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茧症1例临床分析

2016-04-04 20:49唐章卿包继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3期
关键词:包膜肠管小肠

唐章卿, 包继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1203)



腹茧症1例临床分析

唐章卿, 包继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1203)

腹茧症; 临床分析

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腹部疾患,由Foo等[1]于1978 年首先报道并命名。本病原因不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以小肠全部或部分小肠被茧状包裹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形似蚕茧,腹痛、腹部包块和肠梗阻为其特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3年7月8日收治1例腹茧症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9 岁,因“下腹部疼痛1 d余入院”。既往体健,无腹部手术病史。急诊诊断为肠梗阻原因待查,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查体:生命征平稳,腹稍膨,触诊腹肌稍紧,脐周部压痛,无反跳痛, Murphy 征阴性。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4 次/min, 音调较高,直肠指诊,直肠各壁未触及肿物,指套退出无染血。入院后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基本正常。下腹部CT平扫+增强示:左侧中下腹小肠明显扩张伴左上腹及右下腹小肠凹陷,提示小肠完全性肠梗阻,肠扭转所致可能大;前下腹部分肠管壁增厚,腹水,肠梗阻。予保守治疗观察1 d后,症状无缓解,故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一膜性物将大部分小肠包裹,小肠系膜根部有一束带样黏连对小肠形成压迫,小肠系膜间广泛黏连,末端回肠与后腹膜、侧腹膜黏连,胃、十二指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阑尾等腹内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手术方式为沿小肠长轴方向纵行切开纤维膜,切除部分纤维膜送病理检查,松解小肠黏连,理顺小肠。术中诊断:腹茧症合并肠梗阻,术后给予胃肠外营养,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2天肛门排气,术后病理提示纤维组织,术后第8天康复出院。

2 讨 论

腹茧症为一罕见的腹膜病变,又称先天性小肠禁锢症、小肠茧状包裹症、包膜内黏连性肠梗阻、肠节段性纤维包裹症群、腹腔茧状包裹症等,即腹腔部分或全部脏器被一层膜样物质包裹,形似蚕茧。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部分患者终身无症状,而在做腹部手术时候发现。其诊断可依据[2]: ① 症状:无特异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呕吐等急慢性肠梗阻表现,病程长短不一; ② 体征:腹部触及活动性质软包块,边界不清,肠鸣音亢进或减弱等; ③ X 线检查:腹平片可见到肠梗阻征象,钡餐造影可见肿块内为折叠小肠,肠袢排列成花菜状,加压后肠管不分离,推动肿块时小肠随之移动; ④ B超:可见到腹腔肿物为黏连的肠管; ⑤ CT 检查:CT 可见到肠袢被一层膜状结构包绕,包裹内为盘曲成团的肠管,发生梗阻时可见肠管扩张、积气和液平面,增强后纤维包膜强化,为腹茧症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非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中医中药治疗等。因其他病而在检查或手术中发现者,可不予处理。对腹胀、腹痛明显或出现肠梗阻症状均应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松解黏连,切除包膜,解除梗阻。由于部分病例术后仍会形成广泛黏连,故目前主张术中广泛分离包膜者应同时做肠排列术,这样即使术后再次黏连也可使肠道形成有规律的黏连,可大大减少再次梗阻的发生率。为减少术后再次广泛黏连的概率,还可于关腹前向腹腔内注入瑞术康等药物预防肠黏连,术后给予抑制纤维素生长的药物并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以预防包膜再形成[3]。

[1] FooKT, Ng K C, Rauft A, et al. Unusual small intestinal obstuction in adolescent girls:The abdominal cocoon[J].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1978, 65(6): 427-430.

[2] 董馨, 靳心昱, 张洁. 多层螺旋CT 术前诊断腹茧症的可靠性分析(附4例报告)[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8): 607-608.

[3] 朱化强. 腹茧症的外科诊治现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7, 16(4): 375-377.

2016-09-20

R 574.2

A

1672-2353(2016)23-203-01

10.7619/jcmp.201623080

猜你喜欢
包膜肠管小肠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一根小肠一头猪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