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像时代下绘画艺术的本真复归与路径探寻

2016-04-04 10:54:20张振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本真艺术家绘画

张振东

论影像时代下绘画艺术的本真复归与路径探寻

张振东

影像时代是一个以影像创作为主的视听文化时代。影像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文章基于影像时代语境下绘画艺术的诸多困境,探析绘画艺术的复兴之路径:其一,针对传统绘画艺术“精神内核”表达渐趋边缘化的症候,绘画创作应注重作品底蕴和思想的传达,坚守传统绘画艺术之“本真”;其二,基于绘画创作中“技术”的泛滥化现象,平衡“技术理性”和“艺术本真”的关系至关重要;其三,置身于虚拟化影像充斥和艺术商业化席卷的境况中,艺术创作者应提升主体性意识、增强社会公共责任感、拓展自我专业视野和培养专深艺术洞察力。

影像时代;绘画艺术;本真;复归;路径探寻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照相机、摄影机、计算机等日渐成为影像生成和传播的便捷工具。当下影像信息以其真实性、高效性、视觉性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文字语言传播方式的局限性。高科技的运用使得绘画艺术产生了新的创作载体、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传播方式的高效性为绘画艺术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影像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绘画艺术陷入新的困境,甚至时有“死亡”之说。此种言说不免夸大,但窥探当下绘画艺术之现状可知一二:影像逐步代替了绘画的“记录”和“复制”功能,其对现实世界精确复制和还原的技术使得绘画艺术写实再现的功能失去了地位。加之当下大众对视觉效果的盲目喜好,相当一部分绘画艺术家将精力投注于影像技术的学习,抛弃对传统绘画技艺的训练。他们试图借助影像技术创作光影震撼的作品,甚至通过拼接、复制来重组画面,内容空洞无物、情感缺失。另外一部分创作者“闭门造车”,不注重写生,远离大自然,缺少对生活的感受和观察,完全依赖图片来创作,作品往往毫无生机,气韵全无。加之市场趋利下消费文化的盛行,绘画作品的自我独立性渐趋消解。在“迎合他者”的利益诱使下,美术作品陷入工业化商品雷同而生硬的境况。本文拟就影像时代下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境遇进行深度分析,并探究其“复兴之路”。

1.底蕴和思想:影像时代下绘画艺术本真的回归

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和书法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载体,所谓“书画同源”道出了二者之间共通的艺术精髓,亦融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品格。20世纪90年代之前,绘画艺术的传播方式、材料技术等均未发生大的改变,同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也未对其产生根本性影响,所以绘画艺术坚守其精英文化活动的地位。此种情形维护了绘画艺术自身的艺术性,但同时也使得精英文化受众单一、传播局限,特别体现在与大众巨大的艺术交流障碍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摆脱了以往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迅速进入了灵活多变、生机勃发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在市场效应的连锁驱动下,中国进入了文化的转型期,消费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新的文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影像文化摆脱了过去以“政教宣传”为主要目标的特定历史使命,市场逻辑成为其新的生存法则,经济利益成为其终极旨归。在商业文化的逻辑下,艺术市场陷入混乱和无序之中,为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艺术家在“坚守自我”和“迎合他者”中摇摆不定,传统绘画价值指向渐趋消解。在对影像技术频繁的使用下,“奇观化”“视觉性”“叙事性”等成为艺术市场之新景象。图像的巨量生产和消费极大地压缩了传统绘画的生存空间,大众的艺术趣味转而关注视觉震撼、叙事性极强的影像文化。在此影响下,绘画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冲击,为迎合大众“感官化”、“娱乐化”的艺术趣味,冲淡、写意的传统绘画艺术渐趋边缘化,其注重精神交流和情感共鸣的特色渐不为人所重视。总之,当下一部分绘画作品存在着情感和思想表达的深度缺失,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遭遇了解构。

