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华建铭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 江苏常州 213164;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报编辑部 江苏常州 213164)
刍议产学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财务人才培养
——以常州消费类电子产业为例
王琴1华建铭2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报编辑部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常州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有其特殊历史及特点,同时区域内消费类电子产业较为发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经济发展,对产业发展背景下财务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为人才培养两端的校企双方,从人才储备、信息集成、流程设计、财务工具的认识与使用等方面加强产学融合与培养对接,乃是区域产业财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消费电子; 财务人才; 产学融合
0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产业竞争力的“换挡期”,大批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复合技能型人才是产业经济的共同呼唤,这其中就包括众多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财务人才。
就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自上世纪末以来,就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整体基础差,办学经验与经费投入都相对不足,办学思想与办学机制相对滞后,在此影响下的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并逐渐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障碍。
1产学融合是常州消费类电子产业财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要在新形势下主动迎接并积极参与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与举措,就必须结合相应的时空条件,全力加强与区域经济的对接,切实与产业第一线的企业一起,依托产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全面更新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以及相关实施标准。
就常州地区而言,十多年来,经各方共同努力,高职教育发展的外在环境与硬件条件已大为改观,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上也都得到较大提升。但因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原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转化而来,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并未能完全、快速地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而旧的办学模式下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惯性,在新要求下的办学体制中仍然留存,同时在宏观战略视野内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定位不清,从而形成了制约本区域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形势好、期望高、起步晚、经验少、需求大、脱节多”也就成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难题。
伴随着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基于区域人才需求的财会类专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众多相对年轻的教师、部分行业企业以及境外教育资源被引进充实到员工队伍中来,这部分人相对于老员工,没有旧体制的包袱,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识水平高,竞争意识强,并具有较强的个体价值意识,从而为学校财务类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即使如此,由于理念、思维、教育理论、实践指导能力以及对实体经济的认知研判水平等的差异,使得教师队伍仍不能与社会发展及企业要求充分协调。
此外,由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欠缺,近年来不少优秀企业及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相继投资高职教育,参与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竞争中。公办高职院校虽是高职教育队伍的绝对主体,但与这类办学力量同台竞争时,对市场趋势与人才需求的领悟、把握都显得相对落后一些,并体现在具体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管理的执行中。再加之公立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一些体制限制,使其所培育的财务类人才与行业、产业、企业实际期望间往往形成较大落差。而由于实际薪资以及工作环境等的差异,使得高水平、富有实战与管理经验的企业财务人才,进入公立院校执教的人员也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已经成为常州前二十的产业之一,截止2014年底,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有近200家,民营(含控股)企业占91.7%,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中以瑞声科技等为代表的重点企业占常州电子工业重点企业总数的45.2%,由于拥有“新科”“瑞声”等行业品牌,常州也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声学元件最大的生产供应基地。但另一方面,2007年后影响全球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区域内相关企业“过度依赖出口市场、财务风控意识薄弱、预警机制严重匮乏、财务工具研究不够、优秀人才极度匮乏”等诸多问题一一暴露,并多以资金链的断裂为特征,部分企业破产、清算,从而造成了2009年以来行业的相对衰退[1]。
在此情形下,区域内校企双方如何通过互助性调整,加强互动与联合,共同解决财务人才需求与培养中的现实矛盾,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应是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特别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亟需直面并积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产学融合背景下常州消费类电子产业财务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2.1着眼财务管理根基,内培外引校企对接
