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适性设计语境下的用户测试

2016-04-12 03:41:38李一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测试人员设计师测试

李一城

全适性设计语境下的用户测试

李一城

全适性设计是近些年在欧洲尤其是北欧兴起的设计概念,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在于让设计为尽可能多的人,尤其是边缘人群服务,使他们也能参与并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这一设计概念与我们更熟悉的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等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设计的多样性与人文关怀。本文所论是在全适性设计这一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用户测试项目。由于全适性设计强调用户在设计全程中的参与,因此,用户测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全适性设计;用户测试;柔性标准;反馈

1.什么是全适性设计

全适性设计(Design for all)根源于北欧的福利政策这一社会政治背景,同时也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功能主义和20世纪60年代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推动。这一设计理念针对的是人的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人的多样性表现在年龄、文化、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有着更多的人正经历疾病的折磨,或带着残障生活在这个世界。而全适性设计的目标正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让更多不同的人都可以使用各类产品、服务以及空间设计。

2004年,欧洲设计与残疾研究所在其年会上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宣言”。这一宣言标志着全适性设计这一设计理念的正式诞生。在“斯德哥尔摩宣言”中,对于什么是全适性设计做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

全适性设计指为人的多样性、社会包容和平等所做的设计。这一兼顾全局且极具创新意义的概念,从创造力和伦理两个方面,向所有的规划师、设计师、企业家、行政管理人员与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挑战。[1]

2.全适性设计的主要方法

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往往从现有的产品出发,针对主流人群的用户,进行这一产品的再设计。这一过程忽略了有着特殊需求的边缘人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意的发挥。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的设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令很多残障人士、老人、孕妇等所谓非主流人群无所适从。而全适性设计的过程,是从研究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针对需求开发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用户的参与,从而设计出创新的,可以满足尽可能多的需求的产品。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不仅使更多的边缘人群也能顺利地使用日常的产品、服务及环境中的设施设备,同时对于其他没有特殊需求的群体,这样的设计也能更好更便利地为他们所用。

图1 笔者对一小型便携产品做现场测试

全适性设计的主要方法,首先是非常重视用户的参与,注重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从步骤顺序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用户的定义。设计的起始阶段,首先要找出该设计所面向的受众。或者更深入的来说,应当尽可能多地定义这一设计所涉及到的各类人群。一件产品从诞生到被出售,被使用,最终消亡,涉及到的人群包括投资者、生产者、仓储、物流、零售商,以及最重要的终端用户。在其使用寿命终结以后,基于可持续性设计的考量,还要考虑循环再利用的问题。所有在这一产品生命历程中涉及到的人群,都应当加以考虑,因为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

所以接下来是对于需求的定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依次从低级到高级,人们总是在满足了低一层次的需求之后才有动力去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参照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定义用户的需求。但是因为我们所面向的受众的多样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满足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需求,将不同的用户引入到设计的过程中来,是设计师掌握各类需求的一个重要方法,而采用用户测试的方式又是最直接和有效的。

用户测试是全适性设计方法中的重点。由于全适性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的多样性,因而要求设计师能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用户。用户参与设计的全程是经常出现在全适性设计中的情况。在后文中,将更详细的阐述用户测试面向的人群以及介绍几种基本的用户测试方式。

在全适性设计中的创意和设计阶段,是在用户测试所获得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的。对用户测试所搜集的反馈进行整理分析,更精确地找出用户需求,定位原有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来进行创意与设计。

