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守春 唐 菀
(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安徽 芜湖 241003;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安徽 芜湖 241003)
高校经典诵读论析
乔守春1唐菀2
(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安徽芜湖241003;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安徽芜湖241003)
高校经典诵读的开展,虽有成效,但现状不容乐观,缺失主要表现,有三:理解诵读内涵不够全面、运行诵读机制不够健全、开展诵读活动亦不够深入。意义主要表现,亦有三:促进文化传承、推动道德培养、强化语文教育。为做好诵读工作,高校采取主要途径,仍有三: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创新经典诵读的方法、夯实经典诵读的保障。
高校;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社会实践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教育,已由最初的政协委员提案呼吁,渐渐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内外皆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本文拟就高校开展经典诵读的现状、意义及其策略作一论述。不足之处,祈请指正。
(一)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从学校层面看,经典诵读作为一项自上而下社会实践活动,虽有政府相关部门力推,也仅仅是作为突出学校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的诸多捷径之一,而经典诵读具有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战略意义并未被充分认识、挖掘。从教师层面看,为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保证诵读教学实际效果,需要一定科研作为支撑,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有更为旺盛丰富、更为充沛的精力从事经典诵读的研究。于是,出现了诸多于丹们,烹《论语》为“心灵鸡汤”,佐以“哲理故事”,烩成“思想快餐”,以撩起都市中人对所谓经典生吞活剥式的消费。从学生层面看,经典,尤其诵读,似与他们心无挂碍。其看重的是学科成绩、职业资格考试的价值,一切参与行为均持所谓的实用理性价值观,也即以能否获得短期回报作为评判的标准。所以,相当多的学生参加诵读经典活动,目的是“以获得学分、满足心理、为就业铺垫等现实性的抉择为前提的”[4]。
(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办学,更多关注的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招生形势,学生就业情况,校区建设、教学设施配备,以及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督导,等等。经典诵读的开展,要么仅仅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一般是教育厅有关个别处室的支持和推广,要么一些先行者依靠自身力量而开展起来的自发性活动。就全国层面而言,经典诵读未能有机融入高校办学,缺乏科学制度的有力保障,缺乏完善机制的长期支撑,教学计划没有编制,师资队伍尚未形成,经费供给相对匮乏,覆盖群体十分有限。因此,即有诵读活动开展,实际效果受到极大制约。
(三)活动开展不够深入
诵读经典,可使学生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面提升素养。然而,眼下一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正如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先生所抨击:“目前社会上的所谓‘国学热’只是一种假热!”详言之,就是“重技艺表演,轻文化内涵;重课堂教学,轻课后阅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悟;重集体教学,轻个体自学;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5]。有媒体报道,2011年9月,江西省德兴市某校,百名新生,齐聚操场,由老师领读,齐声朗诵《弟子规》。孩子们身穿学校自制的简易汉服,玄领、青衫、白裳,一次性纸杯、簪一支竹筷当做发冠,系于头上,颇有些古代士子范儿。此举被网友谑称“读书顶个杯具”。深究闹剧的根柢,一因现在的经典诵读活动皆是形式主义,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很重视如何造出成绩,如何向上级汇报。而验证一项工作的好坏,组织一次活动进行整齐划一的表演则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为了整齐,让学生反反复复练习,不仅是声音,甚至手势、头的摆动,甚至还要求服装私人订制。二因教师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不做深入理解,或断章取义,盲人摸象,或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一)促进文化传承
经典,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亦是创造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因子,是一个民族保持旺盛创造力的充沛水源。习总书记语就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1]。诵读经典著作,可以熟悉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宗教礼俗、学术思想、教育科技以至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知识,促进学生把握传统文化及其蕴藏的民族精神,成长为文化传承、弘扬的接棒者,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累世不息。
(二)推动道德培养
历经千年积淀,传承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2]。先秦时期的诸子哲学,韩柳欧苏的璀璨文章,左班司马的史学名作,争奇斗艳的唐诗宋词,清新绚丽的元曲小令,气象磅礴的明清小说,皆蕴藏着浓郁的道德追求和厚重的精神价值,不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还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骨气,等等。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学生诵读这些文化经典,民族的正气、爱国的思想、做人的气节,就会无声地流入他们的血液,渗入他们的灵魂,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视野、增加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品德,推动道德培养。
(三)强化语文教育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反断地诵读所形成的信号刺激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交谈和默读,使书面语系统‘内化’的速度和牢固程度也要超过默读。”[3]这种口、耳、心的配合,使得大脑能更好地接收、储存信息,提高阅读、理解文本的速度、深度。学生不仅训练了语音,端正了语速,而且规范了语速,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正如曾国藩在谈诵读体会时所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确实,诵读的过程也是熟悉句型、积累词汇、洗炼语言的过程,进而把诵读的经典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训练缜密的思维,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培养较高的写作能力。
(一)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
经典诵读内容的设计,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素质。选择诵读的经典,要能够切实推动高校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理性精神的培育,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的播布;而那些宣扬封建文化、小农意识等糟粕,应予剔除。二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诵读的经典应注意人文专业与非人文专业的差异,充分考虑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将文化修养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架起通才与专才的连接桥梁。譬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诵读《礼》《乐》等经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诵读《孙子》《易经》等经典;地理专业的,可以侧重诵读《水经注》;可以引导学习工科的学生重点诵读《梦溪笔谈》等著作。这样,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还能够得到专业知识的启迪。当然,诵读选文的数量,“一定要少,使其学有余力;要精,使其学有质量;要用,使其学有所用。”[6]
(二)创新经典诵读的方法
一是在选定经典内容的基础上,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讲求方式方法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好经典,读经典,用经典”的良好习惯,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二是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成立国学经典的研讨会、传统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构建“经典文学场”,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三是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探讨诵读方法,提升经典诵读活动立于学术研究的平台。四是定期开展诸如经典朗诵比赛、“我读经典”演讲比赛、经典诗文书法大赛、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竞赛等比赛,营造浓烈的经典诵读气氛。五是组织经典诗文诵读团或实践队,有计划地深入企业、农村和社区,围绕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感悟经典诗文的魅力。六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可在校园网上开辟“国学讲堂”和“读书论坛”等专栏,由文科相关教师负责管理,定期开展经典导读,为诵读者训练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帮助。
(三)夯实经典诵读的保障
一方面要培养优秀师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所以,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优秀的师资,提升教师和学生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传授学生诵读的正确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主动性。既可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师资培训班进修学习,亦可邀请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讲座。另一方面要完善考评机制。目前,高校教学考评机制,对“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考评,尚处散漫状态,缺少官方统一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诵读经典活动在大学群体中的开展与发展。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可从根本上保证经典诵读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促进这种诵读活动广泛开展,不断取得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平台。高校需高度重视,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继续推进经典诵读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上作出贡献。
[1]习近平.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2016-01-16.
[2]青海日报:用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EB/OL].http://www.wenming.cn/wmpl_pd/ddmp/201112/t20111209_ 420142.shtml,2016-01-16.
[3]戴昭明.语文教学诵读法原理探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59.
[4][6]武宝宁,刘建华.学诵读经典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3):172.
[5]展明锋,孟庆渝.经典诵读活动:成绩、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2,(1):71-72.
G64
A
1671-6469(2016)-05-0005-03
2016-01-25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2015zsxm008);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项目“社会实践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2014Yjyxm15)。
乔守春(1972-),男,安徽霍邱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唐菀(1967-),女,安徽桐城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