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格言诗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2016-06-07 09:12:32荣高悦贾晓英崔佳灿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荣高悦, 贾晓英, 崔佳灿

(1. 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2.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藏族格言诗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荣高悦1,贾晓英2,崔佳灿2

(1. 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050043;2.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摘要:格言诗在藏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反映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藏族格言诗也出现了多种译本传于世界各地。藏族格言诗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成为译者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奈达把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李正栓和达文波特对藏族格言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平分秋色,各具意义,各有原因,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是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先决条件,从而决定了译作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藏族格言诗;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在藏族文学史中,格言诗占有特殊的地位。格言诗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格言诗在藏语里被称为“勒谐”,意为“善言”。它采用四行一节的民歌体,两句写实,两句比喻,格言诗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民间典故、谚语等为媒介,运用丰富的比喻、推理手法,来叙述社会生活中的宗教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修行方法等,解答人们的疑惑。[1]

在格言诗中,最著名的是萨班·贡嘎坚赞的《萨迦格言》、索朗扎巴的《格丹格言》和贡唐·丹白准美的《水树格言》。这些藏族经典作品传世已有数百年之久。近几十年中,国内外有四位翻译家都曾经把《萨迦格言》译成英语。就其英文译本来看,共有四个版本:詹姆士·E·薄森 (James E. Bosson) 翻译的ATreasuryofAphoristicJewels(1969);藏传佛教徒塔尚·塔尔库(Tarthang Tulku)翻译的ElegantSayings(1977);约翰·T·达文波特(John T. Davenport)翻译的OrdinaryWisdom:SakyaPandita’sTreasuryofGoodAdvice(2000)和李正栓翻译的《藏族格言诗英译》(2013)。这四个版本都在不同程度上向国内外读者宣传推广了藏族文化。国外译者所译《萨迦格言》发行较早,《水树格言》和《格丹格言》在李正栓翻译前尚无英译版本。这种现状不利于国外读者对藏文化背景下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产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误解而被少数藏独分子所利用,进而影响到藏汉两族人民间建立在互动、理解和交流基础上的共同的和谐生活。[1]因此,李正栓译本的发行,对于传播藏族文化,深化民族友谊,扩大藏族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和翻译原则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传统也不大相同。文化传统表现在词汇系统里面就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集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文化负载词有三个特点:(1)文化负载词通常为某一个文化所独有,它只能存在于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它反映的是某一种组的特定文化。藏族文化深受藏传佛教影响,例如“喇嘛”和“班禅”等词只流传于藏族人民之中。(2)文化负载词往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意义。比如“青龙”在中国文化中,除了代指龙本身这种虚构的动物以外,还与白虎、朱雀、玄武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四象”,与水有关。而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却往往与邪恶和罪孽联系在一起。(3)文化负载词是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正因为此,很难或者不能在其他文化中找到对等词。比如汉语中的“风水”指的是在住宅选址时的方法原则,这个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示它的意思。

(一) 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指的是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环境。有关生态的文化负载词反映出自然和地理环境的特点。无论是山名、地名、湖名还是植物或动物的名字都是文化承载符号。兹将藏族格言诗中有关生态的文化负载词以及其英译列于表1。

表1 藏族格言诗中有关生态的文化负载词

藏族格言诗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包涵藏汉两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如果不深谙藏汉文化,这类文化负载词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不容易读懂的。在翻译生态文化负载词时,要特别注重其在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意象和引申义。由上表看来,李正栓多采用异化原则,技巧上以直译为主,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藏族文化的特点;达文波特多采用归化原则,翻译技巧是直译和意译的融合。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因为世界上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所用的物质会有很大差异。兹将有关物质的文化负载词以及其英译列于表2。

表2 藏族格言诗中有关物质的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生动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因为东西方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格言诗中的一些物质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为了正确译出物质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选择一种最恰当的翻译策略。由上表可见,李正栓和达文波特的翻译策略均以归化为主,但翻译策略上李正栓偏向于直译,达文波特偏向于意译。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由于风俗习惯、历史背景、行为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许多反映社会的文化负载词。兹将有关社会的文化负载词以及其英译列于表3。

表3 藏族格言诗中有关社会的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藏族特殊的社会传统在文化负载词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因此,这类文化负载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译者须对藏族文化有深刻了解,才能做到翻译的真实、准确。从翻译策略上看,李正栓和达文波特均使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但从翻译技巧上看,李正栓偏向于直译,达文波特偏向于意译。

(四)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广义上讲,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藏语格言诗深受藏传佛教影响,产生了许多具有宗教意向的文化负载词,兹将有关宗教文化的文化负载词以及其英译列于表4。

对于藏族格言诗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既要明确中西宗教的差异,也要找到中西宗教的共性。对这类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的原则是:在意思上不能完全异化,因为完全异化会使读者不知所云;也不能完全归化,因为格言诗作为诗歌的一种,没有进行长篇释义的空间。由上表可以看出,李正栓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达文波特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表达上倾向于采用西方人的思维。翻译技巧上,李正栓倾向于直译,而达文波特倾向于意译。

表4 藏族格言诗中有关宗教文化的文化负载词

(五)语言文化负载词

汉语和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这三者无论在语音上、形态上还是语法上均有显著的差异。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汉字都有四种音调,即阴、扬、上、去。音调是音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英语是语调语言,语调既有语法作用,能区分开陈述句、疑问句或反义疑问句,也有独特的表意作用。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特的搭配习惯,汉语中的四字词组就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有关语言文化的负载词及其英译列于表5。

