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探析

2016-03-28 15: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灵政府儿童

苏 贵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探析

苏 贵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高校协同政府和企业创办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实行“教-学-做”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可以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目标。协同育人蕴涵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思想意识的“融合”,以谋求有“温度”的教育。实践证明:共建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有助于增进高校、政府、企业、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幸福感。

协同育人;留守儿童;幸福;教育模式

在协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共建公益性的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为立足点,重点分析“教-学-做”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增进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助于增进政府、企业的合作与发展。

一、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诉求问题很紧迫,已然成为社会不同阶层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增进政府的公信力,而政府公信力犹如同心圆的“引力核心”,“引力核心”强则同心圆势必大。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诉求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现实、很突出。儿童成长时期,由于尚未形成完全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且正处于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极易受外界不利环境干扰。儿童的成长既需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纪律教育的约束。然而,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导致其家庭教育缺失,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据调查数据显示,“85.9%的教师和45.35%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或临时监护人不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64.54%的教师和34.88%的留守儿童认为另一重要原因是父母或临时监护人不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1]

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学习习惯问题,学习动力问题也十分突出。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中指出:留守儿童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出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6个百分点。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

当前学界主要研究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问题、情绪问题、压力应对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人际交往关系问题、学业学习问题和社会适应性问题。我国总体上采用“政府主导、社会辅助、学校参与和家庭配合”的解决方案。

政府层面:政府通过行使公权力,制定公共政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学基础设施。譬如,启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和“三支一扶”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从教,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力量。

社会层面:创建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实行代理家长制和借助村委会的力量,帮扶留守儿童实现个性化成长。

学校层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留守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家庭层面:倡导常联系、常了解、常关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除上述帮扶举措以外,社会工作的力量和高校志愿服务队的力量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家长更多,留守儿童也更多,而社工服务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其中地方高校的支援也更重要。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践创新

高校协同政府、企业的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是改变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和生活境况的积极探索。如广东省湛江市成立了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提供经费,高校集中优秀的大学生从事留守儿童教育实践工作,形成了独特的协同育人方式。

(一)“教-学-做”融合的价值基础

“教-学-做”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徳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立德”是树人的指导原则和价值选择,“树人”是立德的价值体现。“立德树人”与“道德成长”是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树人,首先必须立德。在德行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成为对自我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是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个方面的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2]

设计师如果想要把地域文化引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不但需要实地深入的了解该地区域特色文化,还需要最大程度的协调西方文化同区域特色文化之间的冲突关系。建筑设计师不可以闭门造车,需要对建筑设计地当地的区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体验,从而可以得到最直观准确的信息,可以更好理解与体会特色文化魅力,有利于日后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在国际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当今,西方文化对于国内居民仍旧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因此有把西方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必要。

大学生服务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和“正气”价值。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道德律令的行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关心社会的道德情怀;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过程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提升的过程,是塑造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关爱留守儿童,既诠释了志愿服务具有的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伦理特征,又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志愿者的教育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强化道德责任,提升道德情怀,丰富道德智慧。如教育家杜威所言:“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3]。

(二)“教-学-做”融合的教育模式

“教-学-做”融合体现在基于“问题-方法-能力”的思路,结合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达成教师“善教”、儿童“善学”“善做”的预期目标。具体而言:

其一,对于难以自主梳理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留守儿童,采取“提示性问题”干预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围绕“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激发儿童将已有知识和思考问题联系起来,将注意力集中在新问题上。

其二,对于论述能力较为薄弱、不敢轻易阐述自己观点的儿童,采取“有理由论证”干预的方法,培养儿童引经据典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为观点提供证据支持作出合理解释的习惯和能力。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建议儿童采取“观点-证据-表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三,对于轻度拖延症和执行能力较弱的儿童,采取“计划干预”的方法,培养儿童的执行力。在个性化咨询和平时教学观察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制定目标、制定时间表、分配人员、分步骤行动、逐项完成目标。对于完成计划的儿童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示肯定。

