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启蒙与粮食安全

2016-04-05 02:24李卫朝
关键词: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质量安全

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论农民启蒙与粮食安全

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摘要: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已经首当其冲地成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除了构建粮食安全战略、规范农村耕地流转、推进规模化农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等外围措施之外,还应该推进农民启蒙,着力提高粮食生产主体——农民的粮食数量安全意识、质量安全意识、生态安全意识。只有通过农民启蒙,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从粮食生产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为粮食安全的主体,发挥农民在粮食安全上的主体性作用,粮食安全问题才能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保障。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民启蒙;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的重要问题。于中国而言,因为城镇化失衡、土地征用、土地抛荒、农业劳动力数量锐减以及粮食对国际依赖等因素,此问题就更显得严重而迫切。几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屡屡首当其冲,成为高度关注的首要问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等五个方面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与此同时,学界围绕粮食安全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从城镇化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粮食生产方面,以及粮食储备、粮食贸易、粮食流通、粮食质量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对策与措施,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智库保证。但是,作为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在保护粮食安全方面应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还很少有学者予以关注和讨论。围绕粮食安全问题注目于农民的研究,也只是从提高农民收入与保障粮食安全[1]、农民荒与粮食安全[2]等外部推动方面展开的研究,管见所窥,还鲜有从农民思想观念的角度探讨农民对保护粮食安全的研究。因此,如何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实现农民启蒙,使农民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粮食安全的责任,就成为构建粮食安全体系中亟待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农民启蒙与粮食安全

所谓农民启蒙,即引导、帮助农民从前现代的认知模式中走出来,战胜自身的怯懦与懒惰,敢于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性冲破僵化、蒙昧、迷信、错误观念的牢笼,正确认识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自由而充分地享受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农民启蒙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自由、自主地认识和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不是匍匐在各种权威脚下任由摆布,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农民各种权利的获得与使用。当然,就现代社会而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农民在获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项权利之后,还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也是农民启蒙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拥有了应有的权利,并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确立,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近代以来中国的启蒙一直是一场未竟的事业、一项未完成的任务。于农民启蒙而言,就更显得迟缓与滞后,农民的主体意识还远远没有觉醒,其主体地位也远远未能真正确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二元壁垒的松动,制度的破冰,农业经济的发展,村民自治的推行,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民的主体意识逐渐苏醒,主体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农民启蒙不是一场运动,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的,“它是自然、自发、在日常进行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久远历史价值的精神和心智活动”[3]。相较于农村经济的快速腾飞,农民启蒙需要更为漫长的时间,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祛魅,必须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完成。就此而言,由于农民启蒙的远未完成,农民还不能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立足于社会,其反映在粮食安全方面,就表现为他们还不能理性地认识和对待粮食生产,不明确自身在粮食安全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在城乡二元结构还未完全打破的环境里,农民仍然是从事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进程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最终会决定粮食生产的稳定性”[4]。但是,当前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农民种粮意愿急速下降,大量青壮年农民纷纷进城务工造成土地抛荒,成为粮食数量安全的极大不利因素;即使在乡种粮的农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滥用,成为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隐患;同时,由于农民致富心切,急功近利,造成了对土地、水源的掠夺性破坏,导致粮食生态安全也存在很大的隐患。这一切,除了各种客观因素之外,其中最主要甚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未能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粮食生产,未能认识到自身在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的主体地位,未能发挥自身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主体作用。因此,要真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根本在于农民粮食安全启蒙,引导农民树立粮食安全的主体意识,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粮食安全。

当前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新的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5]换言之,在提供充足的(数量)以及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的(质量)粮食供给的同时,粮食的生产和获取也需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水源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以确保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有质量、数量和生态保障的粮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下从粮食生产、加工、储备、运输等农民主要参与的粮食安全环节入手,着力探讨在这些关键环节中如何树立农民的粮食安全(数量、质量、生态)意识,实现农民启蒙,以发挥农民在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提高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保障粮食数量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以质为本”“堆金不如积谷”“屋要人支,人要粮撑”“修塘如修仓,蓄水如储粮”……这些原来耳熟能详的民俗农谚(如今已被渐渐淡忘)充分表明,中国农民在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对于种粮、储粮具有非常高的积极性、警觉性。因为农民单个家庭的粮食生产与储存直接关系着这个家庭一年乃至未来几年的温饱问题,只有粮食丰收、储备得当,全家生活才能后顾无忧。但是,随着社会急剧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健全与完善,与前期相比,当前农民种粮、储粮的积极性、警觉性已经大不如从前,这将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数量安全。因此,着眼于农民与粮食安全的紧密关系,应该着力提高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保障粮食数量安全。

