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春(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茶叶国际推广中的翻译策略研究
李丽春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在茶叶方面与其他国家有着非常繁盛的交易往来,时至今日我国的茶叶仍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在茶叶推广的过程中,因为语言的不同,使其茶叶的翻译过程出现了些许问题。本文将首先介绍茶叶在国际范围内推广的现况,再介绍茶叶在国际上推广中所遇到的翻译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茶叶;茶叶翻译;推广策略
茶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出口,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阔的市场。但是,现如今的茶叶出口开始进入下滑,其中有绿色壁垒的阻拦,但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翻译上的问题。茶叶的翻译问题会影响到茶叶在他国的形象,翻译上的谬误会引起消费者对茶叶用途、功效、口味方面的误解,也就对茶叶的国际推广产生了影响。
我国的茶叶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要的出口产品,国际上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决定了这方面的出口拥有着不错的前景。茶叶的出口有利于我国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也在世界范围内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近些年,茶叶的出口已经逐渐产生停滞,这并不是市场趋于饱和,而是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使得茶叶的出口贸易不得不缓慢下来[1]。
首先是外国的绿色壁垒,西方国家打着保护环境保护居民身体健康的口号,实际上超标准地提高某产品进入该国家时的检验标准和入口关税。这样,进口的茶叶就不得不缴付大量额外关税,被迫提高了茶叶的销售价格,进而使得购买的人群减少。
除去绿色壁垒之外,茶叶在国际上进行销售的翻译问题也是造成茶叶销售数量提升缓慢的原因之一。因为各个国家语言系统的不同,我国的茶叶在销售到外国时需要对茶叶的品种、品牌等进行翻译,让国外的销售群体能够从翻译后的文字中得知茶叶的品种和品牌。但是,低质量的翻译非但没有帮助消费者了解茶叶,反而使得消费者对茶叶的具体情况造成了误解。
2.1过分笼统的音译
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要求译者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还需要对两种语言的表现方式、发音方法、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翻译的时候成功掌握词语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才能正确体现出词语想要表达的含义。中国的茶叶有许多品种,这些品种的差距有时候就体现在茶叶的名称上。通过茶名,消费者可以了解茶叶的产地、形状、功效、工艺等等,有时茶名也是分辨茶叶的冲泡手段的方式之一[2]。消费者在买茶时,就是通过茶名来找寻合适自己需求的茶叶。但是,在翻译的时候,茶名的译名却很少能够体现出茶名的含义,大多时候只是将这些名称直接音译,并没有参考茶名的文化含义。我国与其他国家使用的语言系统不同,相同的音节在其他国家会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因而,其他国家在看到音译的茶名时,就无法通过茶名来了解茶叶的具体情况,也就很难找到合适自己需求的茶叶。这种草率的翻译是茶叶翻译不受重视的表现,音译是翻译时最懈怠的形式,这种翻译方式既没有考虑到茶名的具体文化,也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有时还会对消费者的购买产生妨碍。
例如“六安瓜片”,其茶名表现了这种茶叶产自六安,并且形状像瓜子一样,但是直接音译后,就无法体现出这些信息。还如“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之间,在音译时就有很大问题。工夫红茶着重在茶叶的不同,“工夫”一词,意在指茶叶的制作工艺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工艺。而功夫红茶则是注重泡茶的手法,其手法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功夫才能完成,所以才叫功夫茶。可见这两种红茶之间有所不同,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却一概翻译为“gong fu hong cha”,这不仅体现不出两种茶的文化内涵,也让外国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心生疑虑,无法理解其中的不同。当消费者没有购买到合适的茶叶,或者购买的茶叶与其消费目的截然相反时,茶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茶叶的销售受到影响。
2.2不尊重外国文化的忌讳
因为文化的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国家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每个国家都有其相应的忌讳,例如我国就较为忌讳与死者相关的事物,而外国也有着相应的忌讳,例如星期五、数字十三等。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注意一些国家的忌讳,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如果在翻译的时候冒犯其他国家的忌讳,可能会妨碍到我国茶叶在其他国家的销售,也是不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一种行为。例如我国著名茶叶龙井茶,在翻译的时候,就会带上“龙”这个词。龙在我国是代表着祥瑞和庄严,但是在西方国家,龙通常都是邪恶的代表,在许多西方文化故事中,龙代表着邪恶势力,例如撒旦和恶魔,许多故事中龙族都是作为反面形象存在的。龙井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使用“dragon”一词,就明显地犯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忌讳,使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对茶叶的名称产生抵触情绪,显然十分不恰当。
3.1翻译人才的缺乏
