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环境对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影响

2016-03-29 10:27
传播与版权 2016年5期
关键词:微传播阅读方式碎片化

熊 娇



微传播环境对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影响

熊 娇

[摘 要]在微传播时代背景下,信息量更加庞大,信息传播更为多元化,信息内容和形式呈现碎片化,因此国民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结合国民阅读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微传播环境下全民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向。在微传播时代,要重视数字阅读的影响力,关注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加强传统出版业与新媒体的合作,持久推动深度阅读的开展,培养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推动整个国家、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微传播;碎片化;阅读方式

[作 者] 熊娇,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整个社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满足着人们日新月异的需要。信息的普遍性、流通性、共享性以及信息革命的不断升级,引导人类文明急速前进。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兴盛与进步,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推动,承担着重要责任与使命。而随着媒介技术与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人们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也已发生变化,曾经手不释卷、字斟句酌的仔细研读难以为继,如今快节奏、碎片化的屏幕阅读甚嚣尘上,甚至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阅读。因此可以看出,媒介无论是对于阅读方式,还是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甚至对于整个人类传播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微传播的含义及传播特点

与大众传播相对而言,“微传播”这个概念是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的一个新兴概念。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即传播内容、传播体验、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都呈现“微小化”。微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集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开放、平等、去中心化的基础上,融入了即时性、互动性与个性化。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迈进了一个处处“式微”的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已经超越了许多传统的媒体,其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微传播时代,新媒体拥有共同的传播特点:

(1)信息传播由单一的线性模式变为多元化。公众本身成为自媒体,他们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可以随时发声的信息传播者。公众的舆论监督职能不断凸显,媒体的公共性日益加强。

(2)信息内容愈加丰富,信息量愈加庞大。信息随时产生,人们随时接收。海量信息包裹在人们的周围,用户可接触、可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阅读内容也变得良莠不齐,显示出杂乱、琐碎的特征。

(3)信息内容和形式呈现碎片化。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注重时效,追求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对文字表达要求不高;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仅琐碎,而且明显缺乏深度,只能为读者提供浅层次的阅读。信息大量激增,人们表达意见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1]

二、微传播对国民阅读的挑战

新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很多影响,微传播改变了大众传播的模式和内容。信息传播渠道更广,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内容反馈更为便捷。信息内容纷繁复杂,从社会时政新闻到家长里短琐事,各种阅读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人们可以动动指头在手机上翻阅,滚动鼠标在电脑上浏览,生动的文字、绚丽的图片、及时的更新、超大的容量,使阅读变得轻松、简单、便捷,这也导致“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快餐式”阅读现象随处可见。“快餐式”阅读以一种随意性、懒惰性的浏览,成为打发无聊时光、填充大脑中空白状态的消遣,如过眼云烟般,不留下思考的痕迹。在微传播时代,阅读这项从古传承至今的活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信息碎片化挑战传统阅读形式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被破成零片或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21世纪以后,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中,并将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2]在微传播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快餐式的、条目式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在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注意力。信息碎片化引发了人们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也让大众群体呈现细分趋势,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即读印刷纸质书籍,而当微传播时代悄然来临,出现了“电子书”这一全新的形式。由于纸质的印刷书籍略显厚重,不方便随身携带,这也就使得人们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电子书不受时空限制,一部手机就能储存海量书籍,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新媒体时代对阅读的新要求。电子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能够满足人们学习和阅读的需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时间和空间被碎片化了,阅读时空也呈现碎片化趋势。

总的来说,信息碎片化对阅读方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阅读变得没有难度,变得轻盈。由于获取信息变得十分便利,人们便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更愿意接触和接受那些轻松性、趣味性的东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普遍盛行。另一方面,信息碎片化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面对汹涌而至的大量信息,人们需要具备更理性的思维和更高的判断力,才不至于成为被动的接收机器。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需要读者进行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

(二)手机阅读的普及挑战传统出版业

在各类新兴媒介中,手机以其移动性、互动性、便捷性、个性化等众多优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体,也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浏览网页、观看视频、交流信息。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这句话用来形容手机确实是再恰当不过。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阅读这一形式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人们不再手持厚重的书籍逐字逐句阅读,无论是社会热点新闻还是流行文学作品,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线阅读,也可下载之后离线阅读。加之手机比印刷书籍更方便随身携带,不论在交通工具上还是等待的时间里,人们都可以拿出手机进行阅读,移动阅读成为普遍的阅读模式。现代社会活动对信息资讯的需求量很大,更要求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信息的时效性强,手机移动阅读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从而,“低头族”一词应运而生,专指那些在地铁、公交车里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把碎片化的时间填满的上班族[3]。由此可见手机的普及和影响范围之广。

传统出版业面对电子阅读的冲击,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满足读者的需求取代了以往以图书内容和质量为王的市场趋势。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逐渐兴起。数字出版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是把传统印刷物进行数字化,它还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具体的服务模式,用数字化的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进而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一方面,数字出版能为人们的阅读需求提供一种更便捷、成本更低的选择;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也为传统出版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及内容供给。

由此可以看出,手机阅读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正在以其势如破竹的强劲力量,挑战着传统出版业和传统阅读形式。我们在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时,不能忽略手机这个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三、微传播环境下大力发展全民阅读

(一)直面媒介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阅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阅读的新常态,阅读变得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同时,人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随时随地即可进行的碎片化阅读让人们更适应并享受“浅阅读快感”。虽然浅阅读从某种角度来说有助于拓展阅读面,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缺乏逻辑和系统性,很难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平台加大对文化书目的宣传,在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与传播的同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仍然要加强纸质书籍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推广,培养全民思考与辨析能力,有效利用新媒介环境下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的便利性,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

(二)关注国民阅读需求及习惯的变化

处于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当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工作忙”“没时间”等成为借口,静下心来读书似乎变成一个“奢侈品”,更不用说去系统、深入地阅读。除了阅读数量不多和阅读方式的碎片化,国人的阅读质量成为“阅读危机”的焦点。在各种书店“畅销推荐”、网络“热书排行”中,励志、考试、成功学书籍多占据大半天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我,于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实际效用的书籍进行阅读,即阅读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阅读需要长期的积累,速成式、功利性的阅读无法关照个人修养与性格塑造。虽然说功利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知识传播,拓宽人的知识面,但过度功利化阅读会导致知识体系构建的缺失,使文化向单一性方向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英国《卫报》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我们停止阅读,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不再那么善解人意,不再自我反省,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发展。因此,我国持续开展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在微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全民阅读的推广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境。全民阅读的推广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浪潮的影响,将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结合起来,用科技手段缩小全民阅读的“贫富鸿沟”。

【参考文献】

[1]施秀芳.“碎片化”时代的手机出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文晓欢.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以“新浪微博”为例[J].北方文学,2011(6).

[3]常凌翀.数字视域下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博弈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微传播阅读方式碎片化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分析阅读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碎片化阅读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