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恬,付周兴(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实践与认知——以西安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例
赵心恬,付周兴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西安科技大学在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长期的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及体会,即坚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满足行业发展为动力,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的理念.面向企业自主服务,实施“专项”培养,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实践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相关行业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并把“强化特色、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提高质量”作为工作方针.以“优化机制、协调发展、突出一流学科、深化产学研合作、注重创新”为主线,逐步形成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抢抓机遇,于2012年9月成立了研究生院,为研究生培养建立了优质的平台,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校拥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8个,培养工程硕士约2000余名,为国家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一批批高层次的应用型科学研究人才,近三年约招收1500余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同时,学校拥有较丰富的工程硕士培养资源,例如: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甲级综合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针对企业需求,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国有大中型电力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以满足电力生产实际的需求.“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是西安科技大学较早设立的二级学科工程硕士培养点,在培养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电网、地方电网等电力行业的重大科技项目和生产一线遇到的难点问题的研究,与生产一线保持紧密的联系,重点关注电力行业的科技攻关项目,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培养锻炼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现状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国家企业目前正处于急速上升,高速发展的时代,从而对工程硕士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可以说工程硕士就是产业需求的教育保障.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西北地区,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结构不均衡,高学历,高水平的科技型人才较少.从2012年开始,各行各业大型国有企业,例如: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认识到人才学历的高低制约了企业的飞速发展.从而,企业开始从政策的引导,制度的完善,积极鼓励企业员工继续深造.
以我校“电气工程”领域为例,从2012年开始至今,先后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国网新疆伊犁电力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协议”.
1.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意义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对于企业与高校来讲,是互惠互利的,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在实际的生产中发现很多难以攻克的技术性难题,由于缺乏高层次学术型人才、高水平的试验平台,无法及时解决,同时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联合培养,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创新型的实验平台,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产品优化与创新问题,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企业的横向课题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平台.而企业的优势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长期处于一线工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可以为高校提供一批优秀的校外指导教师的资源.实现了企业与高校双方的互利互惠,达到双赢.
在校企联合培养中我们双方坚持“双方互派、共同培养,实现双赢”的培养理念,做到联合招生、双方选派优秀人才担任导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双方共同指导论文、充分发挥“双导师”的能效,共同做好培养质量监督与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2.1招生环节是开启教育的第一道大门,如何保证生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关键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双方领导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其次,根据国家规定的报考条件,符合国家招生原则,由学校组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推荐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素质良好、综合业务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员工作为首选生源从而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源保障;而作为高校,我们在国家统考以前组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专程到企业培训中心进行专业的GCT考前辅导,为考生讲解考试重点、难点、以及答题技巧,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为考生顺利入学建立良好的平台,保证考生的过线率.在制定培养计划方面,以我校电气工程领域为例,紧密结合领域发展及行业特色,积极与联合培养单位沟通,由校内外导师组成指导小组、在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特点及高等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制定专项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企业参与的权限;
2.2将“校内外双导师”制落到实处,构建新型管理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遴选优秀的老师组建“电气工程”联合指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学校由研究生培养办管理人员做教学管理班主任,在企业公司的培训中心专门分配了专职人员做班主任,共同实施教学管理,以高校为主、企业主动参与,通过协商协议等方式落实权、责、利,建立健全管理模式,做到分工明确,专人专管,定期交流,同时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我们在学生的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所有过程均在企业的培训中心实施,要求答辩委员中企业高级工程师不少于3 名.其次,学院为解决工程硕士生离学校较远、地域性的现实问题,鼓励学院导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答疑和辅助教学.要求导师每月的指导率不低于4次,并做好相关的指导记录做为对导师考核的一项指标.
2.3服务企业发展,制定适合企业需求的教学课程
在我们与企业的深入沟通与协商下,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及企业在生产实际中产生的工程技术问题,我们优化了课程设置,完善并制定了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偏向于企业对电力行业技术人员关于电力知识理论上的提高,我们开设了《电气设备在线故障检测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供电技术》、《电力科技技术专题讲座》等适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其次,在师资配备上,我们不但选取了学院在电气工程领域有着多年教学与实践经验的老师,我们更注重企业的现场指导教师的选拨,公司从该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中通过遴选,严格筛选出具有丰富的现场教学经验,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的优秀的现场指导教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
2.4因地制宜,创新培养模式,企业建立奖励机制
由于合作单位都为国有大型企业,首先在保证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效益下进行教学,我们实施机动、灵活的教学方式,避开企业生产的高峰期,利用周末、小长假、暑假、寒假时间派导师组到企业集中授课,这样不但保证了学员的出勤率,还有效地解决了工程硕士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在培养环节,我们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单纯的传统授课,还邀请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做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使工程硕士们有机会吸收国外先进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拓宽知识领域和国际性的学术视野.还开展了讨论班,组织在职工程硕士们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有学科的基本理论、也有企业发展的思路等,此外还制订了工程硕士必读或选读的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学术专著和重要的学术期刊,培养学生们阅读研究论文的习惯.我们在培养计划中还增开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该门课程主要讲述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及撰写方法,对在职人员发表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为了鼓励在职员工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设立了相关的奖励政策,对于学习成绩平均分在80分以上的学生,从企业发放奖学金.若学位论文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企业报销该生的25%学费作为奖励.
2.5高水平工程应用性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学位论文工作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训练、培养从事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企业希望在职工程硕士对企业生产中实际产生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技术改革,学生做的论文一部分源自于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一部分来自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将这些实际的工程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方向,这样才能做出高水平工程应用型论文.在论文最初选题阶段,由校企双方导师以及学生三方经过大量的搜索国内外文献,了解发展动态,凝练出研究方向,提出可行性方案,制定详细的撰写论文工作进程.同时为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质量,学院为工程硕士提供中外文数据库链接,有万方、中国知网等优质网络资源,为在职硕士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并且做到严格规范学位论文的各个培养环节,例如: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等.每个环节都要制作PPT,现场答辩,对不符合要求的,质量不高的论文严格执行推迟半年重新参加,坚决不留人情,确保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不流于形式;最后,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首先规范学术道德,在论文答辩前对论文实行相似度检测,相似度检测比例低于25%,方可进入双盲送审阶段,我们将两份论文分别送至高校专家及电力行业领域具有评审资格的高级工程师进行评审,并由这些专家写出评审意见给出评分,只有分数达到60分以上,并且专家同意答辩,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由学院教授委员会及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统一到企业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严格把握答辩质量,构建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从2012年联合培养工作开始、截止目前共培养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300余人,工程硕士学员学以致用,工作成绩硕果累累.300人中,60%的学生发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多人参与了企业的各种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学生们参与的企业技术改革项目比例占46%.毕业的优秀工程硕士为行业做出了贡献,如陕西煤业股份公司的李某某同学毕业后,从基层干起,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作为公司的骨干,先后获得陕西省“节能降耗先进个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李某某同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获得集团“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同学艾某某毕业后,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先后被评为榆林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我校多年来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培养出了一批批理论知识扎实、综合运用能力较高的高水平工程应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拓宽了工作思路,与企业的建设紧密结合,解决实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在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1-3.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3〕胡小唐、钟登华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5-18.
〔4〕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2007(8):63-68.
〔5〕徐慧.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在线,2009(7).
基金项目:依托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行业划转高校服务地方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GJY-2013-ZD-4)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7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1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