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翻译理论视角看仓央嘉措诗歌的中英俄译本

2016-04-06 17:04崔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诗歌

崔悦

内容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创作活动,它不是为寻求语言上的一致,而是寻求艺术效果的一致。本文通过俄中文学翻译理论分析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英、俄译本,指出翻译不是传达原文作品的文字,而是传达它的内在生命。

关键词:仓央嘉措 文学翻译 诗歌

一、中外文学翻译理论观点概述

综观历史,人类的翻译活动可谓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人们总结出很多经验,认识到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虽然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但是牵涉到众多因素和问题。如果说翻译活动复杂而困难,那么文学翻译(有时也称为文艺翻译)则将这种复杂和困难推到了顶点。

文学翻译在众多的翻译类型中独具特色,它与其它的翻译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学”二字。文学是一门“为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学问”。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征,均源于文学和生活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关于文学翻译的概念,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提出“翻译理论”概念和第一个全面系统描述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学者

费奥多罗夫在《翻译理论概要》(1953)一书中明确指出,文艺翻译确有其特点,应突出其美学方面,但是文学形象是语言手段创造的,也必须用另一种语言的手段来传达,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理论是基础。

苏联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家卡什金谈到文学翻译时也指出,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做到“三忠于”,即忠于原作,忠于读者,忠于现实。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此外,卡什金还提了第四个“忠于”,要对原作进行严格限定的、缜密的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发挥译者的创作个性。为此,他曾说过一句话就是:“富于创造性的翻译,才算得上是崇高的艺术”。

同样,美国的文学翻译家琼·帕里斯(Jean Paris)在《翻译与创造》(Translation and Creation)一文中把翻译比作绘画,认为画家要有自己的笔法和色彩的特点才能成为艺术家。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是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它是一种真正的创作活动。这和另一位翻译家D. S. 卡恩·罗思(D. S. Carne Ross)的观点非常相似:翻译是一种彻底的再创作,即先分解原文的语言成分,再用新的语言重新组合。

综上所述,可以说,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种类,它具有所有翻译的共性:都是用一种语言传达另一种语言的意义;但是文学翻译又不同于其它种类的翻译,它要求译作必须是文学作品,要能够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包括思想、情感、及语言手段。因此,翻译决不是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它是一种真正的创作活动。

下面我们就从文学翻译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中、英、俄三种语言所翻译的仓央嘉措的诗歌,看译者如何创作,译文是否可以传达原文的全部意图。在分析之前,首先我们来看看仓央嘉措诗歌研究及翻译状况。

二、仓央嘉措诗歌研究及翻译概况

仓央嘉措是一位藏族诗人,其情歌是藏族文学中一枝绚丽的奇葩,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在西藏政教史还是藏族文学史上,仓央嘉措都是研究者们无法绕开的人物。仓央嘉措情歌不仅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同时因其作者的特殊身世为其情歌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仓央嘉措情歌以及藏族民歌的研究,目前在藏学领域比较突出。而仓央嘉措情歌最早在1915年由藏文被印度人德拉.达斯(Sarat Chandra Das)翻译成英文。汉译文本1930年于道泉翻译的是最早的译本。

俄罗斯长达三百多年藏学研究的研究成果则是国际藏学研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俄罗斯汉学家对藏族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医药、语言文字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且发展时间长、文献收集数量庞大、研究成果丰硕、涉及领域广泛等在国际藏学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为促进国际藏学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藏学的突出表现在文献收藏和典籍翻译两方面。有赖于丰富的藏文文献储备,俄罗斯许多优秀的藏学家对部分藏文史籍进行了细致的翻译和深入的研究,其成果一直为无数国内外藏学学者所推崇和借鉴。

仓央嘉措诗歌的专题研究成果在俄罗斯出现时间较晚,其中重要的有:前苏联学者萨维茨基撰写的《悦耳的歌》(1983),探讨了仓央嘉措诗歌的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阐释、版本等问题,堪称海外仓央嘉措诗歌研究旳集大成者,构成海外仓央嘉措诗歌后续研究的基础。

