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和王蒙书法艺术比较

2016-04-04 03:32:20郭润石
书法赏评 2016年6期
关键词:结字黄公望赵孟頫

■郭润石

黄公望和王蒙书法艺术比较

■郭润石

当我们考察元代的书法艺术成就和影响时,一般以影响了整个元代的赵孟頫书法及其影响下的名公大臣、士大夫文人为主流。到元代末期,朝政腐败、战争四起、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在这种特殊的政治背景之下,士人报国无门,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心渐失。便纷纷选择了一种隐逸于江湖,混迹于市井的生活,借笔墨宣泄内心的感情,他们以书画自遣, “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1]其作品以矫矫不群的姿态疏离于主流书风,凸现于元末书坛。这些隐士书家的书风,都个性突出、用笔率意,并以脱俗和高逸追求自身人格精神的完美抒发,与赵孟頫相对平和稳健的书风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最受关注的有杨维桢、陆居仁、倪瓒、吴镇等人,还包括黄公望和王蒙。在元代艺坛中,黄公望与王蒙是两位名声赫赫的人物,但二人的书法成就,为其画坛盛名所掩较少被人提及。黄、王二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仕途不顺,选择归隐以隐逸来寻求解脱。二人虽师法赵孟頫书法以为基调,但书法面貌上又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表现形式。黄公望和王蒙的书法风格中有着相似的方法和观念,然而他们的章法、笔法、字形结构又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因而研究黄、王二人书法上的共通性与特殊性对当代书法实践有着许多启发意义。

1.黄公望和王蒙的书法艺术

1.1黄公望 (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黄公望的书法,在历史上向来有着不俗的评价, 《清河书画舫》中有评: “盖自赵文敏公而下,指不多屈,定在俞和、倪瓒以上。”[2]然黄公望本是无意作书家的画家,加之距今年代久远,许多作品早已失传,所以存世书迹不多。其精彩之作往往见于画作的题款,或是给他人的题跋。书体多为行书,也有少数小楷作品。

从黄公望现存的墨迹来看,他的书风无疑受到了当时书坛领袖赵孟頫的影响,这点我们在他 《天池石壁图》上所题的小楷款识中可以看出。此作笔法精到,字体秀丽,圆熟逼古,深得赵书小楷缜密飞动的神髓,最能见其学赵书的痕迹。关于黄公望与赵孟頫的关系,虽然没有直接的记载,但根据二人当时的行迹和交游状况来看,黄公望经常出入赵氏门庭,直接受教于赵孟頫是很有可能的。黄公望在跋赵孟頫 《行书千字文》中留下这样的文字: “经筵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3]文中回忆了他亲见赵孟頫书写五体千字文的情景。黄公望称自己为 “松雪斋中小学生”,这应是讲他年轻时向赵孟頫求教的事。在为性之所作的 《天池石壁图》上,时人柳贯题写诗跋,诗中称黄公望为 “吴兴室内大弟子”,[4]可知黄公望的确曾师从于赵孟頫。此外,黄公望在赵孟頫去世23年后还为赵临摹的 《快雪时晴帖》配图,足见他对先师的恭敬追慕之情。另一方面,黄公望的才能也深得赵孟頫的肯定和欣赏。如杨瑨 《山居新语》中所载: “阎子静、徐子方、赵松雪诸名公,莫不友爱之。”[5]倪元林在诗中也说:“惟有高人赵荣禄,尚伊幽意近清标。”[6]加之他对书画的一腔热情,在与赵孟頫的交往学习过程中,黄公望从赵孟頫书法中得益不少。因此,黄公望的书法接近赵氏典雅秀逸的书风总是有所归源的。

受赵孟頫复古书学主张的影响,黄公望对书法的取法范围拓宽,对晋唐人的书法也是有所学习的,故其书得 “不减晋唐”这样的高度评价。据载,黄公望对李思训的画用功很深,①观其书作可以看出黄公望对李思训的取法决不仅止于绘画,李邕书法体势欹侧,气魄宏大。黄公望书法的用笔点画也多是欹侧而刚健,结字时,多向左欹侧倾斜,撇、捺及主横长笔夸张而伸长。这种夸张的斜笔,在赵孟頫的书法中是很少见到的。从黄公望这种斜画紧结的结字特点可以看出李邕书法对他书风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在保有赵氏典雅书法的同时,取李邕灵活飞动的结体,复古求新,造就了风骨秀逸、飘逸简率的书风。