其四,对于社交和合作能力较弱的儿童,采取“小组对话”干预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能力。组建儿童学习讨论小组,小组讨论时,教师为儿童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维视角,创造“提问-表达-反馈”的机会,帮助更多的儿童加入讨论之中,探索深层次的问题,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有效干预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可以《留守儿童学习手册》《留守儿童心灵成长记录卡》为辅助。《留守儿童学习手册》内容有“个性化咨询”“个性化辅导总计划”“教学设计”“反思记录”;《心灵成长记录卡》内容包括儿童近期的烦恼、阶段目标、自我评价等。通过“手册”“记录卡”,教师能及时了解儿童的发展动态,干预、矫正其行为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关爱留守儿童,共建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符合高校的社会服务、政府的公信力、企业的公益形象、留守儿童的成长等多方面发展利益。

高校:承担社会服务,培养大学生德行融合的能力。“大学功能是大学为自己规定的活动内容,确定着大学的社会地位和服务市场,引导大学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种功能与现实社会发展紧密相联”[4]。高校协同创办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既有助于融合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有助于融合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和留守儿童共同成长。

政府:凝聚人心,增进政府的公信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优质的公共服务有助于政府形成良好的公信力。公信力是责任政府政治合法性的根基。“政府的公信力,正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效果的社会反馈,是政府责任行为的外射”[5]。政府公信力不是想象的乌托邦,而是要在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形成。西方有个流传深远的故事叫做“一颗钉子,毁了一个王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类似于这根“钉子”。留守儿童群体人数庞大,其能否接受优质教育攸关未来的社会能否良性运行。政府参与共建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中心,有助于团结其他社会阶层、群体的力量,帮扶留守儿童成长,化解社会“戾气”,增进自身的公信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打造公益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在消费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且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额。据何颖琪的研究分析,在商业化广告运作色彩较浓的形势下,“企业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知名度,从而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6]。

留守儿童:跨越“静默文化”的局限,解放自身,融进社会。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受阶层固化所局限,能获取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逐渐习惯于这个“圈子”带来的习性,逆来顺受、寡言少语,少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社会活动。这种“静默文化”既影响了留守儿童家长的事业进取心,也影响了儿童的成长心态。著名教育学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关注人性化,追求完美与丰富的人性,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是跨越“静默文化”局限的有效路径。“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笔者称为“静默文化”)淹没的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7]“所谓批判性意识,就是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对于形成他生活的社会文化现实及其改变现实之能力的深刻意识”[8]。留守儿童作为受教育者,要跨越“静默文化”,需要教师与儿童的对话,以及批判意识的培养。留守儿童在学习与心灵中心的专业课学习、兴趣课堂学习、心灵团辅游戏等都可通过对话方式培养起批判意识。

综上,高校协同政府、企业创办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可以践行协同育人理念,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对话与合作,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可以集中优秀大学生从事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实现“育人”“正气”的教育目标。既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服务意识,提升其服务能力;也帮扶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动力和心理健康指数,传递社会正能量。当不同的社会群体合力办教育,办有“温度”的教育,当留守儿童在学习与心灵成长中心能够从“精神启蒙”到“精神愉悦”,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目标就不远了。

[1]蒋平.从学习习惯不良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困惑[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1.

[3]杜威.杜威全集:第七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

[4]刘华钢.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再思考[J].高教论坛,2007(4).

[5]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6).

[6]何颖琪.论公益活动与企业形象的塑造[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1).

[7]田友谊.教育即解放——试析保罗.弗莱雷的“教育接放学”[J].外国教育研究,2004(4).

[8]巨瑛梅.试析保罗.弗莱雷的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1999(4).

2016-06-21

苏贵(1987- ),男,辅导员,硕士,从事大学生德育研究。

G521

A

2095-7602(2016)11-0173-03

猜你喜欢
心灵政府儿童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