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开发研究

2016-04-04 10:54:20苏翔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沅水流域民族

苏翔

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开发研究

苏翔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以体制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元素多样。由于该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不科学开发等多方面的原因,使该地区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和生态系统遭到了巨大破坏。因此,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用多形式、多渠道的协作方式进行统一的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政策共享及联合开发实属必要。

沅水流域;传统文化;保护;开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多个民族创造了许多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民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今天,对沅水流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沅水流域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沅水流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提升沅水流域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地位。

1.沅水流域的基本情况

沅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源出贵州省的云雾山鸡冠岭和麻江县平越大山,东流至湖南省洪江市托口镇与渠水会合后,始称沅水,全长1033公里,流域总面积为89163平方公里。湖南境内,沅水流经怀化地区的鹤城区、洪江区、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及邵阳地区的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常德地区的桃源县和常德市,最后注入洞庭湖。交通方面,由于地貌多山,该地区古代对外交通几乎完全依仗水路。境内及周边邻省的物资通过该水系流域运抵长江,再经由长江入海,同时将境外物资贩入境内,形成良好的贸易往来市场。水系成为经济、文化交融的大动脉。沅水流域处于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之处,是重庆、湖北、贵州、湖南、广西五省交界之地。沅水流域境内山峦跌宕起伏,河道纵横交错。流域内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和维吾尔族等40多个民族。沅水流经的县区山水相连,自然条件相近,民族多样,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由于沅水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及民族居住特点,直到解放初期,该流域与外界联系主要依赖沅水流域的干支流。流域内各区域之间、流域内与外界之间文化交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与风俗习惯等都与沅水息息相关。沅水不仅是该区域的交通要道,也是经济和文化的命脉。

2.沅水流域的民族传统文化

2.1 独特的水运文化

沅水在区位上具有北通巴蜀、南抵粤桂、西扼滇黔的优势,是历代军运和商贸的交通要道。沅水流域航线在明清和民国时期达到极盛,木材、桐油、盐、药材、煤、粮食、棉花、矿产以及鸦片等物资每日在河道和码头川流不息。抗战时期,长江航线被毁,酉水航线、辰水航线成为关系国家安危的“生命航线”。沅水流域著名的水运码头、麻阳船、麻阳水手、麻阳号子、沅水号子、洪江商贸的诚信守则,杨公信仰、伏波信仰以及与水运有关的神话传说、歌谣戏曲、民风民俗等都见证了当时沅水流域水运交通的辉煌。

2.2 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沅水流域定居、繁衍,至今已发现的旧石器与新石器遗址达30多处,先秦时期文化遗址有700多处。沅水流域目前已有6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处4A国家级旅游景区、4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全境有古镇41个,沅水流域就有27个,其数量超出湘江流域、资江流域和澧水流域的总和。另外,沅水流域的杰出人物为反帝反封建所进行的革命文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强烈的政治性,同时在革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又带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它与中华文化及各地的红色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所突破创新。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地方化的发展轨迹中,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又丰富和发展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

2.3 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

沅水流域的多元文化融合,既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表现在多地域文化的融合。沅水流域的文化是五溪、巫傩、盘瓠等土著文化与湘楚、巴蜀、云贵、吴越、中原等文化的多元融合。这些文化汇聚于沅水流域,并相互影响和融合。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披甲率兵于此,死后被尊为水神,沅水流域地区到处可见伏波将军庙。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寓居沅陵龙兴讲寺月余,讲授“致良知”心学。众多文化名人的到来,留下了绚烂的文化瑰宝,为沅水流域增添了中原文化底蕴。由于多民族杂居,沅水流域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比如沅陵辰州傩戏、辰溪辰河高腔、淑浦辰河目连戏、新晃侗族傩戏等。

3.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及开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目前,沅水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初级加工并输出为主,沿河高污染源工厂的开设,不符合该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沅水流域还出现了饮水水质低、水土保持差、污染严重等系列问题。这对沅水流域文化遗产元素、生态系统以及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破坏。

20世纪50年代,自国家开发沅水流域的水利资源以来,干流上建设的主要水利工程达40多处。在水库大坝截污的作用下,鱼的种类减少,产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死鱼现象。沅水流域因水利工程的修建,导致大部分地区水位上升,很多古镇被淹没。由于防洪堤坝的修建,改变了流域的原生态环境,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对沅水流域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产生了保护技术得不到沟通、旅游开发趋向于同质等现象。

