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术语课程建设研究

2016-03-28 16:5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靳 成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外语专业术语课程建设研究

靳成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外语专业毕业生是翻译行业的主要人才来源。为满足翻译行业对人才术语能力的要求,外语专业应探索构建术语课程。外语专业术语课程应以培养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为目标。课程设置应注重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术语工作坊、项目实战、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

关键词:术语能力; 术语课程; 术语教学

0引言

术语(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1]。术语与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翻译行业具有翻译工作量大、时效性强、质量要求高、大量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特点。术语资源的构建与重复利用,有利于降低翻译成本、提升翻译效率、规避翻译风险,有助于确保信息跨语际传播的准确性、专业性、规范性。术语工作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除MTI和翻译专业外,高校外语专业亦应重视对学生术语能力的培养,探索构建和完善面向翻译的术语课程。

1国内外术语课程现状

1.1国外术语课程现状

1) 德语国家的术语课程。李健民对德语国家的术语课程做了考察。德语国家的术语课程多开设在翻译、语言院系或研究所,以培养翻译人才的术语能力为目的,教学对象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个层次。课程可分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前者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术语的收集整理方法、术语工作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术语翻译方法等;后者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术语库建设、术语工作实践、术语管理、术语相关软件的使用、面向翻译的计算机辅助术语学等[2]。

德国术语教育的特点是在传授少量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大量术语项目实践,训练运用术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侧重术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奥地利将术语教育、学术研究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术语教育模式;瑞士则将翻译和术语两种类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术语教育既是翻译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培养从事术语工作专门人才的途径。

2) 英语国家的术语课程。王少爽对加拿大、美国等英语国家的术语教育做了考察。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蒙特利尔大学、麦吉尔大学、约克大学等多所高校设有术语课程。加拿大的术语教育具有如下特点:①术语教育具有系统性,教学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学校设置系列术语课程以满足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课程有入门课程和高级课程之分,选修后者的前提是必须拿到前者的学分;②注重实践训练,开展校内外术语工作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③术语课程具有综合性,与其他内容学习相结合,如词汇学、词典学、文献管理、语言规划等。

美国的术语课程多由高校的翻译院系开设,目标在于培养具备术语能力的翻译人才。王少爽将其主要特点总结为:教学内容侧重术语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术语工具的应用;突出培养学生使用术语管理系统、术语词典、语料库、翻译记忆系统等术语工具的能力;教学对象多为翻译专业硕士生和翻译证书报考者[3]。

综观国外术语课程建设经验,可以归纳出以下共同点:第一,术语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术语能力;第二,术语课程应注重分层分型培养,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第三,术语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1.2国内术语课程现状

我国高校的术语课程建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开设术语课程的高校较少,且多开设在MTI阶段,教学内容偏重于术语技术,外语专业本身对于学生术语能力的关注较少。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目前尚未设置术语能力培养的相关模块,仅有个别高校尝试在翻译技术课程中开设术语课程,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进一步完善。据冷冰冰等人的调查,国内术语课程主要开设在MTI阶段,以术语技术教学为主。如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在翻译技术实践II课程中设有4学时的术语管理模块;南开大学MTI教育中心在本地化翻译技术与实践课程中设置4学时的术语管理与工具模块;山东师范大学MTI在翻译技术实践课程中设有2学时的术语工具模块;西安外国语大学MTI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设有4学时的术语工具模块等[4]。

本科或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对学生术语能力的关注较少。许多高校的外语专业教学存在着将外语能力等同于翻译能力的认识误区,许多教师以为学生只要学好了外语,就自然能够从事翻译工作。翻译课程经常被视为外语课程的延伸,翻译仅仅变成提升学生外语水平的训练手段之一,从而导致对于学生翻译职业能力,包括术语能力培养的欠缺。即使在应用文本翻译教学过程中,因为涉及到某些领域的专业术语,而对这些术语的构词特点以及翻译技巧进行讲授,但其目的也主要是帮助学生排除专业词汇障碍,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而非培养学生的术语能力。

综上所述,国内现有术语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对象上都具有一定局限性,远远无法满足翻译行业对于人才术语能力和术语人才的需求,亟需加以改革和完善,尤其应考虑构建面向外语专业学生的术语课程。

2外语专业术语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为何应构建面向外语专业学生的术语课程?如何构建面向外语专业学生的术语课程?针对国内术语课程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国外术语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2.1外语专业应普遍开设术语课程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巨大。考虑到MTI以及翻译专业本科的培养规模,可以断言,在现在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本科及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仍将是我国翻译人才的主力军。因此,应在外语专业开设术语课程,使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术语能力,以满足语言服务行业对于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国外经验亦已证明在外语专业开设术语课程是具备必要性和可能性的。

2.2外语专业术语课程注重全面性、系统性

术语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术语能力。术语能力具有复合性强的特点,王少爽将术语能力分解为7种子能力,即理论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专题能力和语言能力。各子能力相辅相成,任何一种能力的不足或缺失都会对术语和翻译工作产生不良影响[5]。因此,术语课程应当重视全面性和系统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外语专业术语教学应重视分型培养

