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天云
摘要:翁显良先生是中国著名翻译家,诗歌改译的代表人物。其汉诗英译的翻译思想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他还广泛涉猎小说,戏剧等多题材的文学翻译领域,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梳理翁显良先生的翻译观点对中国文学外译以及翻译策略研究都有极为重要。
关键词:翁显良;文学翻译;翻译策略;意象
一、翁显良先生简介
翁显良先生生前历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外语系副主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他中英文学造诣颇深,曾把中国旧体诗词翻译成英语(《古诗英译》,北京出版社,1983);他参加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如《拿破伦传》、《华府春梦》和联合国文件翻译编审工作等,在当时中国翻译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天妒英才,在他事业正盛之际,无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享年59岁。人虽已逝,他的翻译思想却留了下来,尤其是在古诗英译方面,翁先生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诗歌翻译
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历来是翻译中最让人头疼的。当然正是因为不简单,才有更多知识渊博的大家去研究。在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是改译派的代表译者。其诗歌翻译思想内涵丰富,特别是他以散文体的方式翻译古诗,在译界可谓独树一帜。对于如何译诗,翁先生在《以不切为切——汉诗英译琐议之一》、《浅中见深——汉诗英译琐议之二》、《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情信与词达——谈汉诗英译的若干问题》、《译诗管见》、《意象与音律》、等文章中运用具体的实例,详细的阐释了自己的见解。这些文章,有的题目便是中心观点,但归根结底,翁先生一直在强调的是: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再现原作的意象。例如他在《以不切为切——汉诗英译琐议之一》该文中写到“虽说诗无达诂,一片的基本精神并非不可捉摸。当然要知其人而论其世,有时还要考证故实,切戒凭空想像。译诗不能只顾细节而忘了意象。敢于摆脱原文表层的束缚,敢于以不切为切”(翁显良 1981:25)。在文章结尾还写道“译诗要往活处炼”(翁显良 1981:25)。在《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一文中,他提到: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首先要辨明什么是本色。这本色,已不在于词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但求神似,势必变相;舍形取神,才能保持本色(翁显良 1982:22)。在《情信与词达——谈汉诗英译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翁先生更是明确的说译诗要:摆脱本族文化的干扰,摆脱表层结构的束缚(翁显良1980:20)。
然而大多数的诗歌都不是简单的描景,而是借用一定的意象抒情。所以很多外国的译者如果不是有很好的中文基础是发现不了其中的奥妙的,译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不是那么贴切。但这种直接把深层含义译出来又失去了原作的意味,所以翁显良先生认为由中国人来译中国诗才是更好的选择,并且认为译诗:应由浅入深,充分领会其意象情趣,然后用另一种语言构思,出之以浅,却又要使读者能从浅中见深(翁显良1981:22)。翁先生还特意用《译诗管见》一文来强调原作者之心的重要性。原本翻译本就是搬运工,不管怎么搬,东西的本质都不能变。因此,译文要是丢了原文的意趣,那还有什么价值呢。
三、其它类型的文学翻译
除了诗歌翻译,翁先生还广泛涉猎小说,戏剧等其他题材的翻译。虽说不同的文学题材,具体采用的翻译策略也不同,但整体的指导思想还是一样的。翁显良先生在《意态由来画不成?——文学风格可译性问题初探》中说: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不在乎此举一一对应,并指出“文学翻译必须有打破原文表层结构的自由”(翁显良)。关于小说翻译,翁先生说:窃以为小说翻译,最好坚持三个前提:一曰熟,二曰近,三曰得。所谓熟,指的是熟悉原作者,熟悉小说的背景,熟悉其中的人物。所谓近,值得是作为译者,应与原作者性情相近,阅历相近,从而风格相近。所谓得,值得是读了原作有所感受,产生共鸣,得之于心。只有发挥译文优势,才能指望达到异曲同工(翁显良)。《写实与寓意——谈记叙文翻译》和《观点与笔调——谈论说文翻译》这两篇文章虽然对应的文章题材不一,但都是在强调翻译应该吃透原文,由浅入深,不应只看到表面的东西,同时应打破原文的束缚,从而再现原作的意指。最后关于戏剧的翻译,翁先生认为就像译者应进入每个角色,设身处地的体会每个角色的特点,这样才不至于译出来的人物都是千篇一律,失去原有的特色。
四、结语
总体来看,不论是什么题材的文学翻译,翁先生翻译的基础都是:很好的理解原文,把握整体的思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适当增减,再现意趣。当然,或许会有人持不同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翁显良先生对中国的诗歌翻译,文学翻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翻译学习者,翁先生的翻译方法是很有价值,是值得借鉴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翁显良. 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2(1):22-25.
[2]翁显良.古诗英译二十八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6):11-15.
[3]翁显良. 观点与笔调——谈论说文翻译[J].中国翻译,1982:30-34.
[4]翁显良. 见全牛又不见全牛——谈小说翻译(上)[J].中国翻译,1982:35-38.
[5]翁显良. 见全牛又不见全牛——谈小说翻译(下)[J].中国翻译,1982:30-34.
[6]翁显良. 千面千腔——谈戏剧翻译[J].中国翻译,1982:33-37.
[7]翁显良. 浅中见深——汉诗英译琐议之二[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6):22-25.
[8]翁显良. 确解与确译——翻译定稿中词义探索举隅[J].中国翻译,1981(6):1-7.
[9]翁显良. 情信与词达——谈汉诗英译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5):20-25.
[10]翁显良. 以不切为切——汉诗英译琐议之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5):25-28.
[11]翁显良. 译诗管见[J].中国翻译,1981(6):1-7.
[12]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
[13]翁显良. 意象与声律——谈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81(6):1-7.
[14]翁显良. 自由与不自由——试译稼轩词十首附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