中国绘画历来注重“象外之意”。周易有言“立象以尽意”,而这恰恰不是纯粹的影像所能表达的。“象外之意”所述的是创作者在彼时彼景下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活动情况,而“情感”便是绘画作品之灵魂所在。叶朗先生认为“‘思与境偕’,就是说诗人的艺术灵感不能脱离客观的‘境’(象外之象),而要依赖于审美观照中‘心’与‘境’的契合。”[1]。历来各大家对艺术创作之理念表述不一致,但是基本都提到了艺术创作中主客观的统一交融。这些理论说明了创作者主观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情感的动态性,以及与“境”的交相融汇的统一性。同时,这些传统的美学理论无一不强调了艺术想象和艺术情感的表达是绘画作品的终极旨归。消费时代下,影像侵蚀绘画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品格,为满足当下社会大众的欲望需求,视觉性、趣味性、娱乐性成为新的文化追求,情感交流和精神共鸣不再是首当其冲的要素。在此种追求现实价值和通俗意义的情形下,绘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其在对抗和消解当下纯粹满足欲望的影像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大众消费文化打破了人们对经典的幻想,从而消解了大众与精英、通俗与高雅的界限”。[2]影像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当下的绘画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素材和技术支持,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叠态势下,艺术家应坚守绘画艺术之本真,注重中国传统绘画“成教化,助人伦”、“观乎明堂”的艺术品格的表达,以期创造出影像时代下特有的经典绘画艺术。

2.“技”“艺”互融:影像技术与绘画艺术的时代新变

在影像时代下,影像技术以其高度“还原”和“记录”的特性代替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传统的写实技能遭到了质疑。传统绘画艺术具有再现自然的功能,同时拥有丰富的绘画理念、绘画语言和绘画技能。相较于影像技术高度还原客观景象的功能,传统绘画技能的训练似乎变得“无用”且“无效”,人们甚至对绘画艺术的存在产生质疑。一部分艺术家完全依赖摄影和图像来创作,影像视觉感知代替了真实的现实感知,平面化、虚拟化、浅层次的视觉感知使得创作者的艺术灵感枯竭而矫饰。然而影像真实再现的功能却不能全然代替真实的世界,客观世界的多变性、丰富性、深刻性和时空性绝非影像所能取而代之。毋庸置疑,影像技术为当下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而如何将影像技术适度而有效地运用于绘画创作便是当下思考之重。

相较于绘画技能,影像技术具有再现客观世界的精准能力。但是受限于其实用工具的特性,影像艺术在表达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方面有所局限,艺术家个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同时,当下大众艺术的趣味趋向于视觉冲击力、视觉奇观化等感官化体验,大众感知世界的方式由过去的“语言文字”转向了“图像阅读”,影像化成为大势所趋。文字阅读所具有的逻辑思维训练变成了感性的视觉直观,传统绘画进入了全新的语境。一方面,影像技术的工具实用性为绘画创作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另一方面,工具理性思维下绘画艺术面临感性思维的缺失和艺术情感表达的桎梏。影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绘画艺术边缘化,但是其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为绘画艺术的新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绘画艺术具有自身独特性,但其并非是完全孤立、封闭的系统,在影像技术和多方因素的助力下,绘画艺术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一部分艺术家借助影像技术的视觉效果,在绘画中融入一些相对流行的影像元素,利用影像文化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拓宽了代表精英文化的传统绘画的受众范围,同时也促使绘画艺术焕发新的生机。而这种借鉴影像元素的创作手法,不等同于简单的对于过去创作观念的重复,而是在技术和艺术竞相成长的过程中寻得了新的生长点。这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理念,也为绘画艺术的崛起创造了可能。

绘画创作中影像技术的强势介入,特别是国内外影像绘画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绘画的创作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绘画创作者,一方面应当积极运用各种图像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助益于画面的构图、设色、修补等创作环节,甚至可以提前预览创作效果,避免了手工绘画中多次修改的耗时耗力,由此可以将更多精力投注于作品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另一方面,影像技术的频繁应用使得当下美术作品呈现出情感表达的缺失。当下的绘画创作在技能技法方面较之以往更加丰富和纯熟,但是却失去了情感表达所需的画面语言。当下的绘画作品具有丰富的细节刻画、合理的画面布局、层次分明的画面效果,然而整体观感却止于画面之表象,细品味同嚼蜡而意蕴不足。优秀的绘画作品不应止于“画面之象”,而应注重“象外之象”的表达。艺术情感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知识经验、人文素养等都密切相关,同时艺术情感的生发依靠艺术家个人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的艺术创作者失去了表达其自身情感和思想的能力,挣扎于理性思维和技术革新的漩涡里彳亍不前。当下社会存在的多重结构性压力和工具理性主义的盛行导致了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情感克制和感性思维的缺失。基于此,在注重作品艺术情感表达的前提下,应适度掌控影像技术的运用,以促成绘画艺术的新生。