最能代表黄公望书法风格的作品是其七十七岁所作 《跋赵孟頫临黄庭经》,此作字体集散得宜,开合分明,有的字形线粗墨重,有的则小巧玲珑有赵字妍秀风韵。点画用笔出于晋唐,用笔劲健硬朗,因而点画遒劲,极富张力。字间、行间既能互相穿插顾盼,又能顾及到大小变化和整体风貌,有种率意不拘的洒脱绝俗之感。

综观黄公望的书作,在取法赵孟頫的书法艺术的部分元素的同时,师法晋唐的用笔、结字和章法,出唐入晋。其书源于赵氏一脉,仍能不为所囿,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显示出师古而化,逸迈不群的艺术风貌。

1.2王蒙 (1301②—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又号香光居士。浙江吴兴人。能诗文,工书法,擅画山水。其父王国器 (德琏)是赵孟頫的女婿,他是赵孟頫的外孙。③自幼受到外祖父母赵孟頫、管道昇及母舅赵雍、赵奕等人的熏陶,诗文书画皆有家传。

流传至今的王蒙书作在品类、形式上都较黄公望丰富很多。小楷有 《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用笔精到细腻,注重点画细节的精致、精微。中宫宽松,气息平和,字形的大小虽然变化不大,但整体的格调清朗,疏宕而耐人寻味,实是楷书中的精品之作。行书 《爱厚帖》,是王蒙写给友人的一通信札,用笔,布局明显受赵氏书风的影响,用笔的精美远远超过一般人,起收都十分到位,线条清劲中有温润,轻重十分讲究,一字之间一篇之中都相杂协和。有的笔画虽细,却挺劲。书写流畅婉丽,典雅秀美。最能体现王蒙书法风格的作品,当为 《梦梅花诗卷》,诗曰: “曾向罗浮认得真,华胥仿佛旧精神。翠禽栖老千枝雪,冻蝶惊回万木春。十里暗香云漠漠,一溪流水月粼粼。要知金鼎调羹客,元是商岩版筑人。”此为王蒙与杨维桢、张光弼、刘时可聚会时,在情绪非常激动和兴奋之时的即兴之作,也正是这种 “无意于佳”的心态使他的书法水平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毫无丝毫矫揉造作。本卷书写时字体由小变大,字势由工变放,字法由行变草,笔法亦由楷书、行书的露锋入笔,顿挫成棱角,渐变为圆笔藏锋,通篇用笔圆润流畅,意随笔生。这件作品散逸简淡,绝去华采,所谓真率处见真精神,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蒙作书诸体皆能,除正、行、草体之外,亦善篆书和隶书,他自己也曾说: “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9]多在其画作上以篆书、隶书体题画名,如 《葛稚川移居》 《惠麓小隐》 《花溪渔隐》 《素庵图》都用小篆题写画名。 《松林写作图》有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得老龙鳞”两句,以篆文题于右上角。观其篆书,其用笔圆健瘜劲,盘曲婉转如玉箸环绕。字法上从 《说文》及汉碑额化出,取金文、小篆的结字办法融合己意,别有意趣。而他的隶书写法则化汉隶方扁为竖长,波磔分明,取鉴唐隶,如 《具区林屋》题画名为由隶书向楷书转化演变过程中的结体。

王蒙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评价,时人倪瓒有诗赞其书云: “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卧游宗少文。王侯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7]后人沈周曾评其书云: “人尝见黄鹤山人画,皆称再世王维。山人之书学,间见此纸,尤为悚人,当不在赵魏公之下。”[8]王蒙的书法能够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因其在继承家学的同时,仍孜孜以求晋唐之法,所以流传至今的书作早年风格多似赵孟頫。而后随着其学养的丰富,其书也稍有变易,结字不再泥迹于赵孟頫,渐渐脱去赵氏藩篱,显示出自己的特点。观其书法结构大多以匀正为尚,用笔内敛含蓄,蕴藉虚婉,气息高雅,有秀雅清新的文人情态。