消费电子产业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同步发展且全面协作与竞争的全球化产业。因此,常州的消费类电子企业要想在丛林竞争中获胜,不仅需要精确把握产业趋势、优秀的运营能力,更需要有一支熟谙行业发展要求、精通现代财务管理的财会人才支持队伍。这已是区域内企业从金融危机中得到的血的教训,更应成为后危机时代企业实现有效财务运作、护航企业发展的根基。面对这一挑战,恰恰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内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优势及人才培养功能,校企携手,通过项目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财务管理绩效的好坏,优秀财务人才的培养、储备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持久工作。就本地区相关企业而言,财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技术,还要了解行业特点、产业趋势以及相关市场竞争状况,更需了解企业内部的优势与短板,并能随时从各类财务数据中及时发现机遇与风险,推动企业遵守和优化财务管理引导下的运作流程,提升企业运营绩效、创造增值价值。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应积极实施“外引内培”的策略。“外引”既包括邀请财务管理专家进企业开展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员工培训,也包括直接引进熟悉行业的优秀财务管理人才加盟或支援,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内培”即选择业务娴熟、爱企敬业的高素质员工进行重点培养,具体可通过综合业务流程强化锻炼、提升技能、丰富经验,或送出参加相关学习与培训。而这两方面,高职院校在智力资源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针对企业具体需求的财务软件开发等多方面,都可与企业、行会携手合作;双方尤其可以重点结合常州及长三角地区消费电子市场特点、区域产业发展趋势,联合开展科学规划,优化财务团队结构,科学设计人员的职能定位、培养方式、任用策略等,着力打造融理念认同、运作管理、业务执行于一体的复合型财务人才团队。而诸如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共建专业标准及课程内容等,更是校企财务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的有效选择[2]。
2.2集成融合财务信息,优化流程共赢育人
与其他部门业务不同,财务管理中获得的众多信息,都与企业运转所有环节直接相关,并可由此从宏观、微观层面,了解、研判企业的健康状况,同时利用这一价值发现功能,推动企业运行流程的改善与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效益提升。
财务管理的关注重点在于衡量与监控业务绩效,管控和降低财务风险,寻求资金并优化使用效益,推动持续的流程改进以提升企业绩效,为设计和执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信息等,但如何较好地实现这些却需要企业持续努力并不断探索实践。次贷危机后区域内相关企业的案例及行业态势表明,资金链的健康稳定是行业内中小企业面对市场危机冲击时能否存亡的生命线[3],对于这些企业,风险管理不能只依靠财务部门独立完成,应从信息集成着手,以财务风控流程设计为切入点,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以及企业管理运营流程与绩效的优化。这是因为本地区消费类电子企业大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该设计阻力小、易操作,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快速反应,同时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企业风险与机遇,进而加强内外协作与指导以趋利避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其充裕的研究与调查资源,以及基于专业设置而获得的多源头行业、产业发展信息,为这一流程设计中的双方携手提供了天然支持。
在具体设计上,企业首先应设定好内部通用的目标数据及其准确定义、标准化的会计科目表、通用的标准流程和强制性执行标准等,依此整合企业从上至下的各个相关财务单元。其次,通过流程责任制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并简化各职能系统和组织结构,以促进管理的扁平化。而这两者又都是管理中的技术性问题,高职院校都可以提供相关咨询及解决方案的对接服务,从而在产学对接中实现互利共赢。细言之,该设计可结合多渠道汇集或征集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而使企业财务比较真实地了解企业策略与具体实效之间的吻合度,并及时调整、调度工作流程,并以垂直化的管理效率及时反馈或明确相应节点的人员与职责,这样既可以加强企业执行力,提高企业内部修正和面对市场快速反应的速度,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管理层级太多、渠道变革而带来的信息反应低效,最终提高财务资源调配和使用的效益。
这种以财务为接收终端的数据集成、分析与融合,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应努力扩展到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或企业联盟之间,而中小企业无论是人力资源分布还是专业能力,显然难以独立承担,而不具有生产功能的高职院校却拥有持久、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专业研究力量,且由于其专业布局,与各类各级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都有交集与合作,从而使其在这一以财务信息大数据为主导的企业流程再造中,可以在企业与市场之外,充分发挥第三方角色与功能,及时洞察市场发展变化,校企携手有针对性地共同制定企业发展策略、财务支持措施、行业背景下的财务人才培养标准等,使校企双方成为彼此的战略策划者、宣传者、制定者、落实者、完善者,成为彼此的风险监控者、任务组织者、流程优化者、建议提出者、方案解决者,而这一合作进程中,无论是院校的师生,还是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都可借此而成为双方优秀财务人才培养的动态观察点和英才后备队。
2.3充分认识财务工具,资源共享校企共建
现代金融的发展已为企业创造出众多的财务管理工具,并可应用于企业财务分析、投资管理、融资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收入分配等诸多领域。经历了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冲击的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以史为鉴,汲取教训,加强财务工具的认识与研究,不仅必要,也很重要,特别是要重点关注政策性、保障性财务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品财务工具的使用。前者如税制工具,包括出口退税、高科技企业认定等合理避税措施,企业财产保险(包括出口保理业务)以及一些政策性扶助贷款或科研资助基金的争取等等;后者如利用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主要是企业出口外汇管理)套保避险。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开启且正在积极推进,全球美元、欧元及人民币间激烈竞争乃至博弈不可避免的大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更值得关注。对此,区域内企业,尤其是众多出口型企业应学会如何选择外币结算,关注货币间的联动趋势,合理配比外汇收入与储备,在接受业务中用好货币远期合约,结合趋势预研设定不同货币权重,从而在到期收汇时形成一个外汇组合,以此规避相对单一货币的贬值风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利用这些衍生工具时,必须坚决摒弃投机交易思想,同时遵守严格的财务规范与操作纪律。
