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辉 陈躬国 王媛媛 陈 剑 林 原* 郭德章 郑英姿(.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8;. 青州市花卉高科技博览会园管委会,山东 青州 6500)
福州地区草菇优良菌株的配套栽培技术
赵光辉1陈躬国1王媛媛2陈 剑1林 原1*郭德章1郑英姿1
(1.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8;2. 青州市花卉高科技博览会园管委会,山东 青州 262500)
关键词草菇;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s),又名苞脚菇、兰花菇、麻菇等,英文名为Straw mushroom,是一种喜高温高湿,自然生于稻草上的草腐真菌。
草菇极具特色的是它属于高温型菌类[1,2],可在其他菌类生产淡季的时候栽培,而且栽培原料广泛,棉籽壳、废棉、稻草、秸秆、甘蔗渣等各种富含植物纤维的材料均可栽培。栽培模式多样,可生料畦栽、床栽、箱栽、盆栽,也可熟料袋栽。播种后12~13天就可采收,栽培周期短、效益高。
草菇床架栽培应选择在日平均温度达 26 ℃以上的季节,菇房的室温应保持在 28 ℃以上,切忌急剧升温或降温,以防幼蕾萎缩死亡。福州地区草菇种植期一般在每年5月至9月。
可采用普通的砖瓦式菇房[3],内侧用塑料薄膜贴墙提高保温效果,门窗要密闭;有500勒克斯以上的光照强度(可在菇房中正常看报纸);床架的层距不少于0.5米,床架的宽度不超过1.2米。利用双孢蘑菇菇房栽培时,应注意4月份蘑菇采收结束后须立即清理废料,用清水洗净菇架,再用1%石灰水消毒(用纯石灰粉0.5千克兑水50千克),地面撒施石灰粉,以防蚂蚁、菇蚊、菇蝇及其他虫害。
认真挑选优良菌种是草菇栽培成功的关键之一。草菇栽培种应选择菌丝洁白、浓密、粗壮,有少量厚垣孢子,幼龄至中龄菌种。有下列情况的菌种不能使用:菌丝稀少,未走透菌种袋,充满大量厚垣孢子,上层菌丝萎缩的老龄菌种;菌丝稀疏透明,纤细如蛛丝,可能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的;菌丝逐渐消失,袋壁仿佛蒙上一层粉末,细看之下粉末会动,一般是受螨类为害的菌种。
4.1培养料处理
按照干稻草70%、菌渣30%比例配制培养料。稻草切成10~15厘米的小段后与菌渣混合发酵,石灰用量约为总干重的4%~8%。喷水采取淋洒法,时间控制在预湿2天,发酵3天。培养料应趁热搬进菇房,铺放于床架上,料高控制在20~25厘米。关闭门窗,通入热蒸汽使菇房温度尽快达到60~65 ℃,维持10~12个小时,进行巴氏消毒。之后开小窗微通风换气,排尽废气,等待播种。草菇适宜在略碱性的基质中生长,在配制培养料时,通常添加适量石灰调节 pH至 8.5~9.0。培养料经过发酵后,pH降至 7.5~8.0,有利于草菇生长。
4.2播种
巴氏消毒结束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 35 ℃时播种。采用穴播与撒播相结合的方法。播种量一般为每平方米1~2袋菌种(根据菌种袋大小)。然后关闭门窗保温发菌 3~5天,保持菇房温度32~35 ℃。在此期间若料温达到38 ℃时必须开启门窗通风降温。
4.3发菌
播种后,密闭菇房,用1只汽油桶加温,使菇房室温达到32~35 ℃,保持3天,促进草菇菌丝发育旺盛,布满床面,发透到床底。
4.4催蕾
播种后第3天,检查床面发菌情况,如已基本布满,为促进草菇原基形成,采取如下措施:①降温,使菇房从34~36 ℃逐步降至32±2 ℃。②开灯(窗),草菇原基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照,使菇房光照强度达200~500勒克斯,以促进菇床全面出菇。③通风,通风量可加大,但禁止风直接吹料面,门窗处须盖上草帘或布帘。④加湿,在床面适当少量喷水,并在菇房墙壁及通道上喷雾,提高空气湿度。以上4项措施应同时应用,保持料内温度32~35 ℃,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
4.5管理及采收
正常情况下,播种7~10天,草菇原基开始扭结,形成小菇蕾,这时应保持菇房温度30~32℃,不断用喷雾方法使菇房空气湿度保持在 85%~90%,在中午外界气温较高时进行通风换气,减少菇房的二氧化碳含量。通风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以排出废气,禁止风直接吹向床面,以防菇蕾干燥、萎缩、死亡。
在早春或晚秋栽培草菇,应特别注意菇房温度不低于 25 ℃;如遇冷空气急剧降温时,应及时加温(如用电灯、电炉、炭炉、煤炉或汽油桶加温送热蒸汽),保证草菇所需要的合适温度。这是草菇栽培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般情况,播种后第 10天开始有少量草菇采收。应及时采收蛋形菇,提高合格菇比例;要小心采摘,一只手按住草料,以免拉倒小菇或拉断菌丝,造成小菇萎缩死亡。采摘后,用小刀切去基部杂质,放于清洁、镂空的塑料桶中,避免子实体自发产生过高堆温致破膜开伞。第1批草菇约可收总产的 50%。采后清理床面残菇和死菇,保持菇房温度在30~32 ℃,空气湿度85%~90%,使其再长第 2、3潮菇。管理得法,第 2潮菇量可占总产量的30%,第3潮菇可占20%。技术到位,管理精细,每 50千克稻草可收草菇鲜品8~12千克。
采收3潮菇之后,外界气温逐渐下降,料温随之降低,到25 ℃以下后则较难形成草菇原基,栽培生产亦随之结束。
草菇栽培常见的虫害有菇蚊、菇蝇和螨类[3],菇蚊可优先使用物理防治法,如悬挂黄板、黑光灯等。或使用国家许可的低毒农药,如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洒。螨类以诱杀为主,如在菌床上零星局部铺若干纱布,纱布上铺一层炒熟的菜籽饼粉,螨类闻到香味后便会聚集于纱布上取食,此时将纱布连同螨虫一起浸杀在沸水中。
主要的杂菌有绿霉、鬼伞,可用50%可湿性粉剂托布津1 000倍液,或25%可湿性粉剂多菌灵 300~500倍液喷洒,也可用克霉灵喷雾或涂盖在污染面。
参考文献
[1] 黄毅. 食用菌栽培[M].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2008.
[2] 张树庭. 草菇[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5.
[3] 郭成金. 草菇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934(2015)06-059-02
基金项目:福建省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N-101),福建省福州市农业局技术集成提升项目(2015)
作者简介:赵光辉(1985—),男,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食用菌。E-mail:1150832936@qq.com
*通讯作者:林原(1962—),男,中专,农艺师,研究方向:食用菌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