3.意义追寻:影像文化浪潮下创作主体的自我重塑

人类的视觉需求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下的消费社会,大众对奇观化、感官化、虚拟化的视觉需求趋之若鹜,商品化的影像文化成为大众的消费品。在以市场需求为先的经济法则导向下,绘画领域同样呈现一种消费主导、市场为先的态势。绘画艺术家在经济利益和艺术价值之间徘徊不定,加之影像文化强大的渗透力,很多艺术家或是被动、或是主动地放弃了自身对艺术价值的探索和肩负的社会公共责任。一方面,影像文化“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渗透力削弱了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他们生存于图像世界,通过图像来了解自然、知晓社会,缺少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同时也缺乏艺术家应有的感性和睿智。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创作方式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空洞无物。当下的社会多元而交叠,艺术领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彼此相互碰撞和融汇。面对当下多变而复杂的现实社会,艺术家应当具有强大的思辨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这也就要求艺术家应走出“影像”,走进“现实”,通过即时即地感知、体悟原生自然和原生作品,从而促进思维的发散和灵感的生发。另一方面,在经济变革、社会变迁、人才过剩等多方原因导致的社会结构性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部分创作者游走于艺术市场商业化的巨大利益图景中,选择了机巧、快捷的创作方式,同时为迎合当下的视觉消费市场,放弃了作品的艺术追求。他们关注社会新潮风向、特别关注于大众喜好的影像文化,通过各种图像工具进行拼接、移置和修改,以期迎合大众的喜好。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些艺术家眼界狭窄、知识缺乏。他们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全面关照,在一片喧嚣的艺术市场下,映衬着艺术创作者主体性意识的消逝、社会公共责任感的缺失以及自我专业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式微。总之,当下繁盛发展的影像文化侵袭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其对艺术创作主体与社会现实的分隔极大地影响了绘画艺术的深刻性,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绘画艺术家的创作方式。这种现实场域的巨大变迁要求艺术创作主体顺势而“变”,应势而为,以期在影像文化浪潮重塑自我,坚守艺术之本真。

4.结语

中国绘画历来注重“气韵生动”“境生象外”“立象以尽意”等艺术追求。坚守绘画艺术之“本真”,注重精神“内核”的传播是历代名家共同的艺术理想,也是优秀中国传统绘画之精髓所在。在当下影像文化恣意四起的时代,绘画艺术不应止于图像之“表象”,而应致力于作品底蕴和思想的传达,这也是当下绘画艺术复归之关键路径。影像技术真实再现自然的功能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且其自身的工具实用功能改变了传统绘画创作方式,这使得绘画创作较之于以往更加高效,这也为绘画艺术寻得了新的生长路径。同时“技术理性”下的绘画创作面临着“艺术感性”的失衡,由此,工具理性主义下的绘画艺术应避免“技术”的泛滥化使用。影像文化巨大的渗透力使得一部分绘画创作者依赖于“图像”、迷失于“图像”,远离现实世界的创作主体艺术情感匮乏、艺术想象力缺失。置身于当下文化交叠、市场自由、政治民主的影像时代中,艺术创作主体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成为一种时代需求。总之,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绘画艺术面临着多重复杂的现实境遇,明晰“变”与“不变”的发展策略是当下绘画艺术思考之重。坚守绘画艺术之“本真”、平衡绘画创作中“技”“艺”的关系、提升艺术创作主体的专业素养和现实关照力,这都成为新时期绘画艺术复归和转向切实可行之路径,亦为改观商业化浪潮下大众艺术甚嚣尘上、精英艺术黯然退隐的时代现状意义深远。

注释: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73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05

1.[匈]阿诺尔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M].黄燎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美]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M].台湾幼狮文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6.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艺术学编委会.艺术影像与后现代思潮[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王蓓.“思与境偕”和“迁想妙得”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85-88

张振东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本真艺术家绘画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30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41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
新年的6个祝愿
意林(2012年4期)2012-05-30 03: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