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昉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管窥——以昌吉学院为例
刘昉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考试是有效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思政教师及优化教学途径的有效手段。“以考促教”是以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出发点,注重考核模式的改革,应以不断满足大学生德育教育需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要求为前提的有益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模式;改革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站在新起点上,开展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能够有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能够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公民道德的不断提高。基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吸引力的考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考核模式改革相关文件,要求各个高校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创新性的考核模式探索。近年来,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简称《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教学方式上,疆内本科类院校普遍对教材内容进行研判和整合,实现了课程授课的专题化教学;在考评体系建构上,一些院校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如考试基本实现题库制、题型多样化、题目覆盖面广、考试时间统一。但由于考核模式依然采取闭卷笔试、完成课后几道思考题等形式,这种考核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无法将知识由点连成线,再形成面,导致学生偏离了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因而,创新和完善《纲要》的考核模式意义重大,考核本身具有教育、导向和管理功能,《纲要》课程考核模式的创新研究,是思想政治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自觉地接受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教学模式中,同时更可以带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以往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试方式单一,闭卷多开卷少,重理论轻实践,一次考试定结论,多而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考试内容不合理,内容简单划一,容易导致教师教什么考什么,甚至在考前还要在所讲不多的内容中再划重点,而且考试内容过于偏重对理论知识和基本结论的记忆,脱离鲜活的社会实践。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考试试题答案固定单一,教师上课的笔记或教科书上划定的内容就是标准答案,这使得思辨性很强的《纲要》课程学习变成了非此即彼的单一化判断。同时考试也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教室教学为单一主题教学考核模式,抹杀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智能水平和思想道德差异。
(一)单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由于多数学生平时不注重努力学习,只是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致使学生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考核目的大多集中于观测学生对书本教材知识的识记,这直接导致在课程教学中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运用理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等方面的协调。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忽视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我教学的环节,忽视了学生成长性、过程性的评价,不能正确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不能充分发挥考试本应有的教育、管理、导向、鉴定和激励功能。
(二)考核内容单调重复,缺乏现实针对性
近年来新疆各高校《纲要》课考核内容一直围绕着“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这一教学目标设置考题,在试卷的客观题和主观题提问方式和答案评分中,已经形成固定模版,如经过查阅我院近三年的《纲要》期末试卷中,基本都涉及“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什么?”的问题,考题范围重复率高达62%以上,这种考试的范式,凸显的是单纯地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无疑将学生引导到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止步于“知”的层面,而非“知行统一”的层面,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只注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忽视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瞬时记忆一些书本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考核评价机制较为繁琐
考评体系的多维化发展,应当是在加强学生在学习《纲要》课的过程中学懂、学透“一条主线、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基础上,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自主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目前,以昌吉学院的《纲要》课考核方式为例,课程期末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日常表现、课堂发言、作业成绩构成,期末成绩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横向比较来看,这一模式可操作性强,具有代表性,但由于在期末考试成绩的核定中,理论知识识记能力在整个考核体系的配比中仍占有绝对比重,平时成绩测定的非量化性、科学规范性,造成《纲要》课考评机制构建的不完善性,严重阻碍了本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地发挥。
(四)考核激励机制欠缺感召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讲求双主题教育,即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交互作用,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纲要》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目的就是着力在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两方面作用。考核结果与学生实线能力评定的非关联性等原因,造成考核激励机制号召力弱化,致使《史纲》课程考试模式设置流于形式,“教考、教学”脱节。
基于对《纲要》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思考,结合《纲要》考核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认为,本课程在我院的考核方式改革原则应当立足于教学目标,结合《纲要》课程本身和学生特点,进行综合考量。
(一)知行统一原则
《纲要》课作为本科院校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设置及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重点在于帮助进行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课程教学成效关注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充实完善认知的同时,有益实现用正确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南,参与社会活动,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方式的完善,就必须把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内化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认知,外化为行为表现,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定学习成效评估的范畴中,这种行为实践的考评途径除了通过任课老师课上表现评定外,还可以在日常行为中根据自评与他评成果来完善,实现《纲要》考核方法选择的知行统一原则,这既能够有效激发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又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教育效果。
(二)导向性原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新疆高校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阐释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历史常识仅限于发挥一门历史课的作用,而更多的是要发挥政治课的作用,实现政治理论素养教育,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正确认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运用科学全面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道德修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简便性原则