萨维茨基是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的仓央嘉措情歌专家。1975年-1976年,萨维茨基发表了《研究仓央嘉措藏文诗作的问题》、《仓央嘉措的抒情诗与西藏民歌》、《西藏的世俗抒情诗,仓央嘉措的作品》等文章,其中探讨了八—十世纪吐蕃的民间口头创作与仓央嘉措情歌间的联系、他们的主要表现形式、重要的表现手段,并提出了二者的异同点及内容上的差别。

众所周知,仓央嘉措诗歌长期以来在藏地民间是口头传唱的,后来在口头传唱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抄本、木刻版、印刷版等多种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随着翻译和研究的深入走出藏地,走向世界。由于译者翻译时所接触的版本不同,再由于译者来自不同民族,使用不同语言,所以对仓央嘉措的诗歌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们如何来进行翻译,看译者如何创作,译文是否可以传达原文的全部意图。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仓央嘉措诗歌的中、英、俄三个版本的译本。

三、仓央嘉措中、俄、英译版本之比较

我们知道,对于原作和作者来说,译者是接受者和阐释者。有学者说过,诗歌翻译是不可能的,译者所做的其实是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创作一首诗,但译诗与原诗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效果,译者是作者之一。

而仓央嘉措的诗歌,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俄文的版本都是译者对原文(藏文)理解后而翻译出来的。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仓央嘉措的诗歌,然后再次诠释出来呢?中、英译本我们选择了于道全的版本进行比较,因为他的译本是国内出现最早的、最普及和最为经典的版本。俄文译文使用了目前唯一的萨维茨基的版本。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尝试分析中、英、俄三种语言的仓央嘉措诗歌译本。

中文版本

躁急和暴怒联合,

将鹰的羽毛弄乱了;

诡诈和忧虑的心思,

将我弄憔悴了。(于道全译)

英语版本

Anger and ill humour combined,

Have made feathers of vulture dishevelled

Intrigues and wordly cares,

Have completely worn me out.(于道全译)

下面的俄语版本是根据于道全的译文翻译出来的。但萨维茨基以及俄罗斯学者们发现四行诗中前两行诗的内容,和后两行的内容不协调。

Гнев иярость,

соединившись,П

ерьястервятника взъерошили.Интри

гиимирскиезабот

ыПолностью меня

изнурили.

在对藏语手抄本和木刻版本仔细研究之后(目前这两个版本在俄罗斯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保存),俄罗斯学者们发现,于道泉使用了 《гнев》(生气)和《ярость》(狂怒),这破坏了诗歌的原有的内容以及含义。而萨维茨基把《скалы》(岩石)和《ветер》(风)对应起来,以下是萨维茨基译的俄文译本:

Скалы иветры,объединившись,Пе

рьяорлуистрепал

[Людское} притво

рствоиобман, [об

ъединившись],Мен

яистрепали(萨维茨基译)

萨维茨基和俄罗斯学者们认为这样的译文完全符合诗歌原有的内容和含义。

而作为译文的读者,我们也许在诗中领略不到其中禅的味道,但所谓一实一虚,无论是情歌、道歌还是政治抒情诗,大家喜欢的就是仓央嘉措诗歌这种节奏轻快,朗朗上口的特点。他的诗歌不仅在当地藏区深入人心、广为传唱,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其它地区读者和学者的喜爱和欢迎。

四、结语

从文学翻译理论角度来看,文学翻译的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且译文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译文读者期待充分领略原文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获得阅读享受。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须时刻关注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特点,所以译文的创作将不断遭遇文化的挑战,而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译文的再创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运用相应的表达方法,完成再现原文文化氛围的任务。

仓央嘉措诗歌通过翻译走出藏地,走向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对仓央嘉措诗歌翻译及传播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翻译模式层面的探讨,同时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尤其是藏、汉民族,藏、英、俄文化彼此的了解与沟通。

参考文献:

[1]班丹.琐议《仓央嘉措道歌》篇名、几首道歌译文及其他[J].西藏文学,2005 (5):150-158.

[2]陈立明.《仓央嘉措情歌》与门巴族藏族的文学交流m.民族文学研宄,2003 (1):54-58.

[3]陈庆英,张子凌.仓央嘉措情歌新译[A].黄颢,吴碧云.六世达赖卩刺嘛仓央嘉措诗意三百年[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 153-183.

[4]求藏东智.论《仓央嘉措情歌》汉译版(藏文)[D].硕士论文.拉萨:西藏大学,2011.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诗歌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