes,also added an article of dryness syndrome,and this copy is the master copy of current version.Analysing the diseases recorded in the two books,Yi Xue Hui Han came from eight volum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which can be used to correct errors in the current version ,and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version.

Yi Xue Hui Han;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Version;Correct errors

G256.2

:A

:1006-3250(2016)05-0602-05

2015-10-27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 08-05)

史焱(1979-),女,辽宁彰武人,主治医师,医学业博士,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傅海燕(1963-),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病证文献研究及中医名词术语研究,Tel:024-31207193,E-mail:fhy8480@163.com。

猜你喜欢
书林新刊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大西北儿女
心跟祖国在一起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2021年新刊订阅开始啦!
邬书林:如何推进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宝贝微相册8月一起来逐浪!
宝贝微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