我国的翻译专业在近几年各种国际贸易的刺激下发展得较为迅速,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翻译专业。茶文化作为我国一种非常传统古老的文化,在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开设茶名翻译科目的专业还非常少,在这方面的发展也非常缓慢。我国的茶文化悠久而丰富,在茶名方面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讲究,就拿绿茶一类来说,按照茶叶的制作方式不同,也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等等,各种品种的茶叶更是有七百多种。如此复杂的茶名,在推广到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时候,却大多只能采用简单音译的手段进行翻译,可见我国翻译人才的缺乏[3]。这种人才方面的缺乏,一来是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设立专业的培训科目。这一点需要我国相关人员对其发展进行持续关注,提高我国在茶名翻译方面的科目设立数量,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让我国的茶叶在销售的时候,能够翻译成更加能够体现茶叶文化内涵的茶名。二来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对这方面的关注不高,没有注意到茶名翻译方面的巨大空缺,对这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兴趣。这就需要我国的教育机构加快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科普,提高我国高素质人才对传统化的兴趣,使得它们尽快注意到这方面的需求。国家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出改良,例如提高相关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
3.2茶叶翻译缺乏专业性
翻译这一行业也有各种专业方向的差别,译者在对某一文字进行翻译的时候,通常会选择自己较为擅长的专业,这样翻译出来的结果才能具有高质量。但是茶名翻译方面,就非常缺乏这种专业性。仅从许多茶名都是直接音译或者逐词翻译就可以看出,茶名翻译是多么粗制滥造,大多是非茶叶专业的人草草翻译了事的结果。其实在这方面,茶名翻译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是一方面原因,国家在这方面的专业规定不足也是一种原因。
我国的一些特有文化在推广到其他国家的时候,对于名称翻译都有一套严格且专业的规定,例如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我国就我国的各种菜肴食品名称应当如何翻译出台了《中文菜名英文译法》的规定,统一规定了各种菜肴在国外的称呼,极具专业性。但是茶叶方面,就没有这样的规定,导致茶叶在推广到国际上时,没有统一的翻译称呼,才在大多情况下采取了非常保守的音译和逐词翻译。国家在这方面的规定不足阻碍了茶名翻译的专业性发展,这一点和翻译人才专业性不足是同时存在的问题。翻译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无法翻译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茶名,也就无法整理出系统的茶名翻译规则,国家无法出台专业性的茶名规范,又加剧了茶名翻译了困难,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恶行循环。
4.1培育专业人才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人才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专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才基础,专业才能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茶名翻译也是如此,尽管翻译业是在高速发展中,各种高级翻译人才层出不穷,但是对茶名翻译感兴趣的翻译人才却是很少,而致力于这方面发展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我国需要致力于这方面的人才发展,首先要提高人们对于茶名翻译的认识程度,让这方面的空缺暴露在社会大众眼前,让他们意识到这方面对于人才的渴求度,才能招揽到相应的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才。其次要在高校中多多开设茶名翻译方面的专业项目,系统性地培育这方面的人才,这种专业性的培育,能够为茶名翻译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有专业底蕴的人才,才能够在茶名翻译方面做出有效的贡献[4]。
4.2提高人才专业性
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只是促进茶名翻译发展的第一步,有了相应的人才,还要提高人才在这方面发展的专业性,否则就会造成专业人才研究方向有误,反而妨碍了茶名翻译专业的发展。茶名翻译的专业性,首先要就中国的茶名含义进行调查,了解各种茶名取名的目的、缘由、内涵,然后再寻找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这样才能体现出茶名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才能传达正确的文化信息。在了解了茶名的正确内涵之后,翻译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出口国家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事物词语可能代表着截然相反的意义,更有非常多的忌讳。这些忌讳都是其他国家中不能轻易冒犯的部分,否则就是对其他文化的不尊重。所以翻译时,要避开这些文化忌讳,使用其他含义相同的词语进行替换,这样,既不影响具体茶名的含义,也不会妨碍其他国家消费者对茶叶的印象,才是茶名翻译的专业性体现。
茶叶的出口在我国是自古到今持续发展的一项贸易,时至今日受到了翻译方面的阻碍,这些阻碍大多是因为翻译时过分音译和逐词翻译,或是使用了一些其他国家的忌讳词语,导致我国的茶叶销售受阻。想要进一步发展茶叶在国际上的贸易,我国的茶名翻译应当更加注重翻译人才的培育,尽早设立统一的具有专业性的茶名翻译规定,才能有助我国茶叶贸易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倩.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名的英译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 2014 (04):39-42
[2]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 2014(06):84-88
[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04):120-122
[4]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83
作者简介:李丽春(1979-),女,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和教学法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