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莎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化学,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习乐趣,并加强教学反思,从而有效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75
学习不仅需要刻苦勤奋,更要通过思绪的沉淀和积极的思考,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对于化学教师而言,总是营造严肃、刻板而又沉闷的教学氛围,这无疑是不明智的;对于学生而言,面对空洞的化学理论和冰冷的实验器械,也无法对这一门课产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完成教学后要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课程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日常交通、医疗用品,还是科学能源,都能够与化学产生联系。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是因为不知道为何而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鼓励学生主动去发掘新的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高中化学上册中,第二章第二节《钠》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含酚酞的氢氧化钠稀释溶液发生褪色的原因。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开始上课前,与学生讨论与魔术相关的话题,提升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之后,向学生展示
“颜色的消失”
实验过程。接着,教师在不讲解的情况下,利用饱和氯水与含酚酞的氢氧化钠稀释溶液相融合,并要求学生观察实验中颜色的变化过程,进而向学生提出这是什么实验,是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而导致颜色消失等问题,并请学生通过自由分组,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来完成实验,进而整理出一份实验报告,并回答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主动发掘化学知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
生动、有效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定。大部分教师均能够认识到教学情境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但是却未能够针对课堂内容,适当创新设置方式,长期的固定模式也会让学生感到疲倦,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或者课堂氛围中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乐趣,进而改变学习的态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高中化学下册第二章第四节《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苯的结构和性质,并能够将其与其他有机物质区分开来,教师可以边操作实验边提出问题,通过“设疑”“试问”和“证明”等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苯的特性。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为苯的特征探究。开始上课时,教师询问学生苯属于什么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能否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等问题,让学生对苯这一个物质充满好奇心,随后教师请学生跟随自己的实验步骤来一一解答以上疑问。首先,教师将沾上了苯的棉花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苯点着了,而且还伴随着很多浓烟。教师故作惊恐地询问学生缘由。认真预习的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这是由于苯中含有大量的碳。教师再根据这一回答作扩展,与前面学过的烯烃和炔烃做比较,并请学生思考苯的不饱和性。接着,教师再进一步证明苯的不饱和性的特征,首先询问学生苯是否能让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当学生都说出能的时候教师并不反驳,而是用实验来证明。当学生发现实验完成后,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并未发生变化,才意识到苯的性质的特殊性。教师通过疑问式教学方法开展实验教学,并在其中适当融入情感,营造出“可观”“可思考”的教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
三、加强教学反思
无论教师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部分教师为了刻意活跃课堂气氛,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或者为学生提供过多的讨论时间,而且又不对讨论的内容和方向实行有效指导,导致课堂时间过分浪费,达不到课堂教学的要求;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课堂上仍然以教师讲课为主,即使在言语上或者教学材料的准备上都有所创新,但均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表现机会,仍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引起足够重视。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式,加强反思的能力,并逐渐将教学课堂的主体转变为学生,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积极探索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有趣、生动的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要学会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