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鹏
打造高效课堂的两个关键因素
令鹏
高效课堂是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不是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更不是教学的流派和模式。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因素是拟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学习方式。
高效课堂 合理目标 科学方式
教育一经产生,“效果”与“效率”等“效”的问题就随之而来,由此看,“高效课堂”不是新生事物,它是教育领域里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只是近年来有人把它炒得火热,致使它在某些地域里成为一个焦点话题。面对“高效课堂”这个话题,每个研究者都从自己惯用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对其内涵进行了独特地解读,彰显出了“高效课堂”没有标准答案的丰富内涵。比如,有的研究者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诠释,认为“高效课堂”就是以生命关怀为切入点的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有的研究者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注解,认为“高效课堂”是用辩证法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顺畅地解决各种矛盾,促使教学最优化的课堂。其实,“高效”表达出教育者在上课之前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因素的“美好设想”,也表达出教育者在课堂中对美好设想的努力实施,更表达出教育者在课后对实施效果的“符合希望的,令人满意的”评价。而这种“美好设想”和“符合希望的,令人满意的”评价正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理想”这个词语所作的诠释,因此,用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效课堂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只要我们坚守高效课堂的崇高理想,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改革落后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和方法,让课堂教学显示出高效性。
1.合理的学习目标
目标所反映的是“学什么”与“学到什么程度”这两个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合理的学习目标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符合客观规定性。一节课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完全由教师去决定的,而是受国家规定制约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反映,它专设“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对“学什么”的内容问题与“学到什么程度”的达标问题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这些说明就有客观规定性。
(2)展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阅读标准与教材的时候都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要在不违背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标准和教材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些规定性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3)反映学习内容的具体性。所谓目标的具体性,就是把学习目标说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说到最小化,落到最实处。比如,把“积词汇”这个模糊的目标具体到“积累xx、xx、xx、xx等4个词汇”,这样做,目标才显示出具体明确的指向性。
(4)强化测试性(评价性)。学习目标的表述要选择恰当的可测试(包括评估)性的词语,这些词语,《标准》中列举得很清楚,不需要老师绞尽脑汁地去搜寻,只需要老师打开《标准》,对照相应学段相应的内容去查找选择。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比如“会读、会写、会用”一类生字,比如理解、掌握、应用等词语。
2.科学的学习方式
目标设计好之后,就要努力去达成,这就涉及到“怎样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学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理念强调的是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是学习者独立的个性化的行为,一般不受别人的支配或者外部的干扰,但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相互交流的场所,师生的行为在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团队行为,因此,既不能用教师教的方式替代学生学的方式,也不能用学生学的方式替代教师教的方式,应该把两种方式相互转化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和谐地形成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渠,学生是水”,水要流畅地奔腾,就需要渠的引领,即水到渠成,如果水流过来了,渠还没有挖通,那水就到处蔓延,没有了方向,或者水到来了,渠被堵塞了,那就形成堰塞湖了,水就成为一潭死水,没有活力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观点明确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谁”来引导?老师!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谁?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干什么?应用学习方式;应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应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各有所长、各有所用的不同方式。这个观点就落实了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转化,让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