3.用户测试的几种基本方式

3.1 现场试用测试

这是最基本的测试形式。测试人员和作为监督者的研究人员或设计师共同就某一个产品(或设计原型)进行试用测试。参与测试的人员应当经过筛选,选取最适合这一项目测试的用户,同时尽可能多地涵盖这一产品的不同用户群。这些测试人员在参与测试之前应当接受基本的培训,这是基于以下的原因:测试者常常会给出他们认为提问者愿意听到的答案,或者是提供那些让自己听起来像是专业人士并且经过深入思考的回答。[2]这是需要排除的现象。整个测试的过程应当经过设计,分为若干个步骤,将相关的信息阐明,让测试者了解需要做的事情,但确保他们不会过度接收不必要的信息,保证在测试过程中的试用仍然是他们第一次的使用过程。测试监督人员在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会向测试人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也应当事先准备并经过论证,避免诱导性的提问及重复提问。问题应当针对使用感受而非问题的解决方案。测试后,监督人员对收集的测试人员反馈信息要进行整理,以留待下一步的分析。(图1)

图2 网络测试中以图示表达的问卷

图3 参与实地测试的人员在测试环境中

举例来说,某企业要对其生产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进设计,基于此目的所进行的用户测试,测试人员被要求实际打开该产品的包装。所选取的测试者可以包括部分对这一产品有着特殊需求的人士,如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人,他们的手部力量较弱甚至手指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变形,他们的反馈会更加直接并且会将原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成倍的放大。整个过程分步骤进行,监督人员所提出的问题可以集中在对打开包装方法的理解与操作中的实际感受上,测试人员在每一个步骤对其做出描述,监督人员负责记录。所谓避免诱导性的提问,主要是指避免测试人员直接说出他们认为的解决方案。例如直接表示该包装设计上应当增加一个把手。是否增加这样的把手,是设计师后续需要考虑的设计方案,在测试阶段,测试人员应当给出在感受方面更直白的反馈。

除了对现有产品进行测试以找出需求和问题以外,在全适性设计概念指导下,此类测试也涵盖设计的整个过程。用户的参与始终是全适性设计所强调的要点,尤其是有着特殊需求的用户可以帮助设计师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进行的设计项目。在设计方案产生了原型模型或验证模型之后,测试用户将被请回,对这一原型设计进行测试,继续为设计师提供反馈。这一过程可能会反复多次,直到设计师在测试人员的帮助下逐渐完善设计,最终获得成品。

3.2 网络测试系统

对于某些小型产品的测试,甚至可以采用网络测试的方式。

瑞典全适性设计网络测试系统,是笔者参与的一个测试性网站项目。这一项目是由非盈利性设计机构与瑞典政府部门联合推动的,目的是在设计师、研究人员以及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桥梁,同时把特殊人群也包容进来,共同完善产品的开发。为了这一项目能够顺利进行,项目主导方在全国范围内募集了约600名测试人员。这些人分布在瑞典各地,北到北极圈内的小镇,南到与丹麦相邻的厄勒海峡,遍布城市与乡村。他们有着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或特殊的能力,对于产品测试而言是很好的对象。

图4 企业对现有产品包装设计进行用户测试

这些测试人员在被募集时接受了简单的培训,了解如何使用测试网站以及如何根据网页上的指示完成测试及给出合理的反馈。他们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被分成了不同的组别,如视力受限组或是手部活动不便组等。在测试相应产品时可以对照选取一组或几组与产品特性直接相关的测试组。需要被测试的产品或部件通过邮寄的方式被寄往选中的测试人员家中,测试者收到后通过电脑上网登录瑞典全适性设计网络测试系统网站。在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可以看到这一次测试的相关信息,包括测试物品、测试的内容和步骤、需要给出的相应反馈等等。这些信息的编写在这之前已经由项目相关设计师完成并提交到系统中,有调查问卷形式,也有直接询问使用感受,同时辅以视频或图例来解释说明。(图2)