由于《纲要》课程教学方案设置要求,本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教学时限一般不会超过40学时,既要体现本课程的重要性,又要避免教学改革不能间接增加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就必须巧妙权衡好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措施,只能从改革措施简易便捷入手来体现改革具有实际应用性和可操控性。在改革中我们可以广泛采取降低成本,扩大收益面的一些做法,如在网络测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应用方面,一些院校可以采用强强联合,整合现有资源,搭建公众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实践考评体系的构建来看,我们可以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建立课程实践基地,进行长期合作,实现高校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和社会公众教育的互惠互利。
(四)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建立在符合《纲要》课程教学规范性的前提下,在严格贯彻执行课程教学和考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灵活使用考核这个指挥棒,指导《纲要》课程教育教学,例如可以在考试题库的建设中,在教师给出范围和要求;此外,号召和指导学生参与题库建设,群策群力完善和丰富试卷出题类型,凸显学生在考核方式创新的主体参与性,在日常考核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和掌握理论认知和应用的能力,采取问题研讨、设置情景还原历史真相等方式,考评学生对教材知识中重点内容的延伸掌控,在闭卷考核成绩核定中,研判学生对问题认知和解读,不应仅是死扣标准答案给出合理评定,而应当引导可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现实问题做出理性分析,对即将面临的问题能够做出合理推理,切实能够对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
五年来,笔者通过亲身参与《纲要》课程的教学和新疆高校本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以提升《纲要》教学实效性为目标,不断在教学研究中尝试各种以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力图实现帮助学生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和思想道德素养的目标,就现阶段改革成效来看,持续推进对本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创新性改革势在必行,即采取全方位考核模式,综合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全面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的日常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平时考核与期末测验的结合,卷面成绩与日常表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纲要》课考核工作的科学性。
(一)考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纲要》课的教学内容
学习《纲要》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了解近代中国如何根据历史的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教材中知识点的介绍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或者特定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例如虎门销烟中的代表人物林则徐,在被贬斥到新疆后,仍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信念,不顾政治上所处的逆境积极履勘,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关心边防和少数民族疾苦,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景仰,来体现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者的高尚品质,在试卷主观题的设置中,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假设学生与林则徐角色互换,当你面临外辱的烟毒入侵,除了虎门销烟是否还有更权宜的途径进行反抗,在你身处逆境时,如何笃定爱国情感,报效国家?”在涉及开天辟地大事变内容的考核中,我们可以给出学生这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新疆早期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中俄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请根据课外阅读,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证。”如此有侧重和有针对性的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激发学生以学习《纲要》课为契机,自觉了解在近代中华民族寻求自立富强的大背景下,本地区,本民族如何参与历史,扮演历史创造者角色的探究式的学习兴趣,无形中推动了教学资源及途径的优化整合,在教学中做到了引导大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二)完善考核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为《纲要》课打造精品课程提供借鉴
《纲要》课程考核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优化,归根结底是实现本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双重优化,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考核模式改革完善,目的是“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提高《纲要》课的吸引力,实现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特点,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我院开设的《纲要》课程,距离自治区精品课程仍有一定距离,尽管在课程的专题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平台开发等方面,本课程的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充分重视和措施到位,促使课程成效评价体系的动态有序发展,我院的《纲要》的精品课程打造就能够预见。
(三)建构多维考核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纲要》课案例教学互动性优势
多元化、复合型考核模式的构架是实现《纲要》课程考核多维化发展的核心,结合我院本课程设置和学生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原有的课程考核模式基础上,开发和增设新的评估方式能够达到有效丰富《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内涵,拓展我院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手段外延的目的。通过构建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地以测试成绩为主的评价,建立灵活多样、操作性强、可调控的科学化、人性化评价体系,实现考前、考中、考后全程相互关联的监测平台,在理论应用中,挖掘和研发代表性强,理论重点交互性强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营造浓郁的互动性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氛围。
(四)逐步形成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能够发挥《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从微观来看,传统观念中考核模式的改革注重的是教学效果评价,欠缺效果评价的反馈;从宏观来看,考核模式在高校组织教学工作中,扮演“教—学—考”三个环节的最后一个步骤,因而,片面地强调考核的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中摒弃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割裂了考核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关联性,断章取义,因而《纲要》课程考核模式的创新是立足于逐步形成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无论是重视考核评定结果的反馈还是关注以考促教的目的、手段、途径,都是期待达到以点及面地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发展效果。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是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是纲要”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21-24.
[3]齐卫平.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素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28):53-55
[4]刘晓芸《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探微[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19-121
[5]张静,解庆宾,王俊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再在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04-107.
A/K
A
1671-6469(2016)-05-0104-05
2016-01-10
昌吉学院院级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考核模式创新设计——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14jyyb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昉(1981-),女,新疆石河子人,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