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2016-03-28 15:43齐倩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商法案例教学

齐倩



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齐倩

摘要:在高校民商法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利用教学案例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对学生深入开展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经济伦理和信息伦理教育,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伦理道德素质及综合素养。

关键词:民商法;案例教学;伦理道德教育

齐倩/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北京100181)。

一、问题提出

在国家相关政策和社会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却令人担忧,一些投毒、自杀、暴力等事件不断涌现,引发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诟病。近日北大学生残忍杀害母亲的事例被媒体披露后,社会各界更加担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质疑高等教育的质量。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本文以民商法课程为例,运用教学案例的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等特点,深入开展伦理道德教育。这不仅能够提升民商法课程的实用性,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

二、高校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部分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较低,引发了较大的人际矛盾、校内矛盾、家庭矛盾,一些暴力事件、恶性事件等屡屡见诸报端,其原因在于高校的伦理道德教育存在明显的错位和缺失。一方面,高校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不重视,不少学生工作者认为专业教育更重要,只有培养学术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的学生伦理道德教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仅仅依靠各个学院辅导员的说教,或大一学年开设的思想教育公共课来实施。这种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与时代发展及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严重脱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高校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在校内恶性暴力事件不断增加的今天,不少高校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伦理道德教育,取得了相对良好的效果。例如,部分高校在计算机课程中设置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模块,旨在引导学生认知到当前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及隐藏性,引导其尊重知识产权,认清信息归属;在医学专业开展医学伦理教育,倡导学生以人为本,以仁心仁术投身于医疗事业,在掌握医疗技术的同时,还应该懂得人文关怀。这些实践和探索,为高校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开辟了新思路。

三、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民商法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这些案例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能够有效地提升民商法与学生的亲近性,激发他们学习民商法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先天优势,可充分借助于案例的丰富性和具体性,将伦理道德教育植入其中,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学生对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

(一)生命伦理道德教育

在民商法教学中渗透生命伦理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生命的本质,从生命的来源、价值及意义等诸多方面,引导其更加正确地认清自身的生命,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从而避免因情绪激动、烦恼、纠纷、情感纠葛等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情。在高校学生自残、伤人事件屡屡出现的今天,生命伦理道德教育是高校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民商法课程任课教师可以略尽绵薄之力的关注点。

在民商法案例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具备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可将伤人、杀人等案例植入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观看法制纪录片或者法制频道的相关栏目等,实现教育目的。大部分高校法学院有法庭演练室或实习基地,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到模拟法庭或者真实法庭现场,让他们感受法律的威严,充分认识因一时冲动所带来的恶果;近距离地接触犯罪嫌疑人,感受原告家属的悲痛、被告家属的失望及被告人的悔悟等,从而提升对生命伦理的重视。实践证明,在民商法课程中,用案例教学法渗透伦理道德教育,能够让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培养其正确的生命伦理观,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中,以一种敬畏之心来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宝贵生命。此外,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不少鲜活的案例都表明,当学生自身充满负面情绪,被烦心事锁身的时候,如果不能有效地找到宣泄口,任凭负面情绪积累,很有可能会出现恶性的伤人事件。通过民商法案例教学渗透伦理道德教育,能帮助学生及时疏导、有效调节负面情绪,永葆健康的心态,以面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应该留心收集民商法课程的相关案例,运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来渗透伦理道德教育。

(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家庭伦理道德是学生伦理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高校对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普遍不重视。学生基于自身较高的认知水平,普遍认为学校的伦理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忽略了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和谐家庭、邻里互助等基础内容。有不少高校压缩思想道德课程的课时量,留给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时间有限,效果自然不明显。

在高校民商法教学中,以案例为引导,深入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恋爱观、家庭观,有效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伦理道德,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许多学生的“啃老”现象,在民商法课程中,通过案例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认清自身的义务,明确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上的人具备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理应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对于父母的帮助要常怀感恩之心。可借助媒体披露的北大学生残忍杀害母亲的案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家庭观、生活观。针对当前学生不正确的婚恋观,社会中“小三乱象”“兄弟阋墙”“家庭暴力”等负面事件,在民商法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帮助他们了解《婚姻法》对于原配夫妇、夫妻财产及遗产的保护。同时,还要以民商法案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中要互相尊重,全面渗透平等原则、社会责任原则、互助原则等。民商法案例非常生动和全面,针对社会中的一些乱象,可有效规避社会负面事件对学生的腐蚀和侵袭。教师应该用案例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观念,认清自身的价值;从负面的案例中总结出积极的内容来,在平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尊重别人,善待他人;培养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双方在家庭、恋爱中的不同责任;树立尊师重教、尊老携幼、关爱邻里、反对家庭暴力等健康的生活观;对父母的关爱、长辈的呵护、别人的提携和帮助,常怀感恩之心。

