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仿,刘淑梅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概念隐喻在“一带一路”财经报道中的认知分析
陈亚仿,刘淑梅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隐喻研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研究侧重点,学者们逐渐将研究视角转向语言层面。概念隐喻将隐喻从普通语言学研究领域转向了认知研究领域。本文以“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为例,具体分析了三种典型的概念隐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这一经济活动,同时培养人们的隐喻认知思维。
概念隐喻;“一带一路”财经报道;认知分析
新的概念隐喻研究不仅仅将隐喻局限于语言层面,而且将其与认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建构非熟悉的、复杂的概念,能够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是两者认知域间的相似性。如何判断两者之间的相似性需要引入人们的思维亦或人们的认知。经济活动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活动,概念隐喻在经济文本中的使用可以降低人们对抽象活动的理解难度。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剖析“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典型的概念隐喻类型,进而阐释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
以《我们赖以生活的隐喻》发表为标志,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的研究带入到了认知领域。在这个研究中,Lakoff和Johnson表明了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者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这与之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不同。在此之前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修辞和哲学研究阶段。在修辞领域,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在哲学领域,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偏向于隐喻对思维的影响研究。到隐喻研究的语言学阶段,隐喻则和词汇以及词汇的变化意义等紧紧相连。在修辞研究阶段,学者们从修辞功能上探讨隐喻的在文中的作用,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在哲学研究阶段,隐喻的研究进入到哲学领域,利科和德里达提出著名的“隐喻理论”,并指出“哲学从来就是一门深刻的隐喻学科,它处处充满隐喻,不自觉地受制于隐喻”。学者们用隐喻来解释哲学,在哲学理论中具体研究隐喻性思维。语言学研究阶段是隐喻的一个突飞进展,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从普通语言学领域转向认知领域,不仅将其看成一种修辞方式,还挖掘了其认知的一面,将隐喻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方式。这阶段将研究点转向了语言研究,不再仅仅将隐喻停留在修辞或者哲学层面。新的概念隐喻的出现将认知成分注入到隐喻中,丰富了隐喻研究,将隐喻研究转到语言认知层面,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方式,我们需要了解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概念隐喻本身有着一个运行的模式,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即始源域、目标域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概念隐喻就是通过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者通过人们的自身经验来理解抽象、复杂的事物。两个概念域中,始源域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目标域是人们需要解释表达的事物,要通过人们的思维、认知将两概念隐喻联系起来。在这个运行机制中,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两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概念隐喻这两种认知域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是常规性或者是创造性的,常规性的隐喻是人们众所周知的隐喻对应,而创造性的隐喻可以将完全不同领域的两事物进行连接。认知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觉、知觉,包括所有人们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受到人们所处环境的影响,例如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这种文化可以通过特有的语言反映出来。汉语经济报道涉及各方面不同的题材,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经济现象可以借助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表达。概念隐喻在经济报道中具有认知功能。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途经不同的文化圈,不仅仅涉及经济建设,还涉及文化的往来。本文以“一带一路”汉语相关经济报道为例,探讨了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所举实例来源于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报道》《中国经营报》。通过分析“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一)友情隐喻
“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涉及内容很广泛,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主张文化先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一带一路”的各式报道借用大量的隐喻来表达其内容。概念隐喻与普通的隐喻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人类的认知、思维。许多经济报道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比喻成“友情”之合作。例如(见下划线部分):
(1)我们大力拓展对外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到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同70多个国家和诸多的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
(2)中英之间的合作不仅契合两国发展战略,也可以携手在“一带一路”、非洲发展上,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引擎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推动力。
(3)近年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核心的周边外交战略新构想和新理念日渐清晰。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报道将“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看成“朋友间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独享,而是与沿线国家的共享、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大部分经济报道运用“朋友”的概念隐喻,从认知角度看是由认知语境决定的。认知机制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在这里源域是朋友间的关系,目标域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将源域和目标域联系起来的是二者间的相似性,如何判断这二者间的相似性需要加入认知语境或者说所处文化社会环境。从源域上看,中国文化受道家、儒家的影响,重视“友谊”、“人际间的和谐”。道家倡导对人友善、救济急需之人、救济危难的人们,反对以强欺弱;儒家重视人和,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恭敬、谦让、互助和谐。自古以来,我国就看重友谊,重视朋友之间的真情。受这种认知语境的影响,人们在“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通过运用“友情”的概念隐喻增近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友谊,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在认知语境的基础上,除了看源域,还要看目标域所要表达的含义。目标域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只有真诚、互助才能走得长远,而朋友间的相处最重要的是真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源域到目标域,联系两个认知域的基础是人们所熟悉的文化环境,将“友情”的概念隐喻运用到经济报道中恰到好处。通过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经济活动,不仅传播了我国的文化,还增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有助于经贸、政治、文化上的友好往来。
