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代价

2016-03-28 19:26郭喜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中国

郭喜萍(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代价

郭喜萍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下的资源代价来看,有一些资源代价是必需的,有一些资源代价则是要杜绝的.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损失增加、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等方面.造成资源代价增加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人口分布不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方面.对此,我们不仅要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也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还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代价,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资源代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生存意识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之下的资源代价日益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来说,资源代价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资源发展代价.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随之带来的是资源的过度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对于人类来说,各种恶性病患病几率的增加以及死亡率的增加,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种资源代价是非常惨痛的,甚至远远抵消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对于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不仅应当引起我们每一名公民的重视,而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 中国经济发展资源代价的表现

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资源消耗等资源代价是一种必要的现象.也就是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资源做出必要的牺牲和付出是一种必然.然而,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下的资源代价来看,有一些资源代价是必需的,有一些资源代价则是要杜绝的.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损失增加、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等方面.

1.1资源消耗损失增加

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人们的节约意识不强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以粗放型经济发展形式为主,因此资源消耗损失是非常大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损失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等.这种基础资源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馈赠,人类利用这种自然资源换取了经济的发展.在之前,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直到相关学者对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断定如果人类继续这样无限制的开采和消耗下去,十几年后,我们的主要矿产资源将会从45种变为6种,将会有百分之七十的石油依赖于进口.这才让人们真正的认识到,资源消耗损失增加带来的危害.

1.2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高低.一般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是非常高的.反之,如果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导致退化,将会直接导致人类生存质量大打折扣.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对于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基础性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木材作为支撑,于是人们大肆占用耕地、砍伐森林,导致了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沙漠化损失.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下,由于土地养分流失以及土地废弃等造成的耕地面积快速减少.拒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这种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是人类付出的沉重代价.

1.3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环境污染问题加剧,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较为严重的资源代价之一.单纯从我国人口数量来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口从5亿增长为现在的14亿多,然而我国土地面积却还在减少.人口的迅速膨胀,意味着产生的垃圾会越来越多,环境污染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加.当期那,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大气环境污染以及水污染等方面.大气和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元素.没有了大气和水,人类的生命也会瞬间终结.然而,在经济发展中,一些工业废气以及废水不经净化处理便排放到大气和河流中,形成酸雨对农业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而温室气体的大肆排放也使得大气整体气温上升,导致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同时,各种废水、污水的排放,也使得地下水受到破坏,人类饮用水也不断受到破坏和威胁.

2 中国经济发展造成资源代价增加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造成资源代价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人口分布不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方面.

2.1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基础失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也使得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以及人们追逐利益的功利性思想越来越重,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而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再加之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较差,直接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基础之间出现了失调的问题.可以说,中国每一个GDP的增长,都意味着环境基础的再次破坏和污染排放的再次增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环境基础是一定的,这种一定的环境基础只允许一定规模的经济发展,无限度的经济发展,只能导致我们付出的资源代价越来越大.

2.2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环保经验不足

当前,我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依托于政府的行为决策,在政府的决策下,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垄断现象的发生.对于资源开发利用出现企业垄断现象,就直接导致资源价格不存在合理的竞争,同时也不会处于保护资源的意识而进行定价.这种定价模式,反映出资源垄断企业他们的投入与产出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也进一步造成了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浪费.比如我国的自来水价格是由政府定价,我国的自来水价格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这种低价本身是一种惠民的举措,但是也导致人们对于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被肆意开采,并且利用率不高.同时,我国自上而下没有形成有效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在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已经积累起较为先进的环保经验,但是我国并没有积极学习和效仿.

2.3人口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国土面积是非常庞大的,达到了960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是我国最为典型的特色.然而,在这960万平方公里上,却需要生活14亿人口.同时,14亿人口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有70%的人口集中在了中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也就是说,在我国五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上,生活了近十亿人口.因此,我国呈现出了东部和中部人口密度较大,然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这样一种现状.相比较,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负荷远远超过了这些地区的承载量,直接导致这些地区的资源代价被迅速扩大.

2.4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考核监管不到位

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进一步加强对于一些企业以及行为的考核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依然看到,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着手段不够硬、惩罚不够大以及手段不够强等问题,这也使得一些企业犯罪的成本过小,他们不惜铤而走险,获取丰厚的汇报.此外,由于考核和监管不到位,也直接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屡屡发生违法行为,即使是面对环保等部门的查封、冻结、扣押等强制措施时,依然可以依靠地方保护来使自己安然无恙.尤其是面对当前地方政府以地方GDP作为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无形中纵容了这种付出资源代价的经济发展的存在.

3 减少资源代价的建议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对此,我们不仅要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也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还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代价,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合理规划,节约资源,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经济发展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原则进行的.因此,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经济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从而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组成部分.这种规划,不仅涉及到生产空间的规划,还要对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等都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此外,在资源使用上,要大力提倡节约的原则,通过节约资源达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目的.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要真正的树立起生态红线的观念,建立经济发展的科学化发展格局.

3.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我国之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已经不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使得资源代价进一步增加.由此可见,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要彻底摒弃,要进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的将经济发展纳入到提质增量的方向上来.此外,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变.

3.3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在之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单纯的依靠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无法做到快速、有效的修复的.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合理的生态措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比如在荒漠地区种植植被和森林,不仅增加地表绿色植物的覆盖,也能够减少土地荒漠化的几率.在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保护群众健康安全等重点,切实做到一边治理、一边预防.这样可以在减少已经造成破坏的生态问题的同时,预防再生损害的发生.

3.4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我国也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资源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得我们的资源环境保护,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通过法律法规建设,也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将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梁进社,王红瑞,王天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J].经济研究参考,2011(01).

〔2〕王依军.中国资源环境现状:统计数据的呈现[J].中国统计,2011(07).

〔3〕陈友华.经济增长方式、人口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1(07).

〔4〕刘世锦.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平衡[J].人民论坛,2010(17).

〔5〕许旭,金凤君,刘鹤.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收稿日期:2015-12-11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113-02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中国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