沅水流域是国家目前正大力建设的“武陵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是湖南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沅水流域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正是我们今天进行生态家园建设、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4.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沅水流域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特点独特,其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了该流域少数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但是,随着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外出打工、在外发展人数的逐渐增多和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保护和传承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应科学制定与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科教战略与发展战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形态,建设专业、专职研发队伍。各级立法机关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旅游管理条例,明确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产权,建立和完善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体系。各级政府应坚持“重传承、轻市场,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应积极挖掘和申报新的遗产项目。应积极抢救性挖掘、保护和传承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相关产业,提升本区域文化软实力,推动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本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4.1 发展沅水流域少数民族经济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要保护和传承好沅水流域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沅水流域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环境恶劣,出行困难。应通过对该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运作模式与效果分析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找出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对现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与建议,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4.2 加强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主要是抓好抢救和传承工作。一是抓好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制定抢救方案,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抢救濒临绝境的文化遗产。二是将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编成教材,列入中小学各个学段课程,培养学生对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三是分析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现状,调查研究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具体表现,总结出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因素,研究提出促进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可操作性相关对策与建议。四是抓好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利用,组织传承人研究制作一批产品和作品推向市场。

4.3 构建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体系

首先,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群策群力。要转变民众对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改变该地区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扭转包括沅水流域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在内的大众轻视和远离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状况,改变他们对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他们积极投身开发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在开发中不断保护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

其次,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参与。文化部门和民委部门应对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给予更多的指导以及资金的支持。鉴于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范围广、研究门类多、研究难度大、研究跨度大,所以联合研究、共同攻关的形式更加合适。特别要考虑到沅水流域地方高校和地方学者的参与。沅水流域各县市相关政府部门应强调该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必须建立在流域整体性的概念之上,促使各县市由相互竞争转为携手合作、资源共享、联合开发,形成具有完善需求链、产品链、服务链的复合型产业。用多形式、多渠道的协作方式进行统一的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政策共享及联合开发利用,为区域内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建立良好的环境,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有序的管理系统,达到保护和开发的高效性和全面性。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流域内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教育的宣传,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教育,普及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激发流域沿线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爱。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通过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对居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宣传,使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旅游管理部门应考虑以河流为纽带,研究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实现广泛的融合,全面提升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水平,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名片。环保部门应加大对沅水流域水体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恢复好流域的生态环境。

再次,开展调查,完善民族法制,民族工作要依法行政。对于民族优惠政策的提法,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说了几十年,但副作用也不容小觑。把少数民族和优惠政策绑定在一起,一些汉族群众,尤其是与当地少数民族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汉族群众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少数民族凭什么要优惠?而对长期受惠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他们已是心安理得,总觉优惠不够,极易产生依赖心理,降低自我发展能力。笔者建议,要慎用民族优惠政策的提法,或者最好废止这种提法,转而规范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这是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由国家法律法规来规定的,绝不是政府和官员高高在上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恩赐,更不是少数民族对政府和官员的求助。

5.结语

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对增强和提升该流域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印证、传承教育、艺术鉴赏、科学研究、开发利用、经济助推等诸多价值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随着沅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该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有了很好的机会。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等各项工作应综合运用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等诸方面手段和方法,开展理论研究、申报保护、开发应用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各方应该共同努力,以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编号:12AD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1.田光辉,田敏.创新思路注重特色,探索瑶区特色村寨发展新路子[J].贵州民族研究,2014(5):148-151

2.姚丽娟,石开忠.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湖南省怀化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怀化市地方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耿相新.传统文化资源出版产业化前瞻[J].编辑之友,2010(2):28-31 5.陈辉,马丽.河北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3):19-20

6.周红.湖南沅水流域古镇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7.张衢.湘西沅水流域城市起源与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苏翔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沅水流域民族
压油沟小流域
我们的民族
采砂对沅水典型采砂河道影响初步分析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展示之窗
宝藏(2021年5期)2021-06-14 13:50:38
罗堰小流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夜晚,在诗墙边读友人诗
中国诗歌(2017年12期)2017-11-15 0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