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优势 传承民族文化

2016-03-29 06:44张广才张慧诚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民族

张广才 张慧诚

(1.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2.昌吉学院图书馆 新疆 昌吉 831100)

发挥高校优势 传承民族文化

张广才1张慧诚2

(1.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108;2.昌吉学院图书馆新疆昌吉831100)

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建立的基础,且民族文化的兴盛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基本支撑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上的。高等学校是传播、弘扬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面对当下信息媒体高速发达的社会,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今天弘扬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使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素质营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高校;传承弘扬;创新

众所周知,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文化兴盛的基础上的,而且民族文化的兴盛是该国家、民族强盛的支撑点。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一个载体,其本质要义就是对古代高尚文化精神的一种再现。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得以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上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扬弃地继承。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该民族的根基,同样,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基石和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毋庸置疑,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非凡。21世纪的今天,高校如何进一步向在校大学生普及、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高校又如何发挥其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来描述中华文化的精髓:“或许有一天,基于零碎的认识,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它是成熟的,异教的,欢快的,强大的,预示着对所有价值的重新估价——是出自人类灵魂的一种独特创造。”[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持续升温的传统文化热,深深触动了国民的文化情结,直击国民心底,引领社会时尚和社会风气。持续升温的传统文化热,一方面反映了国民亟需了解、传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文化的诉求;另一方面凸显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表象,这种文化表象反映了我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成功发展基础上的诉求,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渴求也成为我国高校一道灿烂夺目的风景线,因此,在高校普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对传统文化要进行细致的甄别。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其源远流长、因此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但其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因此,在普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时,要保持批判地继承态度。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了。高校应该把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与现代社会新的文化思想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样的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有永恒的魅力。高校在普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时必须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坚决反对文化迷信、文化功利和文化排外的文化观;此外,对民族传统文化,高校应该培养在校大学生拥有文化自信的心态。

其次,提倡专门研究与普及、传承相结合。专门研究是基础,普及、传承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通过专门研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解释、阐释和创新;普及、传承则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浸染高校学生,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当中去。

第三,注重普及、弘扬、传承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弘扬和传承,要强调创新与发展,如何更好地创新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这是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亟待思考和提高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传统文化不仅是产生于过去并已沉寂了的历史现象,对今天的每一个大学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更是连接古代、现代、未来的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些可有可无的历史知识,而是要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自觉继承中华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优秀传统并建设和发展成为现代的新型文化。如此,在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客观、全面和科学的认识是首要条件。与其他文化类型相比,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同之处颇多,其显著特点是内容具有独特性,体系具有严密性。然而,由于百年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来文化的侵入与影响,使得我国在近代相当一段时间里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语言文字,这直接导致了部分知识分子文化不再自信。这种文化不自信一直影响到当代部分人,他们身上至今还不同程度地缺乏文化自信。由于文化的特殊性,短时期内缺失的文化自信,必然导致国民文化自觉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处延伸。因此客观、全面和科学地重新审视、认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经受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后,进行文化清理和重新修缮中华民族文化家底再一次实现文化繁荣、文化创新发展的首要前提。关于对传统文化的清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清理成果至今仍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系统性、认同性和一贯性。在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清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其次,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是重要基础。坚持用科学、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民族传统文化,是传承、弘扬、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备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其源远流长、因此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像治国借鉴的二十四史、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老庄之道、主张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规范社会行为活动的伦理之道等等,这些思想道德资源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校在客观、全面和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区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前提下,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引导学生评价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用科学客观的态度评价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立足我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思想和全面复古思想及教条倾向;二是立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反对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和纯粹的精神决定论及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第三,辩证批判地继承、创新地发展是必然要求。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其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就要用辩证的、历史的、批判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甄别、规范、定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我们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必须面对当代全球化多元文化融合的现实,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存、共发展。在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得文化传承深深烙上了时代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如何才能更好地批判地继承,创新地发展传统文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把握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同时又要关注文化的时代性。力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更具包容性,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

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之一。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等方面要将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有机进行结合,让大学生从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

高校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否有成效,效果有多大,其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接纳机制、接纳心理和接纳路径,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统一提供机制保障;从当前高校文化传播、传承机制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借助日常教育、依托文化宣传和大众传媒等平台,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教化人心的强大功效,究其原因,或许我国目前正处于多元文化碰撞时期: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兼容交织,这毫无疑问会影响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因此我们应针对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构建高校系统性、多样性、多方位辐射、立体化的传承体系,如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此外融合传统传媒与新兴媒介的优势,打造一个全新的传媒平台,通过该平台来构建一个灵活便捷、覆盖面广、途径多样、学生更易接受的文化传播体系,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不断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孔子研究院考察时说:“中国共产党人应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3]历史已经证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思想资源,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党治国安邦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

高校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传播和宣传真理的阵地,同时也是传播、弘扬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持续升温的潮流中,各级各类文化教育部门、机构都以极大的热情、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学习活动,当下全民族几乎都关心、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作为高校,应充分展示其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目前,全国众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尝试与调整。然而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或国学传播机构的并不多,导致高校研究普及传播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大气候不足;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办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网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定期举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多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纳入校本教材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更多地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文化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高校既不能盲目崇古、复古,也不盲目媚外、排外。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兼收并蓄,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样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魅力,这样的民族,国民文化才有自信,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和认同,这才是高校对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起码心态,只有这样,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才能得以传承弘扬。

[1]林语堂.大城北京[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Z].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1).

G40-055

A

1671-6469(2016)-05-0001-04

2016-08-29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Y1573);江西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子课题: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GJRW-15-03)

张广才(1971-),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张慧诚(1959-),男,天津人,昌吉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比较。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