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兰
摘要: 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用心反思。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习惯;多媒体;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41-03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所认为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同时高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减负增效"的需要。作为站在小学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于"四个"关键。
1.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就提醒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它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关键。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1 要让学生学会倾听。美国学者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人合作。教学中老师对他们明确提出学会倾听的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做到:一是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且要注意观察老师的教具使用和演示过程,还有板书的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听别人发言时,要带着任务听,那就是对这个同学的发言作出恰当的判断,及时表达自己对该意见是否赞成,不赞成的表述自己不同的见解。因此,在倾听时要求听别人讲话要耐心听完整,不随意打断或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养成了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效率,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的知识。
1.2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提出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最终让学生形成有理有据的观点。其次,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知识经验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思考和修正中得以最终形成。越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思考得就越深刻,质量也会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如:想弄清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就要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怎样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思考发现,可以采用测量各个角的度数求和、折叠、剪拼的方法来证明。这样学生在思考的驱动下,变"学会"为"会学",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做个会思考的人。
1.3 要让学生学会说。语言是人们用于交际的最主要方式,是个性心理、思维过程和认知水平的口头表现形式。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碰撞火花,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表达能力,使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及时校正错误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课堂上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表达,加强对学生表达的训练,可以通过同桌互相说、小组合作交流说、小结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多说、敢说,想说、会说"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说算理""说关系""说想法""说过程"等一系列"说"的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也从数的个位上来寻找答案。而通过学生"说、算、找"交流学习,学生则很快走出误区,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这样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带动下,逐步学会说自己的见解。可见,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能让孩子们"说"出口才,"说"出胆量,"说"出本领,更"说"出智慧。
1.4 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合作学习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学生不仅会看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力量,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其次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第三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如在教《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读题,二是分析,三是说出解题思路,四是解答。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
2.优化教学过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只有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才能真正意义上打造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这一关键呢?
2.1 营造和谐氛围。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有先进实用的观念,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不再唱独台戏,做知识的裁判、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放下架子,关注学生,努力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更多的给予学生赞赏、鼓励、宽容、理解,成为出色的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注重教学设计简约高效,情境创设要合理有吸引性,教学方法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求实用。只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2 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并依次记下数据,再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最后比较四个结果。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2.3 注重数学与生活。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 例题教学"生活化"; 知识运用"生活化"。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感悟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学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时,应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教学。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可从生活中的"付整找零"问题展开:"衣服要付98元,怎么找方便?书店里每捆数学200本,学校要买197本,怎么拿方便?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性的传授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为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1 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更具吸引力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也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重、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即时有效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3.3 课件分层设计练习。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大大增加了练习容量,在课堂上老师将预先拟好的练习题,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重视教学后的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高效"的目标。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记成功之举。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2)记"败笔"之处。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抓好以上四个关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打造出一堂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3] 《小学数学教学论》
[4] 《小学教学研究》
[5]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教师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