2.黄公望与王蒙书风形成因素比较

黄公望与王蒙虽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和地域,二人的师承取法道路也有很多重合之处。但是由于二人的个性不同,具体人生经历不同,对待取法对象的认识观念和学习方法不同,这些差异在其书风的形成过程中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

2.1个性审美对二人书风形成的影响

比较黄公望和王蒙的书法,其风格的形成无疑与人格修养和个性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个性上的差异,使得二人在书学道路上有着不同取向和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黄公望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后入道归隐,像其他隐士书家一样,将一腔热情转向了书画,成为了一位不受世俗礼法拘束的艺术家。张庚在 《图画精意识》中记述道: “大痴为人坦易而洒落。”[10]他在艺术上追求逸美、雅趣,在超然出世的心境映照下,其作流露的是萧疏恬淡与闲适逸迈的格调。黄公望在 《写山水诀》最后一句结尾是: “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11]提出艺术创作中 “去俗”的要求,这虽为论画句,但书画相通,其审美观在书法与绘画上应该是一致的。在 《跋赵孟頫临黄庭经》中也说:“近世人学书,自少小涂抹成形,至长大方解事,乃习书法,由是不得不为俗笔所紊。”文中表现出他对 “俗笔”的厌恶,这句话也很能代表他在书法上面的审美取向和美学主张就是 “去俗”。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审美追求,所以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便是清气逼人,充分表现出他清逸脱俗的性格。这种生活上的旷达和精神上的高标,决定了他书风的高逸绝俗。

王蒙也是一位极具艺术思想的书画家,亦十分看重艺术的品格,其为人不甘流俗,洁身自好,在书画中寻求寄托,尝自作诗云: “我与白云中,未尝忘青山。城府吾奇观,知往不知还。往者不可劝,来者又何关。卧至飞鸟还,山青云自闲。”[12]一副优游自在的样子。倪元林也说他的志向乃在 “陶潜宅畔五株柳,范蠡湖上一叶舟。”[13]这种恬淡的个性气质,始终如一地体现于王蒙的诗书画中,故观其作品,格调清朗,散逸简淡。

2.2生活经历对二人书风形成的影响

比较二人书法风格形成过程,他们的生活经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考察二人的人生际遇,或是直接体现在作品上,对书风面貌产生影响;或是对书家的心态产生影响,间接地影响着其作品。

黄公望在年轻时曾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书吏,④他先得到浙西廉访使徐琰的赏识,在浙西廉访司充当书吏。后于皇庆元年随张闾赴大都,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做书吏。元朝建立初期,并未采取科举取士的用人制度,若想做官须先从吏做起,元代吏员的名目多达数十种。黄公望所任的是设置在中行各省检校所以及台察衙门里专司文书稽核的 “书吏”。书吏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呈复、制作或检阅各种文书案牍。作为一名书吏,黄公望日常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呈复文书。这种用于官方往来文书又多用小楷书写,日常工作中大量的书写,这种技法经验的累积,对黄公望小楷书日趋成熟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黄公望能书一手精妙的小楷与他这段人生经历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虽今日已鲜见黄公望所作小楷作品,然从后代人的评价中我们还是可以窥探一二。明代张丑在其所著 《清河书画舫》中评云: “黄子久好作小楷,圆熟中饶古意,别有一种韵度。”[14]董其昌对其所作小楷评价也是很高的: “黄子久小楷如此逼古,不减晋唐当行家。而题画名款,草率具体,竟掩其真书。古人深远善藏,不必一一自见,至如此画之老以取力,此书之嫩以取态,皆变体也。”[15]从董其昌的评论中,还可以知道黄公望不仅善写 “不减晋唐”的小楷,而题画时又作一种变体,由此也可以看出黄书的面貌多样。

