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新小说《五更钟》的艺术特征探析

2016-03-29 03:30朱新尧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朱新尧,杨 萍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清末时新小说《五更钟》的艺术特征探析

朱新尧,杨萍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摘要]清末小说《五更钟》是傅兰雅“时新小说”征文比赛的第三名获奖作品。这部作品在艺术特征上具备鲜明的由传统小说向新小说过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新旧思想的交织、写作题材的革新等方面。

[关键词]《五更钟》;时新小说;艺术特征

1895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申报》《万国公报》《教务杂志》上刊登了中英文版“求著时新小说启”,围绕“鸦片”“时文”“缠足”三个主题进行有奖征文。参加征文的共有162(现存148)篇,获奖作品20篇。时新小说《五更钟》获得第三名,全文共十卷二十回,作者金陵李钟生,署名冷眼热肠人。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希家与岳家两代人的经历对比,劝诫世人彻底摒弃时文,切勿吸食鸦片,停止戕害妇女。小说中希世珍与岳龙皆生于“文学里”,这个地方多出秀才廪生,家家户户皆尚作八股文。希世珍之父希献廷一生专工时文,至死都因迂腐而未得重用,去世之前托孤于幕友,即岳龙之父岳钟奇,希望他监督希世珍认真研习时文,继承父志。岳钟奇恰与希献廷见识相左,他清醒地意识到时文无用,宜博览广学,以济世利人。希世珍听从父亲遗志,一心想走科举做官之路,后因太平天国运动被迫中止学习,最终百无一用,靠岳家接济勉强度日。岳龙遵循父亲教导,学习天文、地理、医学、兵法等,在战乱中跟从九大人治病救人,带兵打仗,得到重用。在小说的结尾,希世珍幡然醒悟,懊悔自己误入歧途,遂与怀孕的妻子共同构画腹中幼子的未来:是男孩则不习时文,是女孩则不缠足,无论男女都绝不吸食鸦片。

《五更钟》极具时新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创作上,作者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创作观念,开始注重小说的社会功能,寓褒贬于世俗,以劝诫世人;在主题上,融会了西方文化和传统思想,显示出时新小说独特的风貌;在题材上,趋向现实化和议论化的革新。

一、创作观念的转变

《五更钟》以明白浅俗之语,叙述希岳两家两代人的截然不同经历与遭遇。希家尚时文,希献廷苦读二十年终于做了知县,却因不会审案而被撤职,忧虑成疾,临终之际仍执迷不悟地对儿子说:“我早年用了二十几年的苦功将文章作好,到如今还是这个样收成,总是我命运不佳”[1]388-389。被八股文害了性命却只怪命运不佳,还不忘嘱托儿子继续苦练文章,一个受时文毒害的可悲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读之不免心生感慨。作者以这类平实易懂的故事,警醒更多的读书人在悲剧里反观自身、不再执迷于登科及第。作者深知俗流小说多是消闲把玩之作,特在序言末尾强调《五更钟》为良苦用心之作:

或问:小说书其尽不可看乎?曰:非也,其淫词艳语坏人心术、迷人神智,此小说书之不可看者也;若乃寓褒贬、隐劝惩、挽颓风、警恶俗,此小说书之不可不看者也。或曰:古来圣经贤传有关乎世道人心者,何限胡须乎小说?曰:圣经贤传惟士大夫之文雅者可看,为其看之能解也,至于商贾农工妇女童稚粗知文义,使其日执经传而阅之,必茫然莫解,倦而思卧耳。惟以俗流小说之体,寓圣贤觉世之心,本乎近时之实事,其文粗而浅,能令妇孺都解,其义正而大,能令积习挽回,是其用心之苦、救世之殷,不得以小说而薄之也,是为序。[1]291-292