(一)积极引导农民提高种粮积极性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制约,相比于农业生产收入,进城务工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要高得多,大量青壮年农民毅然弃地进城务工。《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外出农民工为16 610万人,比上年增长1.7%,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本地农民工为10 284万人,增长3.6%,总数达到近2.69亿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造成了农村大量土地抛荒,粮食种植面积严重缩水。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已经从2009年的20.31亿亩锐减到2013年的20.27亿亩,全国未利用耕地竟达到27.9%,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土地抛荒严重。同时,由于粮食流通市场逐渐发展和完善,家庭生活所需口粮很便利地就能够从市场上获得,解除了农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从而极大地抵消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再加上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而粮食价格又相对偏低,农业生产边际报酬逐渐趋零,即使在乡种粮的农民,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也仅仅只是抱着有所收成的心理,而不会投入太多的成本,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粮食的增产增收。农民作为种粮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种粮意识严重削弱,种粮积极性锐减,将直接威胁到粮食的数量安全。

因此,除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低产田改为高产田;建立土地的流转机制,将未耕种的土地流转出来,让在乡农民耕种起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农民种粮有利可图;等等这些措施之外,从农民启蒙的角度还应该积极引导、教育、鼓励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农民正确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再对粮食种植产生厌恶情绪,不再逃离农村,不再将土地抛荒,提高种粮积极性,粮食数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二)积极引导农民提高储粮积极性

自古以来,农民家庭储粮就一直是国家粮食储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粮食市场具有潜在的作用:一方面解决了广大农民自身的粮食需求,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压力,因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农民粮食储存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有效调控是保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近年来,农民粮食储存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农民储粮备荒意识明显趋于淡化,农民正将家庭的粮食安全推向社会,由自我防范向社会防范转移。[6]究其原因,主要归根于影响农民储粮动机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传统农民储存粮食的动机无非是出于价格投机、消费安全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等因素。[7]然而,随着粮食市场越来越完善,原有的动机已逐渐弱化,便利的粮食市场使农民不再担心自身的粮食需求问题,开始依赖粮食市场为自身提供粮食保障,从而大大降低了储粮备荒意识,农民家庭原来家家户户的储粮屯、储粮柜都不见了踪影,仅存的粮食也仅仅是满足一年的粮食需求。同时,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民对灾荒之年的防患意识逐渐削弱,简单地认为自身的粮食需求总能得到满足,从而意识不到粮食储存的必要性。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粮食的数量安全。

因此,从农民启蒙的层面着眼,应该加强农民储存粮食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重新树立自己储存粮食的意识,使农民认识到目前国家面临的粮食数量安全的严峻性,以及自家储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农民储粮的积极性,以确保粮食数量安全。

(三)积极引导农民从责任和义务的高度认识粮食种植与储存

自2006年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不再承担缴纳公粮的义务,致使农民与国家之间基本的义务纽带缺失,农民的责任义务意识淡薄,不再将粮食种植与储存作为自身的义务和责任。近年来,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之所以未能真正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意愿和积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未能以国家主人翁的心态对待粮食种植与储存,仅仅从自身家庭需求来考虑粮食种植与储存,或者完全依赖市场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因此,从农民启蒙的角度而言,应该积极引导从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正确认识粮食种植与储存,树立粮食安全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粮食种植与储存不仅仅是满足自身家庭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所作的贡献,不能将自身的粮食安全需求完全依赖于国家和社会。只有农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从责任和义务的高度认识粮食的种植与储存,才能够切实承担起粮食种植与储存的主体责任,是自身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总而言之,为了保障粮食的数量安全,除了提高粮食价格、缩小城乡差距、取消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保护耕地红线等外部措施之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农民正确对待粮食生产与储存问题。只有转变农民种粮、储粮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粮食数量安全意识,使他们真正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粮食的种植与储存,九亿农民的粮食数量安全问题才能实现自我保障。

三、增强农民科学种粮、储粮意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粮食质量的安全问题仍然与农民种粮、储粮等环节息息相关。我国的粮食储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民储粮。据统计,我国农户家庭储粮约5000亿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0%。然而,由于传统农民储粮技术水平低、方式落后,储存过程中损失惊人。[8]因此,提高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也应该关注农民,注意农民粮食安全启蒙。