黄公望为吏多年,寄希望于能够以吏入仕,走上仕途之路,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在少年时代,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杨维桢就曾在 《西湖竹枝词》中说黄公望 “天资孤高,少有大志”。[16]而他的仕途却并不顺遂,延佑二年,因受张闾 “经理田粮”案牵连,被诬而下狱。入狱后,曾寄诗给好友杨载,杨回作一首 《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 “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17]黄公望出狱后曾在好友杨载家停留,此时的杨载已是元朝开国以来的第一科进士。⑤杨还将他介绍给时任松江知府的婺源人汪从善,谋求出路,继续仕途。由此可见,即便经历在官场获罪入狱这样的打击之后,而他对宦途还抱有一丝幻想,并非如人们所说的那样 “遂入道”。可能因为杨载这番努力并没有帮上忙,才使他彻底抛弃了为官的幻想,加入了全真教,过上了隐逸于山林的生活。可以说黄公望是被迫选择归隐的生活,这与吴镇、陆居仁、倪瓒等同时期的隐士书家的归隐道路不同。吴、陆、倪三位皆隐居不仕,脱迹尘氛之外,优游山水之中。其中倪瓒更是出身隐士之家,对于他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他的诗来进行最好的评述就是: “身同野飞鹤,心若不系舟。”[18]他在 《述怀》中也谈到自己的志向: “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依依墟里间,农叟荷筿过。华林散清月,寒水澹无波。遐哉栖遁情,身外岂有它。人生行乐耳,富贵将如何。”[19]与倪瓒的潇洒相比,黄公望并未完全摆脱儒家中庸含蓄思想的束缚,对艺术的追求中往往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上,这就使得黄公望的书法趋向于往中正平和的方向发展。这便不难理解黄公望虽为隐士书家群的一员,且与吴、倪等人相交甚深,但却没有如一般隐士书家那样,强烈地在作品表现出潇洒高蹈的个人精神,而是更倾向于赵孟頫一派的中和之美。出狱之后的黄公望开始了隐士生活,并加入全真教,以道士身份隐居。此后生活以卖卜、授徒为主要生计,所居不定,更多的是外出云游,或与倪瓒、王蒙、吴镇、曹知白等人相聚,切磋书画,或出入商贾之间,应酬唱和。张雨的一首 《戏题大痴小像》最能反映当时黄公望的境遇和心态, “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脏腑。”[20]其后半生入道隐居精神状态反映到其晚年书作上,在平淡率意中还显示出一种落拓之气。

与黄公望相比,王蒙的人生道路不似黄公望那样坎坷,经历也较为平淡。在经历短暂的仕途之后,便弃官携家隐居到浙江黄鹤山中去了。王蒙之隐,与黄公望的决绝不同,对于生长富贵之家的王蒙,归隐似乎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较为平静的隐居生活使他有充足的心理空间去追求自己所钟爱的书画艺术。所以在王蒙的作品中除表现出来隐士高逸的趣味之外,在散逸简淡之中又透出赵门书法的王孙富贵气象,这与其优越的出身家世是不可分割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是是漂泊不定的黄公望无法企及的,同样王蒙的书作也因此缺少了黄公望作品中那种由于坎坷的人生际遇形成的意味。

2.3赵氏书法对二人书风形成的影响

比较二人书作,在理念和实践上十分明显地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赵孟頫提倡 “古意”注重 “古法”,就书法而言就是晋唐之法,但由于两个人的性格、修养和取向不同,在对待赵孟頫书法的取舍上颇有差异。

黄公望在对赵孟頫的学习上,重点在于从中吸收取得学书用笔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有目的地舍弃了赵氏平和停匀和姿媚圆润的面貌。比较赵孟頫和黄公望的书作,可以发现他的字较赵孟頫欹侧而刚健,与赵孟頫的顾盼轻灵、精熟整饬的风格不同,结构上并不计较一点一画的形似。而是接受吸收了赵孟頫注重晋唐人用笔的审美观,对 “笔意洒落”的 “晋人态度”十分推崇。 (跋兰亭旧刻)在了解赵孟頫的书学渊源的基础上,进而从他的取法途径,溯本探源,上溯晋唐名家笔法,才能脱其藩篱,自成面貌。

相比于黄公望,王蒙书法受到赵孟頫的影响更为直接,他对赵孟頫的学习是因为受家学所传。少时书风受赵的影响很深,继承了赵孟頫精到而细腻的用笔,结字也与赵孟頫极为相似。他保持了匀称均衡、结字俊美的特点,其作 《爱厚帖》便是这类书作的代表,所书风格酷似赵孟頫,显出纯正的赵氏家风。因为与赵孟頫的亲缘关系,王蒙所学必得赵氏真传,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很难像黄公望那样清醒客观地对赵氏书法进行取舍。所以,王蒙最后能够脱去赵氏藩篱,创作出像 《梦梅花诗卷》这样独具个性的作品是尤为难得的,也说明王蒙是一位独具创造性的艺术家。

