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互联网时代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对策略分析
王斌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信息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教育要顺应这一变化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条件和丰富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从小学生年龄发展特点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教科书与互联网的主次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转化、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引导等应对举措。
互联网时代;课程资源;课程开发;小学教育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变革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目前,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的子系统,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微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和共享课程、未来教室等新的教育教学形式正在急剧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1],特别是互联网海量、便捷的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小学生学习具有信息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分辨能力低、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既能高效地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又不会对学生发展造成妨碍,是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现代学习理论、学习方式、教育理念对丰富学习环境资源的要求,在互联网的协助下可以轻松得以满足。
(一)互联网满足了现代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对课程资源的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进行抽象的学习,学习应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信息,以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方式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情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图式,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自组织理论研究自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自发组织的过程,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状态,是系统“自发地”组织起来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结构。学习者被看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学习者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的刺激下,学习者系统必须做出反应,学习者如同海绵,能够主动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知识。教学设计者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形成开放的建构意识。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提出非指导性教学原则。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协助者。
布郎芬布伦纳发展了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儿童周边的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张要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必须为儿童提供丰富学习资源[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而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
(二)互联网满足了现代学习方式对课程资源的要求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需要丰富的知识信息和课程资源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内容和资源支撑。假如缺乏足够的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失去了加工的对象,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进行。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和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能够满足新的学习方式对课程资源的要求,开放课程、共享课程与交互式课程等灵活多样的课程资源,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三)互联网满足了现代教学观念对课程资源的要求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知识的获取途径,教师已经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教师传统的职业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与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相一致,现代教学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这些转变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占有课程资源并能够恰当的选用学习资源,教材、教科书不再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加工的唯一对象,课程教学由过去的“教课程”转变为现在的“用课程教”。丰富的课程信息和课程资源是这些转变的物质基础,而互联网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满足现代教学观念对课程资源的要求。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在满足各教育要素对课程资源要求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依赖会冲击教科书的主导地位
教科书是教师学生共同加工的对象,是促进学生发展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课程资源收集、筛选和课件制作中,弱化了对教科书内容的深入分析。教师使用教科书日趋减少,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教科书内容,而是绘声绘色的多媒体课件,教科书得不到充分的加工使用,其教育教学价值无法充分实现。所导致的后果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要求难以达到,教科书的主导地位无法保证。部分教师甚至是直接借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课件进行上课,完全放弃了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研究。
(二)碎片式的视听内容影响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音视频信息,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提供了便利,加速了知识的掌握进程。但这种碎片式的“浮光掠影”的信息无法得到大脑的充分加工,来不及进行抽象和概括,难以进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被永久的贮存,往往造成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结果。知识结论的轻易获得虽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学生也丧失了思维训练的机会。多媒体课件内容大都是提前制作设计的,教师预设的内容多了,课堂生成的内容少了,这很容易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另外这些视听内容极易让学生形成刻板印象,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也会产生影响。
(三)资源的丰富多彩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本末倒置
互联网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图形、图片、语音、动画、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这些呈现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和无意注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部分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大量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偏离了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宗旨,为了热闹过度使用多媒体。部分学校甚至把是否熟练使用多媒体作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追求热闹表象的结果就是削弱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习,导致教师课堂中引导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
(四)互联网良莠不齐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会造成伤害
不可否认互联网有大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有许多低劣的课程资源甚至是错误的、不健康的内容信息,对于思维发展水平比较低、分辨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会产生误导和毒害,在网络信息资源得到净化之前,过度利用网络资源反而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另外,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学生放弃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转而直接用互联网查找答案,这种行为方式不利于其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根据小学教育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小学教育内容面广量大,具有全面性、基础性、趣味性和启蒙性等特征,要求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全面客观,浅显易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既有利于知识掌握,又能促进能力发展。
(二)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在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学习内容以外无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感知觉敏锐但欠深入,容易受学习对象无关特征的干扰而难以把握学习对象内在本质特征;在记忆方面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缺乏自觉性和灵活性,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想象从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发展,控制能力有所增强,但创造和加工的成分不多。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做到重难点突出,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吸引学生并启发学生思考。
(三)依据小学课程教学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课程强调综合,以综合学科为主,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关系,注重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教学要求贴近生活,尽量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引导学习,具有生活化、体验性、情境性、直观性等特征,知识抽象化和概括化程度低。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背景,做到密切联系生活,多选用一些贴近生活、情境性和趣味性强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顺应和迁移,同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四)依据时代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化、多元化、开放性和个性化是其主要特征,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必须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并优先得到加工使用,同时课程资源应具有时代特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利用互联网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是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合理的应对策略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互联网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削弱或者消除其不利影响。
(一)明确教科书和互联网课程资源的主次地位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选编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教科书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是传递文化、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凭借物,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具有教育功能、引领功能和发展功能,教科书在全部课程资源中,居于主要地位。互联网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展开的,是对教科书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示、拓展、深化或补充,处于次要地位或者辅助地位。因此,教师教学不能用互联网上的课程资源取代教科书这一主要课程资源,而是要深入研究教科书内容,通过师生对教科书内容的反复使用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建构起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发展情感,形成良好品德。另外,课堂教学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发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要比教师利用互联网预设的课程资源更重要,更具有教育教学价值,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兼具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4]。小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教师的行为对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依赖于教师的职业理念、职业情意、教学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无论多么丰富的课程资源,都必须与教师的教学实际建立联系才能被推荐、开发和利用。教师必须做好准备才能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互联网只是为获取课程资源提供了便利的物质基础,其功能的发挥程度有赖于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状况。学校和教育部门要给教师提供发展机会,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师的现代化要比互联网建设的现代化更重要。
(三)引导学习兴趣的提升转化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依发展程度从低到高分为有趣、兴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学习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盲目性、直观性和广泛性特征,往往由无意注意所引起;兴趣是学习兴趣发展中级阶段,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想要知道奥秘的愿望变成不可遏制的愿望,会激发学生去探索;志趣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兴趣,是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的结合。互联网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流连忘返,不过这仅仅是让学生感到有趣、好玩,并没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行动。因此教师在利用互联网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时,一定要目的明确,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巧设悬疑,引导甚至“逼迫”学生去思考,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有趣上升到兴趣。切忌漫无目的进行“大水漫灌”式的信息轰炸,表面上很热闹但对学生没有触动,引不起学生探究兴趣。
(四)家校协作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帮手和家庭教师”。但限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造成学生沉溺网络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相互沟通,如教师告诉家长学生上网查阅哪些资料、学习哪些内容,家长告诉教师孩子上网的内容和上网时间等。家校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既要达到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目的,又不会造成依赖互联网而产生不良问题。
[1]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8-23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J].语文建设,2002(9):4-6.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the Internet Ag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WANG Bin
(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information society.School educa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trend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to provide convenience and rich resourcesfor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ge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in terms of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For example,it is specified that textbooks are of greater importance than the Internet. Teachers should als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guiding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learning inter⁃est,and in promoting parent-school cooperation to educate students.
Internet Age;curriculum resource;curriculum development;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624
A
1008-2794(2016)06-0067-04
2016-05-05
王斌,男(1973—),山东莱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心理辅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