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靖宜
从《蒙面歌王》的“变”与“不变”看国外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龙靖宜
[摘 要]随着真人秀节目兴起,越来越多的韩国综艺节目被引入中国,如《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无限挑战》等。因此,从电视节目模式角度对中韩两版《蒙面歌王》真人秀节目进行对比,主要从赛制、嘉宾和道具三个方面对节目进行内容分析,从而提出国外真人秀节目模式本土化的建议。
[关键词]电视节目模式;《蒙面歌王》;本土化
[作 者] 龙靖宜,传播学硕士,广东开放大学。
近几年,国内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国外节目模式引进越快就越早能拔得头筹,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如今,真人秀节目同质化泛滥现象严重,因此独一无二的节目模式与节目形式是吸引观众的重要筹码。韩国MBC电视台的音乐挑战类真人秀节目《蒙面歌王》(以下简称《蒙面》)凭借特殊的节目形式,在开播之际就创下收视高峰。所谓“蒙面”,就是所有参赛者都会带上特殊的面具来隐藏自己真实的身份,仅凭歌声来一决胜负。于是,此档节目在韩国播出仅两个月时间,就被国内的江苏卫视花重金购买节目版权,经过本土化加工与改造,于2015年7月19日正式开播,新的一轮收视热潮又被掀起。然而,在中国版《蒙面》第一季播出还未结束之际,却有中国网友开始吐槽该节目“唱的越烂,比越多场”。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业内人士也开始思考江苏卫视这种囫囵吞枣式的本土化制作方式,能否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综艺节目市场中站稳脚跟,因此国外电视节目的本土化问题将成为中国电视业发展的又一大难题。
“电视节目模式”一词被中国观众所熟知,是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开始,因其涉嫌抄袭英国《流行偶像》节目,此事件的法律纠纷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1]随后,“电视节目模式”的说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也开始成为电视行业主要的竞争资源之一。学者艾伯特·莫兰认为电视节目模式既是一种无形的信息,又是记录、组织节目元素的一种活动,同时他又总结出电视节目模式的十二基本元素。[2]笔者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定义的基础上认为,电视节目模式是指对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等基本构成要素进行标准化后的制作框架。[3]正因为这是一种标准化的流程与框架,电视节目模式才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迁移与复制。
而真人秀节目属于电视节目类型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是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规定情境中按照规定的游戏规则展现完整的表演过程,展现自我个性并被记录或者制作播出的节目,是真实与虚构完美结合的共同体。[4]纵观中国目前的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已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各大电视台主打节目类型。
因此,本文将对《蒙面》这一真人秀节目的电视节目模式进行分析,对比中国版与韩国版的异同,从而探究国外节目模式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启示。
中韩两版《蒙面》真人秀节目虽为同一节目模式,但是经过本土化改造后,中版节目的内容发生了改变。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比赛制度、节目嘉宾和节目道具三个方面对两版节目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其中的“变”与“不变”。
(一)“变”与“不变”之一:赛制与环节设置
《蒙面》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所有参赛者都要蒙面出现在观众面前,卸下明星的光环,以真诚的音乐态度来参与竞技。“不看脸,只听歌”的音乐态度是该节目的初衷。[5]中国版《蒙面》依旧延续韩版这一特色,以“声音论英雄”,回归音乐的本真。
同时,PK赛制在中国版的节目中也被保留下来,以此凸显该真人秀节目的选拔与竞技性质。然而,在PK赛制的使用上,韩国版与中国版的《蒙面》却截然不同。
从表1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中韩《蒙面》在环节设置上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1)败者揭面、胜者蒙面直到落败是韩版《蒙面》的最大亮点,这样的方式可以一直保持神秘感,更好地保留节目的悬念,保持观众对节目的持续关注。中版的《蒙面》却相反,胜者揭面亮相,败者可选择揭面与否而退场。这种改变似乎与《蒙面》的节目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会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晋级的歌王候选者都已揭面,那节目后半程与“蒙面”有何关系?