从序言的两问两答中可以看出,作者转变了视小说为小道末技的传统文学观,而将小说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作者强调自己的作品绝非淫词艳语之流,而是劝惩人心、挽风易俗的时新小说,指出小说如若使人心智迷坏,则不足一看;若具备改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地位就不可小觑。作者对比了小说与“圣经贤传”,认为圣经贤传虽然同样旨在改良世道人心,但文辞深雅,传之不广,难以实现其功能;小说虽文辞粗浅,但人人可传而读之。因此在传统小说体式的基础上,寓教于实事,于粗浅行文中显正大之义,更能达到救世醒人的目的。

二、新旧思想的交织

傅兰雅举办征文竞赛是在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甲午战争给了国人沉重的打击,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发达,继而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学说的先进。傅兰雅致力于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改变中国蒙昧与落后的思想,于是在这次征文比赛的启事中也明确要求“时新小说”内容应合显鸦片、时文、缠足之大害,“并祛各弊之妙法,立案演说,结构成编,贯穿为部,使人阅之心为感动,力为革除。”[2]158因此在《五更钟》中,作者为革除三弊而提出了富有批判主义精神的新思想。

一是对时文的批判和对西方科学的提倡。第四回“希世珍流落他乡,岳钟奇讲求实学”,岳钟奇教导儿子弃时文、讲实学,说道:“至今多少聪明俊秀子弟以有用心思、才力全用于时文,就是登科及第做官,民间有词讼,还是可用文章审官事?民间有灾异,还是可用文章救性命?有盗贼,还是可用文章禁奸暴?兵临城下,还是可用文章退敌人?”[1]395-396一连串的反问表达出对时文之无益的深恶痛绝。作者借岳钟奇之口痛斥时文之弊,劝诫青年才俊博览广学,“我看世界上二三十年之后,必要大变……我现在只想你读读圣贤书,学学天文、地理、医法、算法、兵法,刑、名、钱、毂件件皆有实事,无论将来是穷困是发达,总可以将前半世所学的做出实事来济世利人,方不辜负了精神心血,错过了光阴。”[1]397第七回“论时文大臣误国,讲医学岳氏济时”中,便佐证了讲求实学的利处——岳家父子凭借医术治病救伤,讲求时文的经国大臣却变为误国大臣。

二是对中国官场黑暗、吏治腐败无能的鞭笞。第二回叙林则徐禁烟功败垂成,原因在于在朝为官者吸食鸦片十有六七,大小官员不愿戒烟,便编造谎言称林总督的严刑峻法恐激民变,要求延缓禁烟之事。时值新疆伊犁兵变,一班烟党又联章上奏,荐林总督前去镇压。皇帝居庙堂之上不加明察,命林则徐前往新疆,以致禁烟之令半途而废。作者无情地讽刺:“中国官场办事大抵皆是如此”,隐含着对政治制度的不满。

三是对女子缠足陋习的摒弃。作者通过记叙希夫人小足,因水灾难逃而染疾丧命,呼吁革除缠足之习,提出去除缠足传统的方法:“求皇帝下令放足,违令者杀,邻里知情不报者同罪”,倡议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不再以小脚为审美标准,为妇女解放发出正义的呼喊。

宣扬西方科学、期望政治改良以及解放妇女等思想的注入,使《五更钟》区别于传统俗流小说,但它并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思想桎梏,仍然存在传统的宗教文化和封建思想。小说第一回“入印度初得木棉子,隐五台山预识樱粟花”中提到,早在五百年前即有人“知这物件到今时要广行的了”,此人“乃元朝一个神机妙算,上同诸葛下赛刘基,过去未来件件能算,隐居在北五台山,自号希夷山人。”此人预言五百年后中国将遭遇鸦片之害,同时也预言国人如能“各自回心转意”,此弊亦不难除。小说对神仙道人的描写十分生动,包括之后对岳钟奇夜观天象、推算五行等情节的描写,都是传统道家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小说中还存在落后的愚忠思想。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在小说中则被称为“长毛起事”、“长毛之乱”,起义军首领被称为“贼”,而镇压起义军的左宗棠、曾国藩被誉为“机谋赛诸葛,韬略比子牙”。在作者看来,反对清政府的即是乱臣贼子,是罪不容诛的,由此可见愚忠思想深入骨髓。此外,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传统思想在小说中仍然屡见不鲜。

