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添妙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
服务产业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研究
龚添妙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
摘要: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仍存在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融合不够、教学评价不够系统、现场管理不够精细等问题。从加强现场管理、营造生产氛围、开发模块化课程及利用信息化手段等出发,改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服务产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教育系统以及促进民生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创新实践教学,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职教理念的要求,更是实现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连接,学习与工作融通的重要手段。
(一)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1]。职业教育的跨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跨界,二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跨界,三是学习与工作的跨界。因此,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已不再是总量扩张的过程,而主要是结构的升级转型,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但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关键在于制造业。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可见,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高端的工程技术人才,也需要精英管理人才,更离不开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精神的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中国制造”迈向“精品制造”、“中国创造”的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离不开职业教育人才与智力的支撑。
(二)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每年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1000万左右的毕业生[2],为国家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从需求看,当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数量方面,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许多企业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截至2014年底,技能劳动者仅占从业人员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仅5%。分布方面,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均,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传统机械加工类工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较少;年龄方面,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素养方面,我国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可以说,一流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已严重影响着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前途,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践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是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跨界的重要桥梁。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有效
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是反复练习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知识的主动建构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但是,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演示环节,明确每一步的操作程序与规范,学生模仿教师步骤在机器上进行演示。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过程偏程序化、机械化,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由于教师数量和设备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多名学生共用一台机器,学生轮流操作,教师巡视进行指导,这就导致每名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较短,教师难于发现每个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难以掌握实践质量,也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毕业即顶岗”的人才要求。
(二)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融合不够
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不能只局限于狭隘的“技术教育”,还应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职业人”一方面应具备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另一方面,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职业品质。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职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加之,多数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技能训练过程中仅仅关注技能提升,学生难以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不能将书本上的职业精神变成可感知、可触摸的东西,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培养脱节。
(三)实践教学评价不够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基本上以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蓝本[4],在设置评价指标时更注重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学生的到课率及最终成绩,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与精神、技能表现等,更忽略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现场环境、程序、工具等的管理,过程性评价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此外,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能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更多地是为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评价所固有的多元化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四)实践教学现场管理不够精细
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习惯,校内实践教学场地应该按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要求进行精心布置。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场一是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实践教学现场没有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与企业真实生产现场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现场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实践教学现场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布局不合理、分区不明显,设备与工具摆放随意、标识不明确,环境不整洁、现场凌乱,安全措施不完善等;三是实践教学现场没有引进行业、企业文化,缺乏文化氛围。这些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更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等职业精神的养成。
(一)完善现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合理的生产布局能实现设备间的生产配合关系最优、设备的利用率最高、物料运送代价最小,是工厂生产管理的重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精细的现场管理能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简单来说,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场管理的对象包括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设备的管理、耗材的管理、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安全管理。要实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场管理的精细化,首先,要形成现场管理的标准,制定各类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应参照企业生产车间功能布局,通过不同颜色的油漆和胶带来实现实践教学现场的功能分区,如可将实践教学现场划分为教学区、作品展示区、产品作业区等,并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使用标签、线条等直观标识,明确各设备、物品等的摆放,实现实践教学现场的定置管理。再次,高职院校可利用教学看板,将教学内容、操作要点、班级管理、实践进度等数据、信息予以公布,做到实践教学的一目了然和问题的及时发现[5]。
(二)营造生产氛围,促进技能与素养融合
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长久的训练与熏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要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把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融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一方面,对接企业,将企业管理标准转换为教学要求,引入企业文化。通过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物质文化,营造出一种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通过引入企业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激励制度,让学生提前感受和适应企业的制度文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细节的管理和习惯的养成。参照现代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出勤、穿戴、清洁、行为习惯等标准要求、常抓不懈,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责任感和安全意识,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工作状态。此外,严格规范教师言行,也是促进学生技能与素养融合的重要手段,教师标准化的操作、严谨的态度、敬业进取的工作作风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对接生产流程,开发模块化课程
流程再造是企业对生产、经营程序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生产流程再造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对接企业生产流程,打破原有的以学科课程为逻辑起点的结构体系,再造实践教学流程,推行模块化教学。校、企专家围绕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分解、转化,将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重构,组合成教学单元与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成相应模块或单元的学习,可以具备与之对应的岗位能力。这样不仅能加强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也能提高实践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实效性,实现理实一体,拓展学生个性特点。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教学评价
互联网时代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教学的改革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实施过程性评价更是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是应打破以往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探索线上学习与线下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将各类学习资料上传,让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前做好实训安排和疑难示范、版块回顾等,将教学落到实处。二是探索大数据支撑下的一体化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实训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并基于课堂单元和学期单元进行学习过程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即时进行教学控制和教学反思,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评价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人、财、物的有效、统一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局”的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1).
[2]教育部.职业教育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EB/OL].http : / /qh.people.com.cn/n/2014/0324/c182755-208420 59.html,2014-03-23.
[3]杨晓冬,如何补齐“大国工匠”培养短板[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5-10-21.
[4]周文清,肖化移.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成因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4,(34).
[5]朱厚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场管理星级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
[编校:张芙蓉]
敬告读者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对于著作权涉及的相关问题,如作者持有异议,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
本刊编辑部
Study on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GONG Tianmiao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124)
Abstract:Vo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the cross-border education,and servic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it.Practice teaching,as an integral part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docking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ocess.Currently,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unsystematic evaluation,and lack of fineness of site management.Thus,reform in practice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e teaching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服务航空产业发展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编号: XJK015BZY058) 和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实践现场基于6S管理和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编号: XJK014BZY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龚添妙(1989-),女,湖南长沙人,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6-02-25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6)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