测试人员根据指引操作使用测试物品,同时在每一个操作步骤以及操作完成之后给出相应反馈。在测试全部完成之后,系统会收集所有的反馈信息,并根据这次测试的内容,自动生成一份报告。报告内的一些数据会自动形成图表,易于分析,同时项目相关设计师也能够下载及修改这份报告。报告可以用于研究的目的或者提交给发起这一测试的企业机构。对于某些操作略显复杂或有安全性方面考虑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设立在不同城市或地区的测试点来进行测试。某一地区的用户集中前往当地的测试点,通过设置在测试点的产品和电脑完成测试,测试的反馈仍然反应在网上的系统内,并由自动生成报告的形式进行归纳。这一网络测试系统目前开放给设计师和其他研究人员注册使用。如果进行非盈利性质的项目则由相关机构进行组织,如果是商业项目,测试人员及设计师的相应报酬由企业支付。

3.3 实地体验测试

此类测试更多地被应用于对环境及其中的设施设备的测试,以及强调使用环境的某些产品的测试。测试人员与设计师组成小组,进入到实地环境进行测试,给出反馈,设计人员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是相对柔性的标准,并不强调数据的精确化。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笔者曾参与瑞典Sollefte市的城市全适性改造项目。Sollefteå市位于瑞典中北部,是一个内陆小城。这座城市的市政府试图推动这一项目,让该市的主要公共区域,包括商业街、市政厅、图书馆等空间都能无障碍满足尽可能多的人来使用。为了满足改造的需求,市政府邀请了多组测试团队进行这一项目。每个测试团队包括多名有特殊需求的测试人员以及负责协同记录的设计师。测试团队的工作内容就是如同普通的市民或游客一般去体验这些环境,使用这些设备。在这一过程中,测试人员由于自身的特殊需求,总能发现在日常易被忽略的问题。(图3)这些被发现的细节问题再由设计人员记录后整理成报告提交给该市政府,作为后期改进的重要参考。

4.用户测试面向的对象

用户测试所面向的对象可以有很多,相同点是他们都需要通过用户的参与和测试来收集反馈,获得信息,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因此用户测试可能服务于商业开发、科学研究、教学或公共服务领域的统筹规划等。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阶段,可以利用用户测试,收集不同用户的第一手资料,为新的产品设计提供帮助。对他们而言,在原有产品的改良设计阶段,现有自身产品或同类产品的评估等方面也都可以利用到用户测试。(图4)

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学习如何组织一场测试,如何设置测试的相应问卷,如何提出问题与收集反馈信息。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活动时进行测试收集反馈,将这些信息有效地利用于科研。独立设计师或设计机构参与用户测试,进行新设计的开发等。一些专业机构通过用户测试,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产品进行认证。如风湿性关节炎协会通过测试,证明某产品适合此类人士使用并给予认证。另外,政府也可对目前市面上在售产品以及由政府补贴的公共设施设备等进行测试,了解其使用情况和不足等。

5.结语

全适性设计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多元文化对于传统社会的冲击,对于人的多样性的关注以及对边缘人群、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越来越多地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见。在设计领域,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逐渐了解和接受了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等理念,现今也仍有如服务设计等新的概念从国外传入。全适性设计由于其坚持从特殊需求人群出发的理念,往往会被认为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

但我们仍要看到,自这一理念诞生以来,欧美各国对这一概念的坚持研究,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成熟的设计方法。在全适性设计的方法中,用户测试是一个相对重要的部分,这尤其体现了对不同人群的包容。在很多国家,例如瑞典和意大利都已经是通行的设计方法之一。本文是对全适性设计语境下的用户测试进行的分析,希望我们在面对老龄化与多元社会挑战的同时,从设计的角度也能出色地予以回应。

注释:

[1]Europe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Disability: Stockholm-Declaration[Z], 2004

[2]Henry Dreyfuss: Designing for People[M], USA,Allworth Press, 2003

李一城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北欧全适性设计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测试人员设计师测试
小小设计师
幼儿100(2022年37期)2022-10-24 01:52:52
移动应用众包测试人员信誉度复合计算模型研究
软件导刊(2022年9期)2022-09-22 05:59:54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幽默大测试
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12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推荐一个设计师
现代装饰(2018年4期)2018-05-22 02:57:07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测试队伍建设方案初探
山东化工(2018年20期)2018-04-02 16: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