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琳琳,孙浩宇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试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闫琳琳,孙浩宇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颁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多有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涉,但对二者关系的描述并不清晰。本文试图予以厘清,以明确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目标、路径,以提高工作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在最近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讲到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指出“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大学生及青年朋友而言,要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首要问题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013年12月,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徳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可见,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目标、内容、渠道、载体以及方式方法看,这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厘清的课题。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我们认为对二者关系的原则性认识应明确以下三点。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讲话中系统勾勒了我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发展与近代演变: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鸦片战争后)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1]
这深刻说明,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和价值观都是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成果。有了传统,才有根基,才有新变与发展;有了继承,我国古代学术才会环环相扣,不断向前,形成传统并延续传统。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横截面而言,其学术、文化包括价值观既蕴含着对此前各阶段优秀成果的继承,又自然融入了时代的需要和特征。没有时代精神的传统便失去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价值,而没有传统的时代精神也不可称之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由此,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也可以深刻领悟当今传统文化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的时代要求和重要意义。
那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导向是什么?如“纲要”所言: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2]
归根结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宣传阐述中国特色、增强“四个自信”而提出“四个讲清楚”的要求,如果把它落实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当中,那么“四个讲清楚”是教育过程,是对教育者的工作要求;爱国主义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对受教育者价值观培养的实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效果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实现和表征。一言以蔽之,从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支撑与重要源泉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八字方针,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此方针可分为做人、做事、家国三个层次,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的理想是相通的。做人层次是诚信、友善。这是中国教育传统反复强调的。首先说诚信,诚信是对自己的要求。“信”是孔子“四教”之一,所谓“文、行、忠、信”(《述而》)。一部《论语》,在不同篇次中谈到“忠信”不下5次。孔子要求弟子“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规定“五常”“仁义礼智信”,宋代王应麟又将其写进《三字经》。数千年来,“信”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后来《弟子规》列“信”一章,讲“凡出言,信为先”,“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像座右铭一样,强调诚实、文明,不轻言,不传谣,重然诺,虽说原本是启蒙级别,但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言行,对于现代的人格教育都不失指导意义。再说友善,相对于诚信的自我约束,友善则是对待别人的态度和方式。孟子以为,诚信是友善的前提,朋友之间相处要有诚信的德行。放开一点讲,儒家所谓“五常”孝悌都是在讲友善。举例说,《论语》对“仁义”的阐发,如《理仁》讲“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雍也》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把“仁”当作最好的美德,且讲明了所谓仁者推己及人的行事原则。孟子讲“仁者爱人”“舍生取义”表达的是儒家修身做人的标准和态度。孟子讲“仁者无敌”,《弟子规》所谓“果仁者,人多畏”,都值得深入思考,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都不无启示。
敬业是做事层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工作,敬业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感与认真的态度。《学而》讲“敬事而信”,《里仁》讲“士志于道”,《雍也》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述而》讲“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安其居,乐其业”,都是在阐发“敬业”“乐业”的精神。中华民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与这种敬业精神密不可分。从诚信、友善到敬业实际上明确了中国人个体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观念的准绳,如果用一个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来套用,就是“士”或“君子”,这二者同样是儒家所推崇的人格理想。2014年6月13日钱念孙在《光明日报》撰文称:“‘君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是中华民族理想而现实、尊贵而亲切、高尚而平凡的人格形象”“君子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并认为“君子文化具有古为今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价值”。可以说,对“君子文化”的倡导也是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理念支撑。
爱国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高层面,是与诚信、友善与敬业一脉相承的。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如“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屈原,“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岳飞,“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陆游,“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了几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内忧外患的近代社会,这样的爱国者更多,他们的言行、思想尤其是人格光辉,昭明天地,同辉日月,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源泉。当然,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分工不同,具体工作不同,气质禀赋不同,凡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河中,以自己的角色做出过努力和贡献的人士都是爱国者。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立志报国、刻苦学习也是一种爱国精神的追求。
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传统文化提供的精神给养与价值源泉似乎还远不止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传统文化多有阐发。如,2014年2月讲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4月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讲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5月4日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讲到“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12月,在纪念孔子诞生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教育而言,以上都是传统文化中富有时代精神、具有“中国气派”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开掘。
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通过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有以下三个途径:
其一,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大学生要有爱国的信念和信仰,又要有报国的理想和志向。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会有正确的人生目标、高尚的人生志趣、积极的生活态度,才会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方式,走上成长成材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105就是这个道理。”墨子讲“志不强者智不达”,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传统都强调立志的重要,对所谓志士皆推崇有加,如苏武、祖逖等。人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
其二,学习精神教育。不言而喻,大学生的第一本职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也是学习精神。《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讲“学不可以已”,诸葛亮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刘向《说苑》“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袁枚《续诗品》“学如弓弩,才入箭镞”[3]152,149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来比喻学与才之关系,告诫青年要勉力为学;又引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为大学生指引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三字经》用大量篇幅讲学有所成的先贤,旨在树立典范;《弟子规》“余力学文”章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是很宝贵的方法指引。在大学生中强化学习精神教育是对我国优秀学习传统的继承,也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保障。
其三,道德修养教育。中国的教育传统以道德培养为根本和旨归,不仅儒家的经典里强调道德修养,道家经典径以《道德经》名篇可见对道德的重视。《学而》讲“吾日三省吾身”,《里仁》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述而》讲“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中庸》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无不涉及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家甚至分出个“道”与“器”的差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王安石《洪范传》“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讲“为政以德”;又引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做人做事要有修养,力戒心气浮躁。[3]61,93这些都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开展的主题与根本。
综上,辨清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与内涵,才能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容、过程、方法、途径的辅成与融合,找准着力点,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部,2014-04-02.
[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儒学核心价值的现代意义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研究”(GH12235)。
[作者简介]闫琳琳(1983- ),女,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孙浩宇(1978- ),男,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近代报刊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