粮食从种子下地到美食上桌要经过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比如在生产环节,如果滥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或利用污染严重的水源灌溉粮食作物,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使有害物质在粮食作物内残留或累积,影响粮食质量;在加工环节,如果加工工艺有缺陷、配方不合理,或者过量使用化学添加剂,或者使用未经批准的非法添加剂,或者原粮中混入不同程度的杂质,就会对粮食造成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严重影响粮食质量安全;在储藏环节,如果粮食储藏环境、条件较差,或者使用杀虫的煎蒸剂过量和过于频繁,就会导致粮食发霉或药物残留,影响粮食质量安全;在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也都存在粮食质量安全的风险。近些年来,除却其它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就农民而言,或者由于农民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或者由于农民科学种田知识不足,或者由于农民自身的无知、蒙昧,或者由于农民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粮食质量安全。因此,为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除了一些外部的防范措施之外,比如加强无公害化排放管理、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粮食产地环境安全等,还应该对粮食种植、加工、储存的主要承担者农民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加强农民的粮食质量安全教育

如果说农民受传统种粮、储粮观念的影响,对粮食数量安全还留有一些警觉,那么,粮食质量安全意识对农民而言则显得比较疏远而陌生。尤其是广大农民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他们对粮食的珍惜远远超出了对粮食质量的关心,不太在意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即使出现了发霉等质量问题,他们依然无所顾忌地销售甚至自己食用。因此,应该在广大农民中间大力宣传普及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尽快帮助他们树立粮食质量安全意识,从而从思想上切实重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二)加强对农民使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宣传教育

应该指导他们在粮食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消费诸环节正确使用与操作化肥、农药、化学药品等可能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生化物。因为,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往往是由于农民的无知造成的,他们甚至自身遭受着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侵害而不知,只一味地追求增产增收,保证经济效益。所以,要教育引导农民在粮食生产、储存等环节中,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积极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管理办法,厚施土家肥、草木灰,采用物理方法灭虫,从而保障粮食生产、储存等环节的无公害、无污染。

(三)加强农民的诚信教育

增强农民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中的诚信意识。当前,在某一些地区,一些农民的粮食种植与储存区别对待,供给自身家庭食用的粮食会在粮食生产、储存等环节格外注意质量安全,而销售到市场的粮食则不会太在意质量问题。从积极的方面而言,这证明这部分农民开始有了粮食安全意识,只不过仅仅考虑的是自身家庭健康;从消极的方面而言,这主要是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了对他人和社会粮食质量安全的考虑,缺失诚信意识造成的。因此,应该在提高农民粮食质量安全意识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农民树立诚信意识,使其自觉地从道德甚而法律的层面上正确对待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四)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9]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于农民而言,主要是农民的科技知识、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各地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热潮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全面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意识奠定基础。

四、提高农民生态意识,保障粮食生态安全

粮食生产从根本上而言是自然的循环生产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问题是保护水和耕地这些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当土地和水的生态出现失衡时,将不可能获得数量和质量安全的粮食。因此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十年前1~3类(可饮用)地下水资源超过60%,如今仅有38.5%,而4类和5类劣质水占到61.5%;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也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更是高达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固然,造成这些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迅速工业化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然而,于农民而言,也有部分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生态意识引发的。比如,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未能及时有效处理农业生产使用的塑料薄膜,将未处理的各种生活垃圾当肥料使用,使用污水灌溉土地等,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因此,为了保障粮食生产的生态安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教育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是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一)应该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农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造成土地、水污染的深层次的原因。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比如,农民使用污水进行土地灌溉、生化垃圾不作处理施之土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农民缺少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给土地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普及农民有关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常识,以及生态环境的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着力培育农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并进一步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自觉和行动自觉,为粮食生产的生态安全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二)应该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民之所以会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是因为致富心切,总想着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增产增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一种对土地、水源的掠夺性生产。传统农业轮作换茬、保持地力是一个基本的耕作经验,反对“以利为本”掠夺性利用土地、水资源,主张将利用与养护结合起来。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民误以为只要有足够的化肥与农药就能够保持土地的肥力,就能够满足增产增收的需要,轮作换茬等传统耕作经验也就渐渐被忘却了。因此,应该加强农业耕作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让他们明白,不能只顾眼前的短利益(粮食增收),要从长远考虑,让土地休养生息,以便生产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应该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科技

传统农业社会,农民“靠天吃饭”,逐渐养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心理,自觉地将保护土地、水资源提高到道德的高度,“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等等。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农民原来对“天”(自然)的敬畏意识逐渐淡薄,代之而起的却是对科技的崇拜与迷信,认为农业生产的一切问题都能依靠科技得到解决,可谓之科技工具理性的泛滥。因此,应该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科技对生产的作用,不能盲目迷信现代科技,以便更好的维持粮食生产的生态安全。

