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爱娟 姜 艳 纪 梁 罗士平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机制设计理论在高职园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谢爱娟姜艳纪梁罗士平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对常州高职园区院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中存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运行、产教融合与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与保障机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深度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激励相容策略,即运用调整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高职园区协同实践育人保障机制与评价体系,全方位管控科教城内实践性教学资源,实现园区内资源最优配置。
关键词:机制设计; 协同实践育人; 高职园区
1机制设计理论的内涵
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由美国教授Leonid Hurwicz、Eric S. Maskin和Roger B. Myerson创立并发展。其主要内涵是为达到资源有效配置而需求的一种激励机制,“资源有效配置”就是“物尽其用”,而“机制设计”则可以理解为“人尽其能”,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目标[1]。机制设计理论一般涉及两个维度,即信息维度和激励维度,信息维度主要考虑信息效率问题,任何一个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需要花费成本。因此,信息成本越低、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信息效率就越高。激励维度涉及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策略互动,如果在给定的机制下,无论采取什么策略,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占优策略,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1]。简单地说,机制设计理论所研究的核心就是如何在信息分散和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激励相容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2],使得参与者在发挥个人最大积极性的同时,也能达到政府或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2高职园区院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常州科教城是2003年常州市政府以“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核心理念,通过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领和资金扶持,省市共建的融高职园区、科技园区、企业园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生态体系[3]。目前城内有6所高校组成,并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集中建设了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工业中心和各类技术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充分体现教学、科研、实训、产业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实现城内学校资源共享。并引进了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服务机构投资或进驻,使研发、培训、社会服务、生产紧密结合,打造了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品牌[4]。
常州科教城高职园区经过10多年的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协同性、共享性、实践性还存在不足,制约着高职园区院校资源的有效配置。
1)宏观调控与微观运行的信息不对称。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上看,计划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属典型的“韦伯官僚制”[5]。一方面,地方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与高职院校之间为主从关系,管理机构的日趋臃肿和机械,操作系统的僵硬与保守,导致了园区院校对外部“市场”缺乏应变力和回应力,从而使高职院校难以跟踪区域、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和设置专业[6],热门专业与一般专业、冷门专业间存在着“马太效应”[5]。另一方面,严格的科层管理制导致办学理念、办事规则等缺乏自主权,从而降低了高职院校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削弱了办学主体地位,压抑了创新求变的空间,这种组织刻板僵化、信息迟滞、忽视市场的被动、机械的依法规范管理,由于无法及时回应“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形成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支撑和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导致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与高职院校微观运行计划性之间显得“格格不入”[5]。
2)产教融合与资源共享的信息不对称。作为教育园区,科教城本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已实施了部分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或共享,但还不完善,存在着共建不共享、共享不共建的问题。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为学生提供的20余个实践课程项目,对于科教城内6所高校10多万学生来说相对匮乏。科教城内各高校虽比邻而居,但各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甚少;信息渠道不畅,园区各高校可用作共享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寥寥无几,共享意识淡薄。此外,校外实践基地流于形式,高校虽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但没有更具实际意义的配套举措。校外实践缺乏硬性约束,政策支撑乏力。因此,运行校外实践基地或协作平台过程中,学校普遍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往往出现开头“轰轰烈烈”、过程“遥遥无期”、结果“不了了之”的现象。
3)协同育人与保障机制的信息不对称。园区内高校在探索具有常州特色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合作平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保障机制问题。首先,办学经费存在缺口。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园区高校教育经费收支普遍存在缺口。可预计的适龄生源快速下降,同时又要不断引进教学所需的先进仪器和设备,职业院校办学经费已捉襟见肘,如何通过政策拨款、专项扶持、资源互补、企业资助、合作共建等形式来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将成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要面对的难题。其次,缺少对高端人才吸引的特殊使用政策。在现有体制下,缺少引进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导师的绿色通道。同时,专业人才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和挽留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导致了职业院校既有理论深度又有高技术的专业师资匮乏[5]。再次,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的欠缺。科学评价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对经济社会的匹配度、贡献度及服务力,是新时期人们了解教育信息及学校发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教育是否在地方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否促进地方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多元的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6]。
3高职院校协同实践育人的激励相容策略
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是Leonid Hurwicz1972年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激励相容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一项制度或规则,找到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实现帕累托最优,以解决所有参与者的激励问题。据此,学校要在信息不完全、自由选择和分散决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展开博弈、进行探索,设计一种激励相容的实践育人机制[1],以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目标。