但就目前而言,本地区相关企业对此大多既缺少合理认识,更缺乏能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的财务专业人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精力更多集中于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运营层面,无暇、无心也无力考虑科学使用相关财务工具为己服务、护航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区域内高职院校却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多已与国内知名的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引进各种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及高水平的企业财务人员,开展专业教学与培训,这也为区域内校企间资源对接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间的战略博弈,一些财务工具的认识、运用时,还需积极关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内信息动态,及时研判并加以趋利避害。就国内
而言,应积极关注中国资本项目的扩大开放、“一带一路”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给消费类电子企业带来的财务工具使用机会,如境外人民币业务的放开,就为区域内一些企业赴境外、国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提供了可能;而在企业外贸业务结算时,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则也成为一种可行而双利的选择,尤其是与中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的东盟国家及韩国企业,以及其他与中国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的相关国家企业贸易结算时,更要合理利用这一结算方式。而这些与行业、产业息息相关的形势动态,中小企业未必能够及时认识并作出合理反应。但通过产学融合,高职院校恰恰可以为企业提供“天气预报”式的咨询服务。当然,从长久发展角度看,考虑到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消费类电子产业链具有全球性参与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更主动、积极地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加快与产业一线企业的联合,共同打造具有宽阔的全球化经济视野和高超的财务工具使用技能的的财务专业人才。
3结束语
经历了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可能即将出现的全球经济发展衰退危机,常州消费类电子企业以及服务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都有着突破竞争局限、做大做强做优的共同追求。作为具有多重利益交集的两大主体,应以凤凰涅槃的勇气,充分重视并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产学融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项目合作,从理论认知及实践操作层面,大力培育产业急需的财务人才,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荣.高职司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87-89.
[2]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
[3]马晶.关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44-46.
Study on Financi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and Study Integration:Taking Changzhou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 as An Example
WANG Qin1HUA Jianming2
(1.Financial Department,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Garment, Changzhou 213164, 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hool Papers,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Garment,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angzhou, which has relatively developed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 has its special history and features. Facing the chan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putting forward new demands of financial personnel quality and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the two ends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need to enhance industry and study integration talent reserve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rocess design, recogni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inancial tools, and so on. To regional industries, it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cultivate financial personnel.Key words: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 financial personnel; industry and study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 23-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2-0066-04
作者简介:王琴(1977-),女,中级会计师,从事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CDGZ2014020)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