(二)植物隐喻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场经济活动,从商务谈判到正式建立合作关系要经历一段过程,而在这段过程中需要双方的细心呵护。这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植物生长类似。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需要人们的细心照料。在经济报道中,我们经常使用植物的生长过程来映射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从“一带一路”报道中选取三例进行分析:
(4)随着众多“旗舰”项目渐次展开,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迎来早期收获期,“16+1”合作之花开始绽放。
(5)借“一带一路”深耕海外市场。
(6)中韩青年播种友谊,“一带一路”构建中韩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报道中运用大量的“植物”概念隐喻,认知模式涉及源域、目标域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在这个认知模式中,源域是“植物”,目标域是“一带一路各方面的经贸合作”。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早期收获、合作之花绽放、播种到深耕”,人们通过自身所熟悉的植物生长过程来映射复杂的经济现象。植物的生长不是一时而促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从开花到结果都需要人们的细心呵护。如果一时疏忽大意,就会导致植物的衰败,从而一劳无获。目标域涉及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各方面的经贸合作,合作需要双方的细心经营,从谈判、交流到最后的合作都要细心处理,“合作之花才能绽放”。国与国之间经济上的合作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经历一段过程,要保持长期的合作。将植物生长的隐喻引入到经济描述中,降低了对经济文本的理解,还传播了文化。人们熟悉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能够顺利将植物隐喻与目标域“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联系起来。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把这种相似性联系起来的是人们的认知、人们的思维。
(三)食物隐喻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关于食物的词语,和食物相关的用语必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经济活动是比较抽象的活动,借助人们熟悉的饮食话语更能体现其所要表达的含义。
(7)相比竞争日益白热化、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电信设备市场,信息化大市场无疑是一块更大的蛋糕。
(8)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玉主为代表团带去了一场中国国情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文化大餐。
(9)”一带一路”年度报告发布:民企分羹新兴产业。
例(7)将信息化市场比喻成“一块蛋糕”,例(8)中将“一带一路”比喻成“文化大餐”,例(9)中将民企加入“一带一路”的新型产业比喻成“分羹”,在食物中“蛋糕”可以被用来分享,在经济活动中经常指代“有利可图或者说是有更阔的市场值得去开发”。在饮食用语中,我们经常说“今天吃了顿大餐”,也就是享受了一顿美食或者盛宴。“大餐”在经济活动中常喻指“给对方带来的是一种好处让对方得以享受”。“一带一路”建设是文化的传递,给沿线国家带去的必将是一场文化的盛宴。“羹”是汉族传统的食物,是一种五味调和的浓汤。“分羹”在经济活动中常指“利益分享”。“一带一路”建设中,民企和央企在新型产业发展上有着各自的优势,民企进入新兴产业对民企来说是一大乐事。无论是蛋糕、大餐还是分羹,都将“饮食”隐喻贯穿到经济活动中,这是因为源域“饮食”和目标域之间有着相似性。食物是为满足人们需求的,而经济活动涉及“利益、利润”,而“无论吃什么”在经济上都是一种“获得”。食物是人们熟悉的事物,在经济报道中引用食物的隐喻使经济表达简单、易懂,连接源域与目标域的桥梁是“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得”,认知在其中的作用在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且找到共性。
关于“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概念隐喻,以上只是试举三种典型的案例来证明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人们根据自身熟悉的事物来构建联想意义,将源域和目标域联系,从而使人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和运行机制。源域是人们熟悉的事物,通过源域借助人们的认知、思维来表达目标域所要表达的内容,整个认知机制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而普通的隐喻只是简单的一一对应,没有注入认知的成分,这也证明了概念隐喻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建构非熟悉的概念。
现代隐喻研究从认知理论出发,将概念隐喻看成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认知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认知机制的运行需要具备三个因素:源域、目标域、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源域可以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所熟悉的环境,目标域则是和源域有着相似点的对象,而映射在概念隐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源域和目标域联系起来需要加入人类的思维。在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中,源域、目标域以及二者的相似性三者缺一不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以上实例分析论证了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即人们通过所熟悉的事物来建构抽象的经济概念,通过通俗易懂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经济活动。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香玲.隐喻认知的文化透视[J].河南大学学报,2010(6).
[4]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张蓓.试论隐喻的认知力和文化阐释功能[J].外语教学,1998(2).
[8]张磊.隐喻与文化[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4).
[9]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ne Belt and One Road”of Economic Reports
CHEN Ya-fang,LIU Shu-m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
The research of metaphor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stages.Every stage has its own research point.The scholars have turned their eyes to the linguistic level.The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new research of metaphor which it is not a common metaphor but a way of cognition.This thesis takes the Chinese economic reports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as an example,illustrating three kinds of typical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detail.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at the same time cultivating the cognitive thought of peopl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the economic repor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016-05-24
陈亚仿(1991-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跨文化商务研究;刘淑梅(1967- ),女,副教授,从事英语语言文化研究。
H05
A
2095-7602(2016)11-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