(2)PK赛制是两版节目最大的差异之一。韩版《蒙面》采取一贯的晋级模式,层层角逐,败者遗憾退场,胜者晋级继续比赛直到歌王诞生。比较而言,中版《蒙面》在赛制设置方面调整得杂乱无章,似乎与节目主题渐行渐远,逐渐落入传统音乐选秀节目的俗套。所以,这种“淘汰的人越唱越多,反而晋级的人越唱越少”的规则改革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对改造后的赛制提出质疑。
(3)韩版《蒙面》是MBC电视台策划的一档长期节目,从2015年4月开始一直连续播出至今,因此歌王也随之在不断更替。对于这样的播出制度,中版《蒙面》则做出较大的改变,节目按季度播出,每季诞生一位歌王。在播出策略上的不同也是中版《蒙面》对节目最大的改动之一。
(二)“变”与“不变”之二:参赛者和猜评团的“身份”
国内的表演选秀型真人秀节目一般都是以专家或观众对普通参与者进行选拔和淘汰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的。然而《蒙面》一改以往的选秀节目形式,参加表演竞技的选手均为明星,让明星回归“普通人”的位置,在表演舞台上进行展示、接受观众的选拔。[1]无论是韩国版还是中国版的《蒙面》,参赛者与猜评团成员都是来自多个领域,有歌手、主持人、演员等。这不仅增加了节目的悬念性,也提高了节目的娱乐性和可观赏性。
虽然在节目嘉宾的选择上有共同点,但是韩国版《蒙面》的参赛者与猜评团成员“身份”更加多样、参与人数更多。除了歌手、主持人、演员的“身份”之外,还有音乐剧演员、记者、谐星、笑星等也都参与节目。通过节目让观众了解到更多“隐藏”在其他领域的“歌王”,这在扩大了节目受众群的同时,又突出节目“以声取胜”而非“盖棺定论”的比赛理念,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公平的歌唱竞技平台。
相比而言,中国版《蒙面》无论是参赛者,还是猜评团成员,都无外乎歌手、演员和主持人这三种职业。尤其是在参赛者的选择上,除了在第八期节目中有大鹏(中国大陆主持人、演员)的加盟,其余参赛者均有过歌手经历,领域相对单一。[6]这非但没有提高节目的娱乐性,反而使节目参与面无形中变窄了。同时中版猜评团成员人数也由韩版的11人减少为6人,这一变化意味着节目节奏的改变。虽然中国版《蒙面》中增加了场外猜评嘉宾,却没有提升节目传播效果。此外,猜评团成员之间、猜评团与参赛者之间的问答无疑是韩版节目的一大亮点,通过对话交流,可以获取提供更多蒙面歌手的信息与线索,而参赛者也可以利用各种表演、语言来掩饰真实“身份”,这既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又丰富了节目内容,使之更加饱满。然而中版《蒙面》对猜评团的调整让节目的节奏发生了变化,悬念性降低,使之亮点变得黯然失色。
(三)“变”与“不变”之三:节目道具
在一档优秀的真人秀节目中,节目道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蒙面》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道具便是参赛者的面具与歌服,这是蒙面者隐藏自己真实“身份”最好的利器。在两版节目中,参赛者的服装与面具都是节目的亮点所在,既紧扣节目主题,又很好地提高了观众的关注度。
相同之中,也有不同。韩版《蒙面》的参赛者都将自己全副武装,尽量用服装、饰品来隐藏自己身体的特征。相比之下,中版《蒙面》在服装与面具的制作上确实心思颇多,但是在其掩饰参赛者身份的功能上却远远不够。很多网友表示还未听歌,就可以通过轮廓与身体特征判断出参赛者的“身份”,这大大降低了节目的悬念性,减弱了观众对蒙面者的好奇心。
表1:韩国版与中国版《蒙面歌王》对比表
对于原版的《蒙面》而言,中版节目或多或少地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其中的变化,有良性发展的,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中,留下更多的是对外国节目模式本土化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一)受众需求是节目模式发展的关键
真正好的真人秀节目不仅是收视赢家,更是优秀节目模式的范本与参考。《蒙面》之所以赢得观众的喜爱,正是因为其悬念式节目模式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黏度,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与观赏性。这也就启示我们,在电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观众的需求才是节目模式开发与制作的关键。因此开发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受众,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策划多元化的节目主题,才能避免电视节目同质化的残酷竞争,同时也为节目模式拓展更广的创新空间。[1]
(二)文化契合度决定本土化长远发展
《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一书中提到:“引进的国外节目模式要想赢得市场,完全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将国外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编。”[1]而本土化改造最重要的是要契合地缘文化。《蒙面》之所以在韩国受热捧,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貌在韩国社会重视程度极高。正因此,很多实力唱将或许由于外貌不佳而昙花一现或与歌手职业擦肩而过,而“遮面”“只听歌,不看脸”就成为这个节目得以长存的“灵魂”所在。比较而言,中国社会对外貌的重视程度远没韩国高,所以《蒙面》的这一大“卖点”没有十分契合中国的审美文化。这也是经本土化改造之后的中版《蒙面》有些许“水土不服”的原因所在。
虽然节目模式可以引进与出口,但是任何模式的本土化改造都需要契合地缘文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在节目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目标播放地的文化环境与受众兴趣,在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同时,[1]设计符合当地受众欣赏品位的环节、亮点。
(三)节目模式引入受限于客观现实
国外成功的节目模式并非就会在国内也获得同样成功,很大的原因要取决于国内现有的客观条件。在韩版《蒙面》的赛制中,每期至少要有8位参赛者参与竞技,而截至笔者撰稿时,已播出50集,估算共有超过300位选手参赛。众所周知,韩国发达的娱乐业每年盛产数以百计的明星,所以这样的娱乐背景为《蒙面》节目提供了良好的基石,为节目源源不断地输送参赛者。而在中国,若要在娱乐领域选择数百位明星参加一档节目,对于一个电视台几乎不可能实现。受限于中国大陆的各种客观条件,中版《蒙面》在播出策略上也要做出改变。与韩国娱乐环境的差异就限制了《蒙面》原版模式在中国的迁移,甚至也从某一角度决定了中版《蒙面》在中国大陆的“命运”。
在电视全球化的浪潮中,电视行业中的法律与版权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与重视,因此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出口会是中国电视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优秀的节目模式也会遭遇“水土不服”;相反,本土化改造后的普通节目也可以大放异彩。国外节目模式今后在中国的发展势必坎坷,任何节目模式引进的前提是要符合中国的客观现实,力求与中国文化有高贴合度,寻求多元化的节目主题、环节设置,制作符合中国老百姓审美需求的优秀节目。
【参考文献】
[1]刘昶,甘露,黄慰汕.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Albert Moran.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TV Format[M].Intellect Books,UK:2006.
[3]翟梓坪.模式化的电视时代——拥抱“内容为王、模式为先”的中国电视节目创意新时代[DB/OL].http://www.ahtv.cn/.
[4]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郑双花.电视音乐节目《蒙面歌王》的传播特色分析[J].传媒,2015(24).
[6]《蒙面歌王》中国版[DB/OL].http://v.qq.com/ detail/2/2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