相比于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粮食生产的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长远的保证。但是,相对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意识,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却是最薄弱的。因此,在提高农民粮食安全的意识中,生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五、正视农民启蒙,确保粮食安全

也许,将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农民启蒙相联系,将粮食安全寄望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相比于从外围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会显得迂阔甚而迂腐,不切实际。固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价格与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从业环境、推进规模农业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对于解决眼前的粮食安全问题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保障粮食安全最终应该依靠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要通过农民启蒙,使农民不仅仅只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还应该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当前学界之所以还未重视培养农民成为粮食安全主体的探讨,而大多集中在外围措施的探究中,主要原因在于:其一,这些外围措施的提出与实施,能够有力应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性和紧迫性,相比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树立农民的粮食安全意识要见效快得多;其二,受精英主义的影响,我们总是高高自居于农民之上,认为农民仅是被迫害、被拯救、被培育、被富裕、被支持、被启蒙的对象,“幻想站在一个空旷无比的广场上,头顶湛蓝的天空,明朗的太阳,脚下匍匐芸芸众生,仰着肮脏、愚昧的脸,惊讶地望着这些真理的偶像”[10],居高临下地以农民的救世主自居,从未将农民当作平等的主体,当然在讨论粮食安全问题时就不可能将农民纳入他们的视野。前者固然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因为培育农民的粮食安全主体意识较为缓慢而放弃之,应该在应对紧迫性和严峻性的同时,注重从培育农民粮食安全主体意识的角度,考虑粮食安全的根本性、长远性问题,一紧一慢,一近一远,相辅相成,才能构建起粮食安全的真正保障。然而对于后者,我们所要指出的是,应该放低自身的身段,平等对待农民,树立农民是粮食安全主体的观念,积极探讨如何提升农民主体性包括粮食安全主体性的问题,以谋划保障粮食安全的长远战略。

同时,农民启蒙“既当然地包含针对农民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引导、教育,同时也实然地包含各种破解‘三农’问题的政策制订以及贯彻落实”[11]。所以,除了学界应该重视围绕农民启蒙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破解的研究与探讨,在实际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与引导,切实提高农民种粮、储粮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科学种粮、储粮的质量意识和生态意识。只有这样,只有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推动双管齐下,才能切实实现农民的粮食安全启蒙,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农民启蒙的缓慢而放弃之,也不能因农民启蒙的艰难而放弃之,应该正确认识农民启蒙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农村社会未来的重要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推进农民启蒙,提升农民的粮食安全主体意识,粮食安全问题才拥有了根本的长远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建宁.构建粮食产业链:促农民增收保粮食安全[J].中国行政管理,2005(5):13-16.

[2] 韩占兵.农业劳动力流出最优点、农民荒与粮食安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2-40.

[3]陈乐民.启蒙在中国[J].开放时代,2006(6):127.

[4]邹美因,胡岳岷.农民问题: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问题[J].西部论坛,2015(3):27.

[5]田建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6]张瑞娟,武拉平.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9.

[7]万广华,张藕香.中国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决定因素:价格很重要吗?[J].中国农村经济,2007(5):22-23.

[8]科学储粮打造农家院里的“无形粮田”[N].农民日报,2011-08-30(01).

[9]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25(01).

[10]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3.

[11]李卫朝.当前重启农民启蒙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768.

(编辑:佘小宁)

Study on peasant enlightenment and food security

Li Weichao

(SchoolofMarxism,ShanxiAgriculture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severe issue of food security has been the top prior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at present. To solve the issue of food security, in addition to the peripheral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ng food security strategy, regul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rural cultivated land, promoting large-scale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roving the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ain and other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regulation mechanism,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peasant enlightenment, focus on improving the peasants' awareness of the quantity safety, quality safety and ecology safety. Only through the peasant enlightenment, changing peasant's concepts, enhancing peasants from the subject of grain p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of food security, exerting the subjective function of peasants on food security, should the food security be fundamentally and chronically guaranteed.

Key words:Food security; Peasant enlightenment; Quantity safety; Quality safety; Ecological safety

中图分类号:F3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2-007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ZX081)

作者简介:李卫朝(1974- ),男(汉),山西芮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农民启蒙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2

猜你喜欢
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质量安全
新常态下以生态和质量安全为导向的辽宁省农业政策的研究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困境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关于环境法中的生态安全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