术语专家和译员是从事术语工作的两大主体,但其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术语专家主要从概念研究的角度,从事系统性术语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结合多种因素对术语进行定义,创建能够重复使用的术语条目;寻找、创建和更新术语资源;就术语相关问题向译员提供建议;简化资料查阅,更新企业术语资料等[6]。译员作为术语的使用者,主要负责在译前或译中编辑术语表,查询对等的术语和术语语境信息,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术语专家所管理和提供的术语资源[7]。

由于术语工作的主体不同,其所要求的术语能力也有所差异,因此术语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考虑到其将来在语言服务行业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因此术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充分照顾到全面性、系统性的同时,应更侧重于培养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

3外语专业术语课程的设计

3.1教学目标与内容

根据译员岗位的工作需要,并借鉴国外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外语专业的术语教育应以培养学习者基本术语能力的入门或初级课程为主,并且这种术语能力必须与翻译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凭借所学的术语知识和技能,解决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术语问题。换言之,外语专业术语课程所培养的应是一种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

西班牙学者Montero-Martinez和Faber-Benitez将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分解为以下四项:①话语中所激活的专业概念的辨认与习得;②信息资源的评估、查阅和详细说明;③专业领域中基于概念的跨域对应词识别;④信息与知识管理以及在翻译中的复用[5]。

根据上述目标和定义,术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具体描述为:了解术语学基本理论,掌握术语识别、查询、辨析、翻译的基本方法,能够有效重复利用术语资源,能够运用简单的术语技术工具,具备收集、整合、管理术语资源的基本能力,胜任译员岗位的术语工作。

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设置如下:第一,理论部分:术语的定义、特征与类型;术语与概念的关系;术语的基本构成;术语单位的识别、遴选、划分;术语管理的基本流程;译员与术语专家的职能;现代术语技术简介。第二,实践部分:术语识别、术语查询、术语辨析、术语验证、非标准术语处理、术语表制备、术语技术工具应用及案例研究。

3.2教学方式

1) 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课堂讲授术语学理论知识、术语处理策略、术语技术工具使用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性内容的理解。理论授课的同时辅以必要的实践练习,如术语识别练习、术语查找及练习、术语验证练习、术语辨析练习、新术语“创译”练习、术语表制备等,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训练学生基本的术语处理能力。

2) 术语工作坊。通过布置术语任务,要求学生就较为复杂的术语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和交流讨论,尝试自主解决,并归纳出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难点,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进行分享。工作坊的成果发表还可以成为对教师教学的有效反馈。

3) 项目实战,让学生自主组成翻译团队,完成老师指定的翻译项目。学生通过参与翻译项目运作,可获得有关术语处理的真实体验。项目团队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担任客户、项目经理、术语专家、译员、审校等角色,共同完成翻译项目。

4) 校企联合培养。如果条件许可,可邀请翻译企业参与术语课程教学,将翻译企业的行业视野、技术能力、职业经验与高校理论教学相结合,形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高校可从翻译企业聘请兼职或客座教授,不定期为学生开设术语学专题讲座,亦可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实习,观摩译员或术语专家的工作过程,学习使用术语技术工具,适度参与企业翻译项目的运作。

3.3考核方式

术语课程的考核应以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一定的术语能力为中心,考核内容可以包括:能否识别术语;是否掌握术语查询的一般方法;能否运用辨析、验证、对比等策略和创新思维解决较为复杂的术语问题;能否制备较为简单的术语表(集);能否在译文整体层面处理好术语的统一、规范问题。

考核可以分为过程性考核与学期考试两个部分。过程性考核可以平时的案例练习和小作业为主,学期考试则可采用项目实战方式,考察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对于术语的处理情况。此外,如果软硬件条件允许,还可考核学生对于术语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力。

4结束语

术语能力是翻译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翻译人才术语能力的要求,高校必须扩大术语教育的范围,构建面向外语专业的术语课程。外语专业术语课程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在教学和考核方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生实现从具备“术语能力”到形成“翻译职业能力”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崔启亮.企业语言资产内容研究与平台建设[J].中国翻译,2012(6):64-67.

[2]李健民.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J].中国科技术语,2010(4):24-31.

[3]王少爽.翻译专业学生术语能力培养:经验、现状与建议[J].外语界,2013(5):26-35.

[4]冷冰冰,王华树,梁爱林.高校MTI术语课程构建[J].中国翻译,2013(1):55-59.

[5]王少爽.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J].外语界,2011(5):68-74.

[6]Bake M.翻译研究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51-252.

[7]靳成.论本地化科技翻译的术语管理[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86-89.

收稿日期:2016-04-06

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2014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1610811432)

作者简介:靳成(1984-),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H 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3-0057-03

Termin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JIN Che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As a main source of talents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ector, college graduates majoring in foreign languages are expected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erminolog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terminology courses setup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courses should be aimed at developing undergraduates' abilities in translation-oriented terminology,and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pertinent,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uch teaching modes might be adopted as classroom lectures, case teaching, terminology workshops, project-oriented practical training, as well as joint training provided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abilities in terminology; terminology courses; terminology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