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定位是农广校农业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2016-03-28 22:28张宏彦
甘肃农业 2016年14期
关键词:农广校办学课程体系

张宏彦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兰州 730030)

特色定位是农广校农业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张宏彦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兰州 730030)

农广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逐年下滑,办学规模不断萎缩的局面无法改变。本文提出,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面向市场,树立开放办学思想;下沉办学重心,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突出区域经济特色,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革课程体系,精简教学内容;做到办学突出特点、专业突出特色。

农广校;职业教育;特色定位

多年来,农广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逐年下滑,办学规模不断萎缩的局面无法改变。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要想走出困境,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顺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抓住特色定位这一改革发力的切入点,努力做到办学突出特点、专业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求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和新的形势下嬴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面向市场,树立开放办学思想

目前农广校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封闭,办学模式守旧,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切实际,课程体系机械,教学内容陈旧,许多方面没有体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造成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上僵化,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相脱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匹配,背离了农业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致使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两张皮”,没有形成互助互促的办学机制。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类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农村、农民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十分渴求,农村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十分匮乏,迫切需要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各类农业职业学校(包括农广校)却又为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而犯愁。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开放的办学思想,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工作主线,切实抓住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根本目标,认真落实“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要求。办学理念主动与市场接轨,办学方向主动向农村延伸。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积极探索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衔接等方式,多渠道提升招生吸引力,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二、下沉办学重心,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的特色应该是低重心。具体地讲,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确定这一特色目标的科学依据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和农广校的办学宗旨。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

(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农民人口数量多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致使科技转化率低,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两个转变和农村产业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与农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紧密相关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农村人口素质水平差,创业能力低,大多数农业劳动者没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本领,仍按人畜并作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传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农业职教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建设虽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但潜力和效能却未能有效地发挥。

(三)全国农广校形成了五级办学体系,教学班延伸到了乡镇,与农村建立了密切联系,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三农”之所需,易于发挥农村职教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农广校农业职业教育应在培养目标上确立“低重心”这一目标特色,坚持为广大农村培养“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肯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而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盲目提高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农业职业教育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特色定位,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留不能留,用不能用,就会失去特色和方向。所以,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定位。

三、突出区域经济特色,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

农业职业教育要培养有特色的实用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专业设置具体体现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当前农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政府主管部门对农业职业学校专业一经设置,要么一成不变;要么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争先恐后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压缩甚至放弃种植类、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专业,致使农业类专业严重萎缩,农家子女竞相选择非农专业,毕业后又找不到相应的职业岗位,再回到家乡又无从事农业的一技之长,从而使广大农民对农业职业教育产生鄙薄认识,弱化了农村职教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要么片面迎合部分学生和家长不切实际的就业心态,频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缺乏相对稳定性,脱离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造成专业设置上的短视行为和缺乏地方特色。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立足特色定位,牢记为地方经济和“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设置专业,优化结构,体现专业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切忌本末倒置,致使农业职业教育错位。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农村职业学校才会有稳定的生源,农业职业教育也才能充满生机,持续发展。

四、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革课程体系,精简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农业职业教育仍然沿袭以往的学科型体系,一般是围绕某一专业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组合,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传授,针对性不强,实用性较差。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务必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特色,定位的目标是改革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系统性、完整性轻实践性、应用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课程体系,遵循“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以“必须、够用”为基本原则,以提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农业职业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现代农业技术基础。该课程应以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主线,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繁育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等基础知识有机地揉合成一个整体,综合原来种植类和养殖类专业10多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大大缩短了教学时数,又能给学生全面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实践技能课程,包括专项技术和相关职业技术技能及实践环节。具体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用机电、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饲料生产与加工应用五门课程。其中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门课程的内容应尽量涵盖本区域内种植养殖业的主要生产项目,并以生产项目为单元构建模块式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教一定的单元模块,以满足学生从事多项目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三是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人才素质教育,如敬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投资项目分析、小企业创办与产品开发等,以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力争做到培养一个学生,创办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只有这样,农业职业教育才会有吸引力,才会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总之,农业职业教育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立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扬长避短,特色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全力办好“拳头”专业,形成自身优势,夯实办学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克服目前的困难,突破困境,走出低谷,长足发展,也才能真正体现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编辑:刘国华)

F323.6

A

1673-9019(2016)14-0057-02

2016-06-24

张宏彦(1971-),女,陕西户县人,农经师,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猜你喜欢
农广校办学课程体系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云南】大理州农广校组织参加中央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