3.黄公望与王蒙书法表现形式比较

黄公望和王蒙现存的书法多为题于自己或他人书画作品上的题款和题跋。如黄公望的 《天池石壁图跋》 《跋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跋赵孟頫临黄庭经》 《溪山雨意图跋》等;王蒙的 《竹石图跋》 《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等。另外,还存有极少的信札诗卷,如王蒙的信札行书 《爱厚帖》和行草 《梦梅花诗卷》。二人存世的作品多为楷书和行书,而这两种书体也最能代表二人的书法风格。现仅从二人的最具代表性的楷书和行书入手,对二人书法技法进行研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比较。

3.1笔法

首先,从笔法来看,黄公望起笔方圆结合,但大多为方笔,婉转流畅中顿挫有节。赵孟頫的书法向来是以劲媚婀娜为长,为了通篇气势的流畅通顺,不会出现太多的方笔,多是采用露锋起笔,以侧笔取妍。黄公望对这种风格进行了改变,他在继承赵孟頫内擫用笔的基础上,将方笔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顿挫分明,从而在继承赵孟頫婉转流畅的风格上注入了一些欹侧而刚强的成分,使得其书透出逸迈的格调。从王蒙早年的作品看,他对赵孟頫笔法的继承上是亦步亦趋的,不越藩篱半步。用笔内敛含蓄,蕴藉虚婉。然观其 《梦梅花诗卷》风格则有很大不同,此件作品开头几个字亦是由露锋入笔,然随字句向后延展,大量的藏锋圆笔开始出现,加之笔画转折换向是多用圆转,通篇用笔圆润流畅,运笔并不过分拘泥于中锋,个别字侧锋用笔,中锋和侧锋相辅相成,相映成辉。观其通篇作品,用笔虽以圆转为主,但由于侧锋的出现,造成秀逸不同的线条质感,产生厚薄变幻的墨色效果,突显王蒙书法散逸简淡的风格。

3.2字形结构

比较二人行楷一类作品,不难发现黄公望有不同于王蒙的结字特点。黄公望在处理这一类字的结构时多会采用上疏下敛,上松下紧的结字。虽然他也有对前人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等结字方式的继承,但我们观察他的 《跋赵孟頫临黄庭经》 《溪山雨意图》款识等书作就会发现,许多字的上部笔画要比下部的笔画疏朗的多。而且书作中的单字大多取扁势,这样的安排,横画间的距离缩小,很易给人带来过于密集的压抑之感。而黄公望是在结构的处理上稳妥地托住了上面的结构部分,每一字呈开张之势的结构带给人以飞动,飘逸之感。字形结构经过这样安排之后,显得灵动又不失端雅,格调清朗。正如明人张丑对黄氏书法的评价: “如飞鸟依人,翩翩可喜。”[21]反观王蒙书作中的结字大体看来并无特别之处,结构平正,多采用上紧下松,左紧右松这类结字。这样比较起来显得上部、左部紧收,而下部、右部则显得宽松疏朗,这样安排起来容易给人以舒展洒脱之感。个别单字稍有变化,或用排叠,或穿插,或避就,不影响结体平衡,却带来结体的生动。从王蒙楷书 《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的结体整饬,结字宽扁,适当的夸张横向笔画,使字势取扁势,有赵字韵致而又具唐人的理法。黄公望书法中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夸大字中左高右低,横画上斜的欹侧取势的特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黄公望有意识地将每个字右上角的笔画尽量向上伸展,这些变化显然都是为了应着欹侧取势的需求而出现的。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其书作从单字到通篇都显得恣肆而奇崛,格调清朗不入俗格。

3.3章法

积画成字,积字成篇。对于章法的掌握很能考验一个艺术家能力的。[22]从章法方面比较,黄公望行书作品虽然字与字之间极少见到牵丝相连,但在章法的处理上字距要较行距小,所以我们仍可以感受得到流动于其间的那种上下一贯的行气。笔断意连,行气一贯是黄公望章法上的特点。而王蒙在章法上,似乎无意经营如黄公望之属的气息相贯的章法。观其作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皆结体内抱,中宫宽松,线条的起笔和收笔强调逆入回收,布局匀停,字距、行距的空间较大,各字独立成体,没有字与字之间的牵连和纠缠,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变化很不明显。故整体章法显得清而淡,疏宕朗逸。