三、写作题材的革新

《五更钟》的创作在写作题材上有两方面革新,第一是题材倾向现实化。作者自云:

“是书之作,期于感动人心,倘事为往古之事,无人见及,便不足以感动阅者之心,书中以近时实事为经,以文、烟、脚三项为纬,如黄爵滋之奏禁烟、陆建瀛之误国事、沈保损之禁烟馆,以及寒冷之极、水灾之大,某年某月某日长毛破某城,某月某日官兵复某城,男女分馆,妇女挑砖,其情节皆近今实事,老成人犹有能历历言之者,勿得视为无稽之谈而漠不动心也。”[1]295-296

这部小说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采用实事结构情节内容。道光末年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小说中称之为“长毛起事”。作者依据历史记载结撰小说,生动描绘了南京总督陆建瀛在太平天国军队攻城时的庸腐之表现。陆建瀛本是翰林出身,平日最善作八股文,颇有声名。待到朝廷急命其带兵迎堵起义军时,他吓得“目定口呆”;当起义军抵达梁山,两军交火时,陆建瀛吓得“赶急躲到山这面来,下了小船,驰回南京,连中军也未照会”,“回了南京,进了衙门,只推有病,将军、藩台及各官来问军情一概不会,藩台急得血都吐出来”。《五更钟》将起义军的战争场面、晚清庸官腐儒的无能都写入小说之中,给人一种社会史料的印象,使读者震撼并信服。

第二是题材倾向于议论化。《五更钟》里容纳的材料,除了人物、事件、情节等叙事常备的要素之外,还有一部分政论文类的论说性内容。如第四回岳钟奇详述烟弊之患起于烟馆,“如无烟馆子,就是要上瘾,熬不过他没处吃,只是忍住受,还是好在亲友中硬要吃去?还是敢当着父兄长辈面前煮土熬膏、置办家伙在家中吃?而且瘾一来了也等不及你慢慢地置办,可以也就将瘾忍断了。如今到处开张烟馆,直是引着人上瘾、拉着人上瘾”[1]399。大半染上烟瘾之人皆由烟馆熏陶而成,政府放任烟馆开张也实为烟弊难禁的重要原因。小说中的这番论述有理有据,使人读之不禁折服。再如第十五回岳龙与九大人论兵法战术,如“以晚生浅见,群贼以李秀成善用兵法,主半而客倍,主逸而客劳,我扎营于此,彼来攻营以救南京,是我主而彼客也……我全军往援是彼为主我为客,而且城中贼必出而断我之后,腹背受敌、进退失据,我军危矣”[1]563。如此环环相扣的战术、以期克敌的谋略,都是由大篇幅的议论或辩论铺排而成。小说中的议论化内容,不重在刻画人物或发展情节,但论述精辟、理义通透,且能切中要害、直指时弊。

《五更钟》作为一部时新小说,既具备传统小说的艺术烙印,又展露出新小说的艺术特征。在小说创作观念的演进过程中,其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价值应该得到重视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周欣平.清末时新小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6-03-09

[作者简介]朱新尧(1991-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明清小说研究;杨萍(1965- ),女,教授,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107-03

The Artificial Features of New Age Novels inWuJingZhong

ZHU Xin-yao, YANG P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Abstract:Wu Jing Zhong was the third winner of the Fryer’s new age novels competition. The novel was characterized by its shif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novels to the new novels. It’s mainly embodied in changing of creation ideas, mixing of the old ideas with the new and the revolution of novel themes.

Key words:Wu Jing Zhong; New age novels; artificial features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以《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小议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对话凡高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