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6-03-29 00:58周予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周予

摘要:每年的4~6月份,随着考研复试、论文答辩、毕业审核等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又一届大学生跨入“毕业季”。在这一即将告别母校、踏入社会的特殊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内心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体验。部分学生面对升学的失败、就业的压力、渺茫的前途会产生焦虑、沮丧、烦躁等消极情绪,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高校应针对毕业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顺利、平安毕业,以乐观、自信的姿态书写新的人生篇章。

关键词:“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01-03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当他们在升学、求职等方面经历了挫折之后,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仇恨、泄愤的冲动和行为,学生自毁前程的同时也给校园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覃彪喜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谈到大学毕业生的处境时说:“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1]高校教育者应给予毕业生特别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

一、大学生“毕业季”心理特点分析

大学生在“毕业季”的心理状态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严峻的挑选和考验,由于经验匮乏、身心脆弱,毕业生们极易陷入交织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境遇。

1.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临近毕业工作却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内心充满了焦虑感。一份针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面临择业问题时“‘90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较‘80后更为严重,且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上”。[2]

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并不能转化为推动学生产生积极求职行动的正能量,相反,在一些院系组织的招聘会上,出现了参与学生人数寥寥的冷清场面,学生的表现较为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渴望工作一步到位的学生对理想之外的职位采取了漠视和拒绝的态度,“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未被广大毕业生所普遍接受。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只能是新一轮的、更为强烈的焦虑心理。

2.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当网络频频发布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捡破烂、做家政的新闻时,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据此发出无奈的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一点。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不少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碰壁,极易引发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情,必须加以及时、有效的调节。

反观大学生创业的事例,在那些似乎被人瞧不起的行业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北大毕业生陈生进入养猪行业,不到两年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百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两亿。又如湖南大学研究生梁明毕业后捡破烂,几年中从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发展到拥有三家废品回收站。因此,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必须学会化解、转化矛盾的方法,摒弃传统偏见,目标远大不怕起点低,低门槛也会带你走进大世界。

3.他人的荣耀与自我的挫败。“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3]

临近毕业,有的学生已经收到了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的学生与理想的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考上公务员、选调生的学生已经进入政审的阶段。与这部分学生明朗而美好的前程相比,有些学生的前途仍处在暗淡与迷茫之中。有的学生考研失败,处于复读还是找工作的两难境遇中犹豫不决。更多的学生则处在找工作的奔忙劳碌和求职无果的痛苦煎熬之中。两相对比之下,处于失意状态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颓废或者嫉妒的心理,受这些心态困扰的学生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学生与他人盲目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有的学生眼见前途无望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见不得他人高兴,对身边的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甚至演化为发生口角或打架,人际关系随之恶化。

4.个体的认知与盲目的从众。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这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我能力、品质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是不适当的。如果对自己估价过高,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别人也会说他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不愿同他交往,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反之,对自己评价过低,又会产生自卑心理,精神萎靡不振,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4]大学毕业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学生恰恰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出现了在前途的抉择中毫无主见、过度依赖、盲目从众等心理。有的学生在升学、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去国企、去私企、自主创业等出路面前犹豫不决,不能综合考虑个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知识储备、能力专长等因素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规划,从而导致举棋不定、来回摇摆,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的结果,浪费了时间精力,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有的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竞争,把找工作这件事交给父母,过度依赖家庭,一味地等、靠、要,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还有的学生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凡事喜欢效仿身边的同学,殊不知即使专业相同,能力、兴趣也可能有很大差别,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毕业生要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准确进行自我评价,优化心理素质,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和择业信心,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二、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大学生临近毕业阶段突出的心理特点,高校应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过激行为或恶性事件防患于未然,这对于优化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

1.优化学生素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社会输送素质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大学生如果没有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即使在表面上具备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然而若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或缺陷,同样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是无法胜任其将面对的各种社会责任的。2003年4月,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在应聘公务员时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在得知这一结果后,他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被判处死刑。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终因心理扭曲和冲动毁灭了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毕业阶段因升学、就业、情感等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进行教育过程的实施,帮助每个学生营造积极、阳光、自信、向上的心理环境,纠正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学生毕业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一直是整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季”是校园意外事件的高发期,大到恶意伤人、杀人,自杀、自残事件;小到打架滋事、破坏公物事件,尤其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在校园内酗酒打牌,从宿舍楼上向下乱扔酒瓶、暖壶等杂物伤人毁物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毕业季”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在高校更是出现了毕业生用“裸奔”、“让酒瓶飞”、“被单宣言”等疯狂行为庆祝毕业的现象。2011年6月29日,浙江大学一男生决定用爬树跳湖的方式留下自己最疯狂的毕业照,却最终导致溺水身亡。在高校,毕业生的亢奋、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还往往会影响、带动非毕业班学生,使之参与进来,造成事态的扩大化。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也严重危害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自觉维护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克服浮躁、冲动情绪,抵制鄙俗卑劣行为,保证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和身心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合格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指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杰出的业务能力,而首先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进入社会之后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自毁前途、危害社会。2013年4月10日,一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张江路建中路口一家工商银行,威逼工作人员交出现金,得手后迅速逃离。经调查,抢劫者是上海财大一毕业生,毕业后因事业不顺、恋情无望,竟萌生疯狂念头,光天化日之下蒙面持刀抢劫银行,当问及犯罪动机时,这个90后大学毕业生说:“我就是想报复社会。”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公众,除了给无辜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残,还让公众产生恐慌并且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直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许多类似案件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中隐藏的诸多心理问题。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生心理不稳定、突发事件易发的“毕业季”站好最后一班岗,针对个别、关注全体,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至一年一般进入实习期或自主择业期,绝大多数学生已修完全部课程,出入学校的时间比较灵活,这给对学生的统一、集中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开辟多块阵地,有实效、有创新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抓住关键节点,适时予以指导。“毕业季”的关键时间节点例如:考研成绩公布及复试前后、大型招聘会前后(求职高峰期)、毕业资格审核期、毕业离校期等。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而敏感时期中的易发矛盾,给予不同学生群体以及时、适时的指导。如考研落榜学生的沮丧情绪疏导、进入复试学生的焦虑心理缓解、求职受挫学生的压力管理、因种种原因无法顺利取得学位或毕业资格学生的心理指导、离校期间学生亢奋、感伤情绪疏导等等。教育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划分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群,以点带面,既节省教育资源,又使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2.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全程教育。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更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尤其在“毕业季”,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者更应注重开辟并把握好网络教育的阵地,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化和全覆盖。通过建立飞信、QQ群、班级邮箱,开通微博、博客,建立网站等方式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开设网络课堂,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心灵驿站,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网上咨询及指导;通过测评、游戏、竞赛等方式普及知识、增强互动。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使师生之间实现信息互递和零距离沟通,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调动班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既要从教师的层面做好“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同时,也应从学生的层面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及互助体制。因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几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教师要积极调动班团干部和集体的力量,协助班级自主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班团干部、学生党员、宿舍长责任包干制度,完善学生间的联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4.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状况,对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专业师资,建立起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应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5]此外,积极利用校报、广播站、橱窗等媒介开设心理健康专栏,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育、咨询工作的服务质量,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在整个学校营造起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心理教育环境。高校还应配套建立和完善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学生清楚政策、掌握信息,这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高校中,临近毕业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教育者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使“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奠定大学生积极奋进、健康高尚人格的重要基石,为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1.

[2]刘娟,姜喜双.“90后”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65.

[3]张颖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95.

[4]徐端海.不高兴了你怨谁——精神健康自我疗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61-62.

[5]牛家丛,何培玲,苏飞.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新趋势与对策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