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与数学思维课有机链接的几点思考

2016-04-03 01:18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训练课因数数学课

张 燕

《小学数学课程标》(下称《标准》)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标准》又指出:“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我校把数学思维训练课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项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我结合自己研讨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课的几点思考。

一、寻找好数学课与思维训练课的“纽带”

思维训练课不是为训练而训练的一种课,它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在抓好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设计的一种课型。故在组织实施训练课时切不可抛开教材,不切实际地去另搞一套,而应当找到与数学课相关内容的生长点、连接点,承上启下,在纽带处生根,在枝头上开花。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时,教材中出现这样一道习题:

用12根相同的火柴棍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1)你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2)你摆成的图形面积有变化吗?周长呢?

解题思路:“12根火柴棍”即图形的周长,要求“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即要围成四条边,对边相等。12就是2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先要取12的一半(6根)来分配所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和宽。

发现:所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相等,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这样一道数学题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复杂的解题策略。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操作能领悟到这一点呢?掌握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设计成思维课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思维训练课是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依照知识内在联系为出发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它是数学课的拓展和提高。因而数学思维训练课既不是数学课的重复,又不能脱离教材、超越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材料中的思维因素,即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与旧知识有何联系,这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上面的“火柴棍”问题,不禁又使我想起,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中课后有道这样的习题:

比一比、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一:每组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和是相等的。

如:12+6=16+2=18、25+4=24+5=29、14+5=15+4=19、16+5=15+6。

发现二:两个因数的相差数越大,积就越小,反之两个因数的相差数越小,积就越大。

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的两个因数,不就可以看成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吗?“两个因数的和相等”不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相等”,“两个因数的相差数越小,积就越大。”不就相当于“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如果能将这两块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数形统一,让学生们拓展思维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链,岂不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三、构建好教学思维训练的“序”

在以上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开始设计本节训练课的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构建思维训练的序列,按照分层次、划阶段螺旋式地推进的要求,试编出一节教程,并逐步加以完善。这样不仅使思维训练课有章可循、有本可依,而且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早早渗透,使数学课与思维训练课相机衔接,相得益彰。

现摘录如下:

1.设情激趣——疑。

笑笑想在家门口用16m长的篱笆,在空地上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鸡舍,想一想,可以怎样围?课件出示:

(将书上的“火柴棍”原题改造成笑笑“围鸡舍”。艳丽的画面,熟悉的人物,富于活力。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入手,增加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群体启蒙——说。

师: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围成的鸡舍必须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2:“16m长的篱笆”指的是所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16m。

师:(教师点拨周长必须等于16m)16m是要围成几条边?(提醒学生16m是要围成四条边)也就是四条边的总和等于16m,长与宽的和又是多少呢?(先要取16m的一半来分配所围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结合生活展开丰富联想,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

3.个体发挥——画。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可以怎样围?”要把鸡舍的图形展示出来,有什么好办法?

生:在坐标纸上画或用小棒摆。

师:我们就用坐标纸画出16m长的鸡舍,把边长1cm小格看作边长是1m。比一比,看谁设计得多。(为了留住图形,便于后面的观察、比较,这里选择画)

(学生拿出坐标纸和笔,快速绘画)

(由说过渡到画,由单纯想象步入绘画想象,拓展思维,进而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乐趣。)

4.团体配合——议。

(学生汇报)

A.宽1 长7B.宽2 长6

C.宽3 长5D.宽4 长4

师:如果我们摆的时候,或者思考的时候,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所有的办法一个也不遗漏,一个也不重复地列出来。就知道一共有几种方案了。

师:笑笑可以有4种选择,你们可以给她一些建议吗?

生:可以选长4m,宽 4m,因为它的面积最大。

师: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来算一算看。

(引导通过计算发现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师:观察这4种方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周长都相等。

生: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却不同。

师:长和宽如何变化?引得面积越来越大?

师生小结:周长相等时,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5.拓展延伸——悟。

(1)用20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其中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2)有两块长方形菜地,甲地长18米,宽9米;乙地长20米,宽7米,如果不计算,你能否直接判断哪块菜地大吗?

(3)不计算你能比较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16×9○19×6

(16和19看作长方形的长,9和6看作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周长相等,两数越接近,积越大)

(4)如果○+◇=24

☆最大可能是( )

(5)如果一面靠墙,用12m长的篱笆只围三面,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回首我校开展的思维训练课,我看到学生收获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智慧全新的跳动,它体现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有信心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以期看到更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训练课因数数学课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单节幼儿跆拳道训练课教学方法研究
积的变化规律
有趣的数学课
被偷听的训练课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网红”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