单从二人技法方面比较来看,黄公望的书法在用笔上更加富于遒劲顿挫的清健之美,其行笔恣肆开张却无失控之感,真正做到了起止有法,收放有节;其结字不但增加了体势的变化,丰富了审美的情趣,同时令人耳目一新;从通篇上来看,黄公望所书笔断意连,行气一贯。王蒙在用笔上更具圆润流转的典雅婉丽之美;结字上法度严谨,柔美秀润,神得古人韵致;章法疏朗,运用留白传达出书者散逸简淡的美学追求。

4.结论

几个方面比较的结果综合起来,得知黄公望在表现其雅逸书风的过程中用笔清健,结字欹侧奇崛而不失稳重,气势开张而又能适时内敛,布局气韵贯通,格调清朗;而王蒙则用圆润的用笔,以清遒秀雅的韵致来表现其散逸简淡的书法风格。

比较黄公望、王蒙二人的书法可知,二人的书法在取法方向上有相似之处,都渊源于赵孟頫。但二人都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个人书风面貌,风格迥异,充分显示了个人的修养和师法取舍的高明,是自成一家的成功典范。

注释:

①明张泰阶 《宝绘录》记录黄公望曾于至大二年临李思训 《员峤秋云图》;于至正三年完成 《仿李思训》等画作,计二十幅,成《仿古二十幅》,见陈履生 《黄公望绘画年表》

②王蒙生年主要有1308年和1301年两种说法, “1308年”之说源于清代吴修 《续疑年录》;而 “1301年”说,是依据赵孟頫48岁时有得外孙的记载而得出的。温肇桐在 《元季四大家》中采用 “1301年”之说。

③关于王蒙于赵孟頫的关系,有外甥和外孙两种说法。 “外甥说”源于元末夏文彦 《图绘宝鉴》,后世许多著作沿用此说;而 “外孙说”是温肇桐在 《元季四大家》中彻底否定了 “外甥说”,主张 “外孙说”。在此基础上翁同文在 《王蒙为赵孟頫外甥考》中做进一步考证,推定王蒙系赵孟頫外孙。

④ 《录鬼簿》卷下载 “先充浙西宪吏”, 《无声诗史》卷一载 “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吏”。

⑤元仁宗延佑二年恢复科举,开科取士。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张丑.清河书画舫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陈履生.黄公望的交游与其思想、艺术 [A].见:常熟市文联编:黄公望研究文集 [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4]吴企明.传世名画题诗品赏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5]王恽,杨瑀.元明史料笔记:玉堂嘉话·山居新语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倪瓒.题大痴画 [A].见:清閟阁集 [M].杭州社出版社.2010.

[9]王克文.王蒙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倪瓒.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A].见:清閟阁集 [C].杭州社出版社.2010.

[8]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黄公望辑评 [J],中国书画,2010年04期.

[11]谢稚柳,周克文.中国书画鉴定 [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2]周积寅.黄公望与王蒙、倪瓒、吴镇 [A].见:常熟市文联编:黄公望研究文集 [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13]倪瓒.用王叔明韵题画 [A].见:清閟阁集 [M].杭州社出版社.2010.

[14]张丑.清河书画舫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5]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6]陈传席.黄公望的生平和思想 [A].见:常熟市文联编:黄公望研究文集 [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17]陈履生.黄公望的交游与其思想、艺术 [A].见:常熟市文联编:黄公望研究文集 [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18]倪瓒.答许良夫 [A].见:清閟阁集 [M].杭州社出版社.2010.

[19]倪瓒.述怀 [A].见:清閟阁集 [M].杭州社出版社.2010.

[20]陈传席.黄公望的生平和思想 [A].见:常熟市文联编:黄公望研究文集 [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21]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 [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2]沃兴华.书法技法新论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结字黄公望赵孟頫
黄公望
黄公望的人生
小品文选刊(2023年4期)2023-04-28 22:05:52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老年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7:04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意林(2018年1期)2018-02-01 16:23:46
赵孟頫《汉汲黯传》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33
书法“结字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实录)
中国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40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中国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32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4:00
『富春山居』经典名作
诗书画(2016年4期)2016-12-17 0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