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2016-04-03 07:55:29刘荣贵苏喜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刘荣贵, 苏喜娥

(1.石家庄铁道大学 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刘荣贵1,苏喜娥2

(1.石家庄铁道大学 党校,河北 石家庄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43)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本文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构建科学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推进全社会参与和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阵地、探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开创就业与创业工作的新局面,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日趋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正在面临着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这些思潮从不同的方向和维度威胁着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其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趋势,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比如,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得到阶段性整治,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普适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一些错误思源的实质和危害被系统性揭示。但是,在某些领域和层面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显性和隐性进攻依然存在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中指出,虽然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是稳定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民主输出、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境外势力对宗教的渗透等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他们一方面依靠合理的文化交流扩大自我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度。通过各种基金组织、研究中心、国际学术会议、团体资助、项目交流等方式,在宣传“淡化意识形态”主张的同时,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出,国民一旦丧失警惕性,就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丢盔弃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代理人”。另一方面通过隐性的文化载体进行价值观渗透。在文化艺术领域,输出好莱坞大片、美剧、韩剧;在日常消费领域,输出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以耐克、阿迪为代表的服饰文化等等。这些貌似无害的大众化、商业化、娱乐化符号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渗透,手段更加隐蔽,方法更加多样,部分大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甚至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民主观乃至政治观。

(二)基础理论创新滞后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和予以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例如廉政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主参与、国企改革、环境保护、简政放权、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等8个理论改革难题,以及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特别是大学生切实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贵等现实问题。然而,由于理论创新上的相对滞后,在理论引导层面不能准确及时地对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出科学回应,大学生普遍会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寻找答案,致使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乘虚而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重新审视,一旦大学生发现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自己的社会经验与理性认识不符,就会或明或暗地疏远甚至于排斥这种主导意识形态”[2]。

(三)高校意识形态对新媒体的防御能力面临挑战

网络资源平台、交际平台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造成了一段时期内网络混乱无序、缺少规范,为西方反华势力有理论、有计划、有步骤地和平演变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舞台,网络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西方价值观、生活模式等腐朽思想通过网络加以渗透,甚至以大量虚假信息的形式,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作为当前意识形态较量的前沿阵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3]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主流呈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由于西方势力不断以“意识形态终结论”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认识,以及“淡化意识形态”的主张被一些人认可,加之一些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文化为载体,逐渐向大学校园渗透,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合谐的现象。

(一)对理想信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不足

当今我国社会,科学的信念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于受社会观念、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空谈,同时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党员干部腐败、社会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致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缺乏认识,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力下降。[4]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缺乏科学正确追求信仰,人生目标模糊不清,表现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责任意识缺失,沉溺于网络和恋爱,无所事事,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入党动机出现偏颇。由此可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新形势下业已受到挑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加强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能力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是非观、善恶观,但是由于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渗透,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被披上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外衣,引发了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失序,往往极力推崇个性张扬,关注个人价值和利益的满足,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处于价值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艰难困境。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认同感和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突显尴尬境遇

在当前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容等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三重三轻的特征: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考核、轻考评。教育者可以通过理论灌输,并且以考试的形式强迫学生记住条条框框的理论,但是不能强迫学生把这些理论铭记于心、践意于行。[5]由于大学生运用知识指导实践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面对普世价值、崇尚自由等西方社会思潮时,他们就毫无取舍地作为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同时,面对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由现实向网络空间的转移,网络意识形态中的隐性教育和话语体系构建成为新的课题。另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教育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对受教育者个性和需要关注不足,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弱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使90后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排斥心理,这必将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疏离感甚至逆反情绪。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也正是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崇尚创新,构建科学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当前,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都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分配关系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引起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6]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态度。高校把话语体系建设作为理论创新的手段,教育主体需要对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和话语质量进行主导,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作用力。一是科学设置话语内容。聚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话语主题、话语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住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强化“学术研究无禁区,教育教学有纪律”,传播正能量,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点。[7]二是消解话语方式中政治性话语的硬度。现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方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冷、强硬的现象,需要解决好理论规范性和话语通俗性的关系,把政治性的话语和抽象化的理论作柔性与具象的处理,做到“信、达、雅”,改变学生的“逆反”心理,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重视话语质量。用西方的理论裁剪中国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理论不自信的表现,要彻底改变“唯西是从”的思维惯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增强“三个自信”,将话语的传播贴近大学生思想,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状况、情感所需,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活动。