1)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激励相容。要改善高职园区宏观调控和微观运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首先要改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实现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纵向与横向宏观调控与高职院校微观运行的有序对接。政府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放权的力度,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充分的自主权力,改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比例[6]。同时,园区内各高职院校必须以产业为根本,以市场为目标,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限制,突破现有体制的束缚,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各高职院校应以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学科及传统为办学背景,打造各自特色,树立各自品牌,明确办学定位,避免趋同办学,并与考工、考级职业技能鉴定衔接,发挥化工机械、轨道交通、服装纺织等办学优势,推广合作渠道,引导跨行业、跨地区的校企合作交流,指导建立“职教集团区域性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有效资源配置[5]。
2)实践育人基地的激励相容。高职园区内院校之间实践性教学资源共享的全面推进,必须努力拓宽实践性教学资源共享的渠道、内容,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在硬件资源上,一方面,必须拓建现代工业中心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设备与设施。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放各校自身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供园区内其他有需求的师生共享。在丰富实践性教学共享资源的同时,城内各院校仍应遵循“以学生为本”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共享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7]。此外,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应优化各种实践育人信息平台,深化专业培养与生产项目相关的课程体系改革,寻求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课程,形成与企业需求同步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政策法规和协议的保障,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相互协作,规避合作的风险,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实践育人模式,按需培养学生,逐步缩短学生与企业实际生产之间的距离,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5]。
3)保障机制的激励相容。高职院校的有效运行均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实践育人的运行经费须采用多元方式筹集的方式,专款专用。首先,进一步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强化政府职能。其次,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的“分级投资,共同承担”的融资机制,努力拓宽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的空间和渠道。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经费,探索新型的合作机制,保障高职院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序运行。对于师资的激励相容,需落实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聘规定,制定优秀教师和拔尖人才奖励办法,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专兼职优秀教师[5]。优化“双师型”师资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人才流动和淘汰机制,实行按需设岗、择优聘任、优劳优酬。鼓励优秀教师跨校服务,逐步实现教师资源社会化。鼓励高职院校承担经营风险和压力,实行目标绩效管理,完善岗位薪酬机制,实现全员竞聘上岗,充分体现贡献与薪酬挂钩,强化薪酬激励作用,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综合收益。
4结束语
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对常州科教城内高职院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剖析,并从高职园区实践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入手,针对这些信息不对称采用激励相容策略,构建实施实践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完善高职园区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建立健全政企校深度合作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姜颖. 机制设计理论在高校社科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4): 74-77.
[2]孟卫东, 周陨龙, 黄波, 等. 机制设计理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统计与决策, 2010(10): 60-162.
[3]常州市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等. 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区域高职教育常州模式的创新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7): 5-10.
[4]黄衡. 高职园区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为例[D]. 苏州:苏州大学, 2012: 10.
[5]吴蕙卿. 常州市政府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D]. 苏州:苏州大学, 2014: 4.
[6]李生京. 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高职发展问题研究[J]. 情报科学,2008(8): 1186-1189.
[7]黄丽娟, 叶青.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3(6): 66-68.
Application of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in Collaborative Practice Educ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Society in Higher Vocational Park
XIE AijuanJIANG YanJI LiangLUO Shiping
(School of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Using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existed in practice educ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society such as the macro and micro operat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in Ch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park.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strategy is us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o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adjusted,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is improved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re perfected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park. The aim is to control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in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and thus implement optimal allo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park resource.Key words:mechanism design; collaborative practice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park
中图分类号:G 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2-0037-03
作者简介:谢爱娟(1968-),女,实验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和管理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CDGZ2015005);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GJY2013054)。
收稿日期: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