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华
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
于华
目前的语文教学太急功近利,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并指导学生熟读和精思,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 开放 熟读 精思 意会
由于受语文高考和中考题型特别是标准化题型的影响,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过于理性化、精确化和繁琐化。事实证明,这些做法虽然可以使某些学生在某些考试中得到一个高分,但是终究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借鉴中国古老的禅宗里的两句话,深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很好的启示。
第一句叫做“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意思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佛,因此要处处修行,时时修行。语文的天地广阔无边,丰富多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我们不应该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吗?
捷克教育家夸美钮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既然如此,中学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如何在实践中时时处处学语文。语文课绝对不能以学会一篇篇课文为目的,而要以用一篇篇课文为例子来学会阅读写作的方法为目的。课文当然要讲,但必须要选学生喜欢的课文来讲,并且一要讲得简明扼要,二要讲得通俗易懂,三要讲得举一反三。用语文课授之以法以后,就应该允许学生到广阔的实践中自由广泛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诸如读书读报,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听录音,参观游览,调查访问,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座谈会、鉴赏会,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甚至于闲谈随聊、吵架拌嘴都可以看作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形式。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延伸到生活实践当中去,生活才能真正用到语文课上所学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第二句叫做“道由心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意思是说修行要靠直觉,靠悟性,因此要仔细阅读,心领神会。语文中有许多内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靠“讲”和“练”很难理解其个中滋味;要真正明白其中的妙处,必须用心去思索,去感受,去领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培养语感。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如果你想让别人知道一杯水的冷暖,你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他描写,也可以用精确充分的科学数据向他说明,还可以用丰富逼真的表情动作对他表演,但是只要你不让他亲自喝一口,他就永远不会知道;相反,只要让他亲自喝上一口,你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他立刻就会知道这杯水的冷暖。语文中有些知识是可以“讲”的,但是那些深厚的内蕴、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精妙的语言等最清澈甘甜的“水”,还必须让学生亲自去“饮”。
熟读和精思是千百年来流传不绝的“饮水”秘诀。对此,古人有过许许多多的论述。我们不妨罗列一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古人之所以发表了这么多英雄所见略同的见解,恰恰说明了秘诀是最简单而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我们有这么多的传统秘方而不用,却偏偏要探求这样那样的新方,到底获益多少呢?人家说“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我们偏偏要“言传”,到头来还不是以“言传”失败而告终!
因此,语文课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教给学生“意会”。“意会”的方法就是熟读和精思。首先,要给学生以可读的书——配备足够数量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如果教室里除了课本和辅导材料其它书籍禁止入内,没有书读怎能读书?其次,要给学生以读书的时间——把语文课还给学生。语文课不是老师“讲”,就是学生“练”,哪有时间来读书?再次,要教给学生诵读——把朗读和背诵作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书声朗朗是校园的另一道亮丽风景,可有的学校竟以保持安静为由不允许学生朗读课文,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有的老师只顾“讲”“练”,从来不要求和指导学生诵读,学生当然从来没有从诵读中获益,久而久之,也就把诵读看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情给忘掉了。诵读的好处只有在学生诵读了以后才会明白。
总之,如果语文教学变得通脱和大气一点,不再那么拘禁和小气。老师的教将会多一分宽容,学生的学也将会多一分自由。如此,语文教学的天地将会更加宽广,效果也许会更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