(三)经济伦理道德教育

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经济主体,与经济有紧密的联系。经济伦理道德主要是指经济主体个人或者经济主体的组织者,在经济生活中应该遵守一定的经济规则,遵守经济法律,尊重经济活动的秩序。高校很少注重经济伦理教育,其关注点仅停留在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等传统内容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必须有较高的经济伦理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经济活动的秩序和规则,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不断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为科学合理的经济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高校民商法教学中,利用民商法案例,既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能有效地渗透经济伦理道德教育。当前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攀比思想和拜金主义。他们对时尚、时髦的东西兴趣盎然,追名逐利现象非常普遍。以苹果手机为例,其价格高昂,新款更是时尚的象征,学生往往挪用生活费,或者采用啃老的方式来获取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符的奢侈品。另外,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经商、兼职非常普遍,如果不进行深入的经济伦理道德教育,学生会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不择手段,只为获得利益的满足。学习会计、财务、审计等专业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直接进入接触钱财的行业,即便是法学院的学生,也会在第二专业中选修经济法,或者直接选修财会专业。如果缺乏经济伦理道德素养,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会以获得财富为目的,以追名逐利为目标,沦落至犯罪的深渊。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来进行经济伦理道德教育的渗透。针对学生的攀比心理,适当地引用一些为追求更高的物质财富,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而锒铛入狱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金钱观、消费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根据自身的实际来消费。针对学生的兼职行为,教师应该通过正面或反面的民商法案例来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自觉主动地遵守经济规则和经济制度,自觉抵制不良的经济行为。针对学生对财会专业的热衷学习,教师应该运用渎职、“监守自盗”、贪污腐败等案例来渗透经济伦理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正确对待未来工作中的职责,正确对待金钱,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手段来获取经济收益。

(四)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是互联网时代最具价值的东西,所以涉及信息的犯罪率逐年提升。据相关统计,信息犯罪的主体是青年人,其中高校学生占非常大的比重。这一方面因为学生是互联网的生力军和主要运用群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对信息犯罪的认知不足,在互联网的运用过程中,无法认识到诸如侵害知识产权、信息破坏、不良信息、网络谣言等的巨大危害,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犯罪的深渊。

在民商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信息伦理观。运用民商法中的案例,特别是一些小微案例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使其认知互联网的规范性和约束性。虽然互联网是开放交互的,但网民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理应自觉遵守使用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确保自己在互联网中不主动下载非法软件或者淫秽视频,不传播网络谣言,不主动造谣或扩散未经核实的信息,不进行网络犯罪等。特别是在“人肉搜索”日益严重的今天,由于网络监管的缺位,使得互联网中的管理漏洞较大,一些学生参与“人肉搜索”,不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肆意窥探别人的隐私。还有不少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怀着一种侥幸的心理,特别是一些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模仿网络黑客进行信息数据的窃取和篡改,虽然他们没有恶意,仅仅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发泄自己或者炫耀自己,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实施了犯罪。因此,教师在民商法案例教学中,应该运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运用他们熟悉了解的信息犯罪行为来引导其正确对待网络,正确对待信息社会,通过合理的渠道获得信息。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自觉主动地维护信息网络中的秩序,提高甄别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

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层面,没有与时俱进。随着大学校园各类暴力、犯罪事件的不断攀升,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积极有效地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利用民商法的教学案例,积极有效地渗透生命伦理道德教育、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经济伦理道德教育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是一条有效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进.渗透式工程伦理教学中“知情意行”的统一[J].现代大学教育,2011(4).

[2]刘爱萍.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伦理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5).

[3]方艳.浅论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7(2).

[4]江克宁.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的现状与构建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

[5]王凤明.高校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责任编辑:丁金荣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56-03

猜你喜欢
民商法案例教学
民商法课程体系:经验与改革方向
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解析
关于民商法的研究方法
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分析
论留置权善意取得之否定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