表5 藏族格言诗中有关语言文化的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主要体现在成语和四字词语的使用上。四字词组大多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有意义和音律上特殊的修辞效果。它们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文字的表现力,也反映出作者和译者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在翻译中,李正栓和达文波特均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技巧上,李正栓倾向于直译,使用英语短语对原文翻译,而达文波特倾向于意译,使用单词进行翻译。

由于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负载词的大量使用构成了藏语格言诗的一大特点。在翻译中,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最大的困难和障碍之一。如何把它们恰当地翻译成英语以便向国外读者传播藏族文化,这是每一位译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在处理文化差异上,翻译界常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对其进行处理。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归化翻译是指译文要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使译语读者对外来文本的陌生感降到最低度(Shuttleworth M, Cowie M, 1997:44);而异化翻译是指译者在翻译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质性,故意打破译语的种种规范。”[2]

作为翻译的两种不同策略,归化与异化都有其存在的基础。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相似、相通的地方,这是翻译中使用归化策略的客观依据。奈达认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相似之处占90%,不同之处只有10%”。[3]在翻译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用两种文化里相似或者相近的方法来获取表达上的对等。比如中文成语“如履薄冰”,“趁热打铁”,在英文中则有内涵与外形十分接近的说法“walk on thin ice”和“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有些中文虽然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但也可以使用归化方式翻译成英语,比如英语中有“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it”,相当于汉语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即便各种文化的相似性有90%之多,但毕竟还有10%是不同的。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强大的吸收和包容能力,因此,外来文化中的新鲜成分可以通过异化的方法逐渐转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比如“鳄鱼的眼泪”、“象牙塔”和“料理”这些外来词汇,已经被国人接受并成为中国语言的一部分。异化的翻译方法能够把一种语言及文化信息以其最本真的面目呈现给生活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的人。因而,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

总之,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中选择,但这种选择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使用归化策略时,不能失去原文的味道;使用异化策略时,也不能让译文苦涩难懂。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三、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探究

每一位译者在翻译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译者世界观、价值观、精神气质、思想方式、宗教信仰、语言背景和翻译观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在翻译中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从而形成在语言、内容和文体上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译者特点的译文。[4]

约翰·T·达文波特本供职于西藏流亡政府计划委员会,他本着给当代西方人传播藏族宗教和藏族文化的思想完成了萨迦格言的翻译。他早年曾在阿富汗和中国大陆生活过,对汉藏文化比较了解,后赴美在藏学家洛桑·松顿的协助下翻译出版了萨迦格言的英译本。在其译作OrdinaryWisdom:SakyaPandita’sTreasuryofGoodAdvice的序言中,他提到“为了把原文中的名字翻译恰当,我们尽可能采用梵语,因为梵语相对于藏语更符合西方人的读音规则[5]”。正因为此,许多具有藏族特点的文化负载词直接音译成了英语,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他的译本中多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李正栓提出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实对等”原则。[6]他主张“诗歌翻译应当以诗译诗,能押韵时就押韵,但押韵不成不强求,坚决不能因韵损意。因此,是否押韵并不是衡量译诗的一个标准,只要能朗朗上口,准确地传达原意,译诗就是成功的。”因此,李正栓在翻译藏族格言诗中,对译文语言的把握是以忠诚平实为基础,适时采用归化策略以便读者理解,以此反映出格言诗蕴含的哲理和智慧,这种翻译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是相统一的。

三、结语

一个民族的语言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因此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传递。文化负载词是文化特殊性的反映。[7]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能够通过文化负载词强烈而鲜明地表达出来。藏语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富含藏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在藏族格言诗英译中,这类词语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对于翻译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应当分别加以考虑。在藏族格言诗英译中,生态文化负载词一般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便传达出该词的外延意义;在宗教文化负载词中一般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使原宗教文化能得到正确传达。实际上,以归化为主的翻译中往往夹杂着异化的元素,而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中也体现着归化的身影。[8]归化和异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都在翻译作品中有所体现。由于不同译者的主体性各不相同,对于具体翻译策略的应用也渗透出译者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无论是李正栓的翻译还是达文波特的翻译,都为藏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藏族格言诗英译 [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Shuttleworth M,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Z].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59.

[3]Nid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5.

[5]Davenport, John T. Ordinary Wisdom: 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 [M].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15.

[6]李正栓.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8): 36-40.

[7]次旦多吉.萨迦格言 [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

[8]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A Study on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Tibetan Gnomic Verse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Rong Gaoyue1, Jia Xiaoying2, Cui Jiacan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Abstract:Gnomic verses serve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reflecting Tibetan culture.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communic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s a result, several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Tibetan gnomic verses exist worldwide. Tibetan gnomic verses contain a lot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proves to be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translators. Eugene Nida classified cultural-loaded lexemes into five categories, the translations of Tibetan gnomic verses by Li Zhengshuan and Davenport share different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ought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reception are the prerequisites of the us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by doing so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translations are realized.

Key words:Tibetan gnomic verses; culture-loaded lexemes; translation method

文章编号:2095-0365(2016)02-0062-05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荣高悦(1979-),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诗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3Y5A74030);河北省高教研究课题(GJXH2015-213)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2.11

本文信息:荣高悦,贾晓英,崔佳灿.藏族格言诗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2):62-66.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46:35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12:28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9:43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28期)2016-05-27 20:09:53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科技视界(2016年8期)2016-04-05 12:04:27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