(二)注重协调,推进全社会参与和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与学校之外的社会机构、社区、企业等没有形成充分的合力,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出现了“知行不一”的现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社会、家庭教育的缺位现实,形成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育人机制。一是强化高校内部的协调育人机制。纠正部分教育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群部门和思政教师职责的错误认识,形成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的合力;统筹规划高校软硬件建设,把学术环境、管理环境、舆论环境与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通盘考虑,提升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浓厚育人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从社团中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建立稳定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规范社会实践教学,突出感性体验。[8]广泛联合社会领域的企业、社区、福利院、纪念馆等场所,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寻找有利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教育资源,使大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诠释所学理论,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活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互动。学生父母要积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学校将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与其庭沟通,发掘家庭教育、家庭管理、家庭引导的潜力,提升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倡导绿色,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阵地

信息化时代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和交往模式,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主体、对象和教育空间,改变了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方式,舆论生态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快扩散、高流转的趋势,微信、QQ、微博等新的人际交流平台扩展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各种思想观念、言论的传播与碰撞,为高校思想教育造就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环境,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抓住契机,占领阵地。一是强化网络内容的正面供给。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教育内容进行广泛传播,注重显性平台和隐性平台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网络化水平,坚定“三个自信”,同时加强网络法制和网络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甄别是非、抵制非主流意识渗透的能力。二是强化网络思政队伍的建设。建设并不断壮大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保证这支队伍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9]不断提升网络思政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网络思政队伍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引导能力,及时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三是强化对网络教育规律的把控。要准确掌握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掌握网络文化传播的规律,结合大学生成长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并易于接受的网络文化作品和艺术载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四)厚植开放,探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

我国多年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很难适应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特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一是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深入研究教育规律,把握个体化、全局性、立体型、综合性教育思维模式,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文化鉴别能力,并引导其理性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尊重受众主体的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受众主体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态度立场等深层次施加影响,建立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交往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开放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国内国际形势走向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同时,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的选修课,为大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空间,以兴趣引领效果,并通过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五)推进共享,开创就业与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对于国家来说,改革发展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是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判断高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必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一是要拓展就业创业渠道。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大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化解就业危机,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破除就业与生存的压力,消除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心理忧虑。二是高校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目标偏离社会实际、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岗位需求,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因素。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变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高校应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并引导创业实践活动,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随时为创业学生提供指导。三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想国家、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人民之所急,逐步转变择业观念,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现到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慧,赵晓春.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吴琦,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31-33.

[3]王炳林,褚素丽.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J].前线,2013(10):21-23.

[4]王晖.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25-26.

[5]陈思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4(35):58-59.

[6]徐晓风,张博.论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的多元文化背景[J].理论探讨,2015(1):44-48.

[7]郭凤志.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及话语体系创新[J].红旗文稿,2015(18):26-29.

[8]孙炳芳,张学军.利用河北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8-81.

[9]刘荣贵.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68-72.

[10]赵定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教学模式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11):73-76.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in New Situation

Liu Ronggui1, Su Xi’e2

(1.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under new situation, five development ideas are put forward to guid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or undergraduates. In order to improv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constantl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rational ideology discourses system, establish “participating together” educational mechanism through practice, build the positive network culture propagation platform, design the teaching mode accord with the la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reate the new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work.

Key words:ide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文章编号:2095-0365(2016)02-0098-05

收稿日期:2016-01-25

作者简介:刘荣贵(1974-),男,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D151081);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503039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2.18

本文信息:刘荣